深入分析!真有“國家一級美術師”嗎?

深入分析!真有“國家一級美術師”嗎?

在書畫界,我們隨處可見“國家一級美術師”的稱謂,

但在美術專業的職稱中,只有“一級美術師”,沒有“國家一級美術師”。

那麼,“國家一級美術師”的稱謂從何而來?

兩字之差,反映了書畫界什麼樣的心態和生存形態?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衡正安獨具慧眼,

對此“小問題”背後的“大問題”展開了深入分析,我們看看他怎麼說。

歡迎讀者就此話題在評論區留言,談談您的看法。

由“國家一級美術師”想到的

文 | 衡正安

原載《書法》雜誌2022年第1期

在美術專業的職稱中,只有“一級美術師”,沒有“國家一級美術師”,

那麼隨處可見的這個自稱自貴的稱謂“國家一級美術師”是哪來的?

又是怎麼一回事?

它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象?

今天,就來談談這個問題。

我國現行的職稱制度是,為培養、鼓勵、促進專業人才的認定、選拔和成長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目前,我國專業技術職稱(以江蘇為例)共有二十七個大類、三十九個系列(專業),其中藝術系列名列第二十一大類,有十一個專業,美術專業除繪畫外還包括書法和攝影。

職稱名稱分別為一級美術師、二級美術師、三級美術師和四級美術師,分別對應為正高階、副高階、中級和初級(助理)。

所以,在美術專業中一級美術師是最高職稱。目前,在介紹書畫家時隨處可見“國家一級美術師”的稱謂。

但是,在有關職稱檔案和證書中根本就沒有這個職稱,而開啟有關媒體如網站、書籍、畫冊、活動宣傳、展覽等書畫家的介紹卻隨處可見。

而且還不僅僅在美術專業上,在其他的專業如一級編劇、一級導演、一級指揮、一級作曲、一級演員等,均沒有“國家”二字,唯有教練員系列中的正高階名為“國家級教練”。

但在現實中看到以上諸多職稱加“國家”二字者比比皆是。

其中有他加的也有自加的,可見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甚至成為了一種集體無意識。

令人驚詫的是,在有關網路檢索系統中,都增加了“國家一級美術師”的條目。

沒有想到的是,這種“集體無意識”已經反過來影響了社會的認知,這是非常罕見的,應當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為什麼會出現這個現象?這反映出書畫家、書畫界乃至文藝界怎樣的心態和生存形態?對藝術發展有什麼危害?如何解決?這看似一個很小的問題,其背後所反映出來的問題值得深思。

我想至少反映出四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功利思想嚴重。

很顯然,有“國家”二字和沒有“國家”二字是不一樣的,加上“國家”二字顯得“高大上”。近四十年來,隨著商品思潮的影響,藝術走向市場是正常的,也是應該的,藝術品當然也是商品。然而,藝術家的精力絕不能僅僅放在藝術的商品屬性上,更不能無中生有地推銷自己,應該將如何提高自己的藝術水平放在首位。不能刻意地追求藝術的商品價值,因為這背離了作為藝術家的目的和初衷,也背離了藝術的真正價值。英國學者貢布里希曾說:“如果某些事情本身成了目的,那麼我們就有權說它是藝術。”這種無功利的藝術才是真正的藝術,才能起到引領和淨化人們心靈的作用。

二是心態浮躁。

這種浮躁的心態既表現出個人的浮躁,也表現出社會環境的浮躁。藝術家的浮躁表現為吹捧自己,所謂“自吹和他吹”相結合,總以為這樣才能顯示出自己的身價和地位,從而更好地推銷自己。其心思不在提升自己的藝術水平和文化修養上,而是用在自己的包裝上。藝術家是一個特殊的行業,是引領風尚的一股重要力量,是社會進步的風向標。長期以來,社會對藝術家的評價往往忽略藝術家的真實水平,所以書畫家包裝得越華麗、越嚇人,越能在社會上得到關注和重視。

三是社會審美水平問題。

為什麼個人和社會都特別地關注藝術家作品以外的因素,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傳統文化繼承和藝術審美水平在某種程度或方面上的缺失與下降,導致難以用藝術的標準評價藝術,只有用藝術以外的如職務、職稱、獲獎和包裝等外部條件衡量藝術家的價值。更為嚴重的是,在近代我們傳統文化經受百年衝擊之後,西方文藝思潮又蜂擁而至,攪亂了我們固有的審美標準,而新的審美體系又沒有完全建立,所以,才會出現有些藝術家和社會對職稱、職務的過度關注,甚至出現無意或有意的在職稱上加“國家”二字的現象。

