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用留白,無畫處皆成妙境,石濤繪《雲山春曉》

石濤被稱為清代以來300年間第一人,這樣的評價僅次於開宗立派的宗師。石濤是個技法和理論相結合的畫家,他在世的時候名氣只侷限於江南一帶,甚至比不上八大山人。到了乾隆年間世人們開始透過他的繪畫理論去研習他的作品,才開始有了效仿者。到了近現代,筆墨當隨時代的觀點成為主流創作觀,讓石濤的聲望達到了巔峰。近現代的山水名家幾乎都透過臨仿石濤的作品進行學習。由於藝術家的推崇,會讓一部分人誤解石濤的作品都是超前的,其實他也會畫一些“通俗”的畫,拉近與欣賞者之間的距離。

擅用留白,無畫處皆成妙境,石濤繪《雲山春曉》

石濤 雲山春曉

《雲山春曉》是石濤中期的作品,在這一時間段石濤始終在追求理想,他幻想透過繪畫的才華受到帝王的賞識從而平步青雲。為此他前後兩次在江南接駕,奉獻作品,最後也到了京城,只不過由於他前朝宗室子弟的身份註定會坐冷板凳。正是由於心中充滿了憧憬,他在這一階段畫的作品比較注重裝飾性美感,運筆也講究節奏,山石的排布很像新安畫派的寫生風格,尤其是畫中山勢大多取自於黃山實景,看上去峰巒疊嶂,蒼翠清潤。

擅用留白,無畫處皆成妙境,石濤繪《雲山春曉》

石濤 雲山春曉 區域性

畫春景山水要明快灑脫,石濤在構圖上相容了邊角構圖與全景式構圖,整幅作品看上去大開大合十分壯美。這樣的構圖模式成了近現代名家的最愛,靈秀與自在相結合,畫出山的精神。《雲山春曉》中疏密對比十分巧妙,山中雲煙和溪流銜接在一起,從近景一直延伸到遠景,沖淡了山石的險峻,為作品帶來了浪漫主義氣息。尤其是煙嵐霧靄之中若隱若現透出山體,透過欣賞者的想象力彷彿置身於真山真水之中。

擅用留白,無畫處皆成妙境,石濤繪《雲山春曉》

石濤 雲山春曉 區域性

傳統山水的構圖很像“盆景”,如何畫出真實感是個難題,石濤沒有特別強調他在寫生創作,而是在作品中注入真情實感。畫中主峰獨立似乎在訴說他的志向,松林草廬透著閒散適性似乎在訴說他的情懷,石濤就是這樣的矛盾,一方面他想要彰顯個性抒發清高脫俗,另一方面他又捨不得放棄世俗繁華,這樣的糾結一直持續到他50歲以後。每個階段的人生態度不同,於是作品風格各異,《雲山春曉》畫的就是40歲的石濤,人生中充滿希望與困惑,借用描繪春天的美景訴說他還有能力去再拼一次。

擅用留白,無畫處皆成妙境,石濤繪《雲山春曉》

石濤 雲山春曉 區域性

石濤的山水畫能夠平衡技法與文人情趣,清雅的設色、披麻皴的山石、充滿力量感的苔點,共同營造出磅礴的氣勢。迷離虛幻的煙雲,構成無畫處皆成妙境的美感。兩種不同的味道讓作品有了新意,暗合石濤“融古法為我法”的創作理念。

拓展閱讀

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是大家共同的願景,項聖謨繪《桃源圖》

銀燭秋光冷畫屏,寂寞的宮廷女子,唐代佚名繪《宮樂圖》

技法很強大,觀點不可取,明代畫家董其昌繪《赤日清涼圖》

文徵明從來沒有讓人失望過,詩文書畫四絕全才

TAG: 石濤山春曉作品構圖近現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