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藏毫釐 微中見藝

藝藏毫釐 微中見藝

民間藝人張嵩茄雕作品《三星》。張嵩供圖

藝藏毫釐 微中見藝

省級非遺傳承人張俊雄在進行緬茄雕刻。

藝藏毫釐 微中見藝

緬茄雕刻講究一刀功夫,一氣呵成。

藝藏毫釐 微中見藝

精美的緬茄雕刻作品。

藝藏毫釐 微中見藝

緬茄雕刻技藝走進中學課堂。

藝藏毫釐 微中見藝

緬茄雕刻作品小巧玲瓏,十分具有觀賞性。

走進高州市文化藝術村梓園,園內花草樹木蔥蘢,花兒競相開放,灰白的屏風牆面、紅磚外露的主樓牆體、紅色的木製窗戶……一股文藝氣息撲面而來。

緬茄雕刻技藝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張俊雄的工作室就坐落在這裡,品質、大小、形態各異的緬茄雕刻(下稱“茄雕”)作品陳列其間。張俊雄所雕龍鳳、獅虎及人物、名勝、風景等造型美觀、小巧玲瓏、形態逼真,藝術價值很高,為收藏家、鑑賞家所珍愛。

心手相連,每一門民間手工藝的背後,都蘊含著手工藝人的心血與智慧;每一個精美絕倫的瞬間,都凝聚著歲月與人生的無限意味。無論是傳承還是創新,十指靈動,精美的工藝中有著最真摯的堅持與最美麗的夢想。

400多年傳承

在嶺南民間手工藝中獨樹一幟

茄雕作為一門微雕藝術,融匯了美術、雕刻、文學等藝術元素,是一種精美而珍稀的藝術品,是高州緬茄雕刻藝人幾百年來探索積累而成的一種獨特而精湛的工藝。

過去,大凡村中男婚女嫁,都喜歡用緬茄雕刻工藝品作為贈禮。高州民間廣為流傳一首詩歌:“奴生西岸近蓮塘,嫁與南橋何姓郎,愧我壓妝無別物,緬茄刻就兩鴛鴦。”

高州城西岸村有一棵490多年樹齡、被譽為“中土無雙”的緬茄樹。高州民間藝人利用其種子進行雕刻,製成印章或精美的工藝品。其中,山水樓閣,圖案精美、工藝精湛;飛禽走獸,細緻入微、形象逼真;故事人物,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400多年來,茄雕工藝品受廣大群眾喜愛,或掛於身上辟邪,或收藏,或裝飾,或贈予親友。緬茄雕刻藝術內容源於民間,取材自生活;其微雕刀法是對美好的創造,也是對藝術的追求。經過歷代傳承、改革和發展,緬茄微型雕刻工藝已形成獨有的風格,在嶺南民間手工藝中獨樹一幟。

20世紀50年代,曾獲國家工藝師稱號的高州匠人張文梓用五顆緬茄子雕刻出極具中國特色的藝術品,作為國禮贈送給外國貴賓。2011年,緬茄雕刻被列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古老的緬茄雕刻既保留了高州民間藝術和工藝的原生形態,在長期的傳承和發展中,又豐富了茄雕的價值和內容,形成了一種帶有地方特色又具史學價值、藝術價值、民俗學價值及文化交流價值的民間美術工藝品。

30餘年堅守

把一生交給緬茄雕刻藝術

“緬茄雕刻不但要有高超細膩的雕刻技巧,而且需要較深的文化造詣。”張俊雄是張文梓的侄子,13歲開始師從伯父學習茄雕,迄今已有30多年,多件作品屢獲國家級和省級殊榮。

2007年,張俊雄雕刻的“五羊雕像”被廣東省博物館收藏。

“少年時期,待在家裡沒事幹,我就在一旁看父親和伯伯雕刻,有時幫他們上上清油、刻刻坯,再交由父親或伯伯修整完成。”張俊雄回憶起學習緬茄雕刻的場景,歷歷在目。緬茄雕刻工藝幾百年來經張氏家族代代傳承。時至今日,高州市面上的手工緬雕作品,基本上都是張家的作品。

正式學藝後,張俊雄的生活在外人看來十分乏味。

早上6時起床,先打掃一遍衛生,然後開始慢慢雕刻。手磨破了,但心愈來愈沉。每日與緬茄籽“切磋”10餘個小時,腹稿、粗模、成型、修整、上油,每一個步驟都是一次修煉。

緊握手中的刻刀,每向緬茄籽刻一刀,張俊雄的內心總是既緊張又興奮——緬茄籽個頭很小,每一刀都必須小心翼翼,稍不留神,耗費許久的精心構思也許會因為一刀的差錯不得不推倒重來。

“為一塊緬茄作品構思時,走路、吃飯,甚至在睡夢中都會想著這件事。一旦豁然開朗,那種攀過高峰的喜悅是旁人難以想象的。”

經過多年打磨,如今張俊雄的技藝堪稱爐火純青。現在他雕刻作品時幾乎不需打草稿,經過與客人交流,大腦便構思好圖案。之後就開始動刀,每次都能雕刻出令客戶滿意的作品。

有些複雜的茄雕對技術要求非常高。如“雙龍戲珠”中珠子的雕刻,需要一刀準。先要使用圓口刀、小鉤刀以及斜口刀一點點剔去多餘部分,留出珠子滾動位置;然後再用錐刀、圓口刀小心翼翼地修整,過程要非常細心;最後透過仔細打磨拋光、上油,才算完成。

“活態”傳承

多舉措助力緬茄雕刻“走出去”

輝煌過後,茄雕傳承與發展也遇到瓶頸期。

“這些年也有很多年輕人來拜師學藝,但是一兩年後都堅持不下去了。”談到茄雕技藝的傳承,張俊雄眉頭一皺,顯露出擔憂。

緬茄雕刻一路走來,有艱苦也有輝煌,如今卻面臨著考驗——緬茄雕刻受重視程度減弱,能夠堅持學習這門技藝的人少之又少,如何才能使高州緬茄雕刻工藝得到良性傳承與發展?

玉雕、石雕、木雕等在高州有相當高的市場份額,其雕刻技術屬於大雕。雖與緬茄雕刻的微雕技藝有所區別,但精雕細琢中都包含著精益求精的精神。

倘若緬茄雕刻能夠聯合當地其他手工藝共同發展,如開發以玉雕、石雕、木雕、茄雕為主的四件套作為高州代表性旅遊紀念品,可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緬茄雕刻技藝的延續。茄雕手工藝者透過學習其他雕刻手藝,也能增加自身收入而延續藝術傳承。

“透過媒體宣傳與電商平臺的推廣,可以讓高州緬茄雕刻的市場更加廣闊,增強它自身的生存能力。”張俊雄授權中扶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讓其在電商平臺售賣自己創作的工藝品。

“搶救和保護緬茄雕刻,不能只是把瑰寶藏在文化館裡面,而要把它推向社會。”高州市文化館館長吳獻基表示,目前主要透過把非遺專案引進校園等活動,包括大學、初高中、小學甚至幼兒園,全面挖掘和扶持緬茄雕刻民間藝人,培養新人,做好傳承工作。同時透過修建緬茄公園,加強宣傳推介力度。

撰文:鄧美芸 攝影(除署名外):馮章

TAG: 緬茄雕刻茄雕張俊雄高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