四是有悖於傳統文化的核心精神。

中國書畫藝術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孕育發展起來的,書畫藝術的博大精深是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書畫藝術的博大體現出它的多種面貌、多種形式和多種型別,而所謂的精深是指它核心的價值部分,代表著這個文化的高度和理想。這種高度和理想是以儒釋道為精神核心的藝術理想和境界,是一種向內追求即豐富主體精神而褪去物質羈絆的理想境界,名利、物象是需要藝術家在藝術實踐追求中淡化並不斷昇華的過程。對名利和物象的過度追求是和這種藝術核心精神相反的,也是有害的,更不可能創作出高境界的藝術作品。

或許有人會說這是小事,大可不必如此計較,是在抬槓,我想這一定不是什麼小事,背後所反映出來的現象和帶來的後果是非常深刻的,如果不加以重視和提醒,任其發展,是很嚴重的。所謂“《韶》響難追,鄭聲易啟。豈惟觀樂,於焉識禮”(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樂府》)。一千五百年前古人就知道音樂的高下,關乎“禮”,即社會的道德風尚,何況到了今天,何況關乎整個文藝界?

藝術界的創作有“高原”沒有“高峰”,這不能不說和上述出現的諸多問題不無關係。有深度的作品少了,浮在紙上的作品多了;意境深遠者少了,重技術的作品多了;有書卷氣的作品少了,氣息狂躁的作品多了;清雅散淡者少了,滿紙江湖氣者多了;含蓄深沉的作品少了,劍拔弩張、火氣十足者多了;筆墨深厚、內斂厚重、小中見大者少了,追求形式、視覺衝擊、超大尺寸者多了。有些書畫家將精力多用在了向外追求上,名利心太重,沒有真正懂得中國藝術的精髓與博大正是精神的豐富,唯此才能獲得藝術境界的高遠。

如果說書畫家熱衷於追求名利、難出藝術精品、出不了高峰是關乎到書畫家自身的話,那麼,這種追求藝術之外的物質名利之心,如果蔓延到社會成為一種“自然”,成為一種集體無意識,形成一種風氣,那是一種什麼樣的後果,是一種什麼樣的創作環境,當不言自明。藝術家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不僅能創作藝術作品,給大家帶來美的享受和藝術薰陶,更重要的是他有人倫教化、引領風尚、淨化心靈的作用。

藝術作品的深度一定是藝術精神、作品境界的深度,也是藝術家精神世界的深度,因此,作為藝術家的人格決定了藝術作品的高下,什麼樣的人創作出什麼樣的作品。從東西方文化精神比較來看,中國的文化是以儒家為核心,輔之於佛、道兩家的文化系統。這一文化最大的個性是建立在血緣關係上的宗室文化,其精神個性是層累式的積澱,總體氣息是走向內斂,具有典型的內向型。這一特性造就了這種文化的厚重、深沉和博大,這也恰恰是這種文化所孕育出的藝術最大特性和價值所在。另一方面,由於中國傳統文化是農耕文化,這種文化的最大特質是“技藝文化”,是經驗系統,其藝術是建立在技術淬鍊的反覆實踐之上。這一特質正是現代意義上藝術的最大特徵。因此,中國才有了幾千年沒有中斷且不斷髮展、豐富、深厚的藝術發展歷史,才有瞭如此輝煌的藝術成就。在這種經驗系統下會產生兩種技藝,一是工匠技藝,一是文人技藝。前者只強調技術成為了匠人(不是貶義的,其中為門類所限),後者有文人的主動參與成為了現代意義上的藝術家。這種文人藝術才是中國文化所孕育出的核心藝術,這種文人藝術是在長期技術錘鍊的基礎上,加上人文修養的提升,再賦於筆墨,所達到的一種意象境界。

德國文學家卡夫卡說:“我們最大的墮落是失去了耐心。”這個耐心如何才能找回,唯有讀書、思考,提升自己。藝術家要耐得住寂寞,要將更大的心思和精力用於專業的錘鍊和人文修養的提升,只有這樣才有可能提高自己,才有可能創作出屬於我們自己、也屬於這個時代的精品力作。

-

E N D

-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TAG: 美術師藝術藝術家職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