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丨瀕危劇種,值得搶救嗎?

瀕危劇種,值得搶救嗎?

半月談記者 劉翔霄

山西被稱為“戲曲的海洋”。2016年全國戲曲普查資料顯示,山西省現存38個劇種,居全國首位。2021年,山西啟動26個瀕危戲曲劇種搶救工程,2022年起,山西將由財政出資,對每個瀕危劇種給予50萬元百場演出的資助。與此同時,也有一種說法:“留不住的,或許就是沒有生命力的。”

瀕危劇種,值得搶救嗎?

半月談丨瀕危劇種,值得搶救嗎?

山西運城稷山縣太陽鄉北王村百姓正在觀看演出

稀有劇種消逝近三成

“蘇妲己,上牆來,接駕主公……”曾幾何時,白紙為窗、借光亮影的皮腔戲豐盈著孝義人的生活。時光流轉,古老的戲曲風華不再。“走到今天,堅持下來的人很少,符合條件的傳承人很難找。”說起這些,孝義市皮腔戲音樂創作老藝人任太榮不無失落。

“2000年前後,耍孩兒劇團的生存狀況跌到了低谷。”山西省大同市北路梆子和耍孩兒藝術傳習中心主任張彩萍說,年輕人月收入僅幾百元,生存問題都難以解決,很多人因此離開劇團另謀生路。

一些瀕危劇種的古老獨特,不僅表現在音樂旋律和唱腔唱法上,也表現在伴奏的樂器上。孝義市碗碗腔藝術中心負責人郭紋銘告訴半月談記者,孝義皮腔戲不僅人員流失嚴重,連主要的伴奏樂器——月琴,也已經一器難求。“會的人不多,只能根據老一輩傳下來的舊樂器去恢復製作。”

據不完全統計,20世紀80年代,山西戲曲品種有52個。受各種因素影響,30多年過後,這一數字縮減近三成。

瀕危劇種有獨特價值

“留不住的,或許就是沒有生命力的。”在社會上,這樣的觀點由來已久。那麼,對瀕危戲曲劇種加以搶救,意義究竟何在?

郭紋銘向半月談記者講述了這樣一個細節。2018年至2020年,文化和旅遊部藝術司連續3年在江蘇崑山舉辦“百戲盛典”,其中就包括地方稀有劇種的展演。散落各地的稀有劇種聚於一堂,登臺演出,出乎意料地給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這次展演對業界觸動很大,許多人由此改變了對瀕危劇種去留的看法。”郭紋銘說,每個戲種都有自己的特色,包括打擊樂、絃樂和唱腔等在內,稀有劇種仍然保留著一些原汁原味的東西,呈現出非常古老的音色和特點,值得當代戲曲創作借鑑。

2021年6月,山西率先實施瀕危戲曲劇種搶救工程,推出對瀕危戲曲劇種和劇團展開普查、建立戲曲資料庫、將瀕危戲曲劇種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扶持重點傳承院團、培養傳承人才等一系列舉措。

活態化傳承依然任重道遠

半月談記者從山西省文化和旅遊廳藝術處瞭解到,“十四五”期間,山西將透過深入挖掘整理、加強劇目創作和推進惠民演出等多種方式,全方位搶救瀕危劇種。孝義皮腔、耍孩兒、臨縣道情等均在搶救之列。

“瀕危戲曲劇種優先納入公共文化服務目錄,各類文藝評獎予以適當傾斜,前期創作、基層演出也有了兜底資金,這些舉措解除了戲曲人的一些後顧之憂。”臨縣道情藝術中心負責人渠全民認為,在政府重視和扶持下,瀕危戲曲劇種將迎來新生。

在位於太原的山西藝術職業學院校園裡,山西戲曲博物館已落成,粗具規模。孝義皮腔戲正在積極申報參評非遺專案。任太榮被請回了劇團,嘗試將皮腔戲的板式改編得更豐富。郭紋銘等人正根據皮腔特色加以傳承改編,恢復一些劇目在群眾中的演出。“只要有排、有演,傳承就有望。”郭紋銘對此滿懷希望。

“地上文物大省”山西擁有全國現存最早、數量最多的古戲臺。如何推進文旅融合,如何對瀕危戲曲劇種加以“鑲嵌式”“活態式”展演,仍有待破題。種種變化令人欣慰,探索之路任重道遠。

(刊於《半月談》2022年第6期)

TAG: 劇種瀕危戲曲皮腔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