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讀書日|這些古人的讀書故事,你知道幾個?

幾千年來,中國民間不乏莘莘學子寒窗苦讀後成才立業的故事,這些故事流傳於民間,經打磨提煉,成為一個個耳熟能詳的成語,如囊螢映雪、鑿壁偷光、聞雞起舞等。

在“4·23”世界讀書日來臨之際,為助力營造全民閱讀氛圍,南方+清遠新媒體實驗室推出“古人的讀書故事”專欄,闡述系列成語背後群眾喜聞樂見的民間讀書故事,配以圖片海報。憶古思今,古為今用,瞭解歷史上好書之人的“追夢故事”,對今人或有所裨益。

古人的讀書故事|囊螢映雪

囊螢映雪,包括“囊螢”“映雪”兩個故事,分別源自唐朝歐陽詢等撰寫的《藝文類聚·續晉陽秋》和唐朝徐堅撰寫的《初學記》。

“囊螢”,講的是車胤的故事。

晉代時,有一位年輕人名叫車胤,他好學不倦,勤學刻苦,可惜家境貧困,沒錢買燈油供其夜晚讀書。車胤不願放棄夜深人靜這樣的“黃金時間”,卻也無計可施。

在某個夏晚,正乾