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三年不上門,當親也不親”,後一句才是精華,卻少有人知

俗語“三年不上門,當親也不親”,後一句才是精華,卻少有人知

看著如今日漸荒蕪的農村,再回想當年那“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的其樂融融當真讓人魂縈夢繞。農村雖有著各種不便,但那獨特的親近自然的人生體驗及左鄰右舍圍爐夜話的閒適光景是城市所感受不到的。尤其是以往農村村落小院彼此關係親密,忙時互助,閒時互侃,所謂遠親不如近鄰莫過於此。如今城市繁華,生活便利,駕車來往朝發夕至,彼此通訊也是異常的簡單,遠親的距離更是今非昔比。如此一來親戚間的感情應當更加的親密無間,然而民間兩句俗語卻字字珠璣,道盡了人情冷暖。

俗語“三年不上門,當親也不親”,後一句才是精華,卻少有人知

前些日子偶然聽到老人聊天說到一句俗語是“三年不上門,當親也不親”,這句俗語其實還有下半句,當時老人僅說了上句周圍便是一片感慨。民間俗語大多是古時流傳下來的,很多都帶有明顯的時代侷限,唯獨這些洞悉人性的智慧卻是古今皆然。這句俗語直譯便是即便是血脈相連的親戚,如果三年都不往來那彼此的關係也是形同虛設甚至淡忘,“親”也就無從說起了。

俗語“三年不上門,當親也不親”,後一句才是精華,卻少有人知

芸芸眾生能夠成為親戚自是天大的緣分,我們應當倍加珍惜,俗話說獨木難成林,團結親戚在古代尤為常見,也是形成名門望族的根源。俗語雖然是在揭露殘酷的現實,但揭露問題意在讓我們從中反思不應因為個人喜好及距離而疏離了親戚間的感情。民間常說走親戚,而長期缺乏走動正是導致當下“當親也不親”的根源,當然親戚間的來往也頗為講究,過於頻繁顯得突兀,空手前往又顯得失禮,所謂禮尚往來自也是一筆開銷。所以彼此來往有度,尚禮有節則顯得尤為必要,不僅可以保持親戚間的溫度,還能維持彼此的家風為後人樹立良好的榜樣,如此延續便有家有族。

俗語“三年不上門,當親也不親”,後一句才是精華,卻少有人知

這句話的後半句說的是“是親不是親,非親卻是親”,出自民間經典《增廣賢文》,大意是說自己親生的顯得不親,不是親生的反而比親生的待自己更好。這句俗語字字誅心,多少父母因此而心寒,所謂“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無不讓人心灰意冷。而如今兒女有成卻老無所依的情形數見不鮮,他們本為血肉至親,卻不念含辛茹生養之恩反倒視為累贅,最後卻是毫無血緣的人來進行瞻仰,每每聽聞心寒不已,鳥尚且懂得結草銜環,人豈可自私絕情於此乎?

俗語“三年不上門,當親也不親”,後一句才是精華,卻少有人知

時常在書中見到古人云“一飯之恩,沒齒難忘”、“滴水之恩,湧泉相報”,而如今這類名言少有耳聞,偶然聽見也是紅口白牙信口雌黃罷了。足見古人兩句俗語深刻地揭露了古代“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的殘酷現狀,時至今日也同樣如此,時代再變,人性卻始終如一,僅靠古人導人向善的隻言片語顯然有些微不足道,如何才能實現人性質的飛躍怕是永久的難題了

TAG: 俗語親戚不親彼此這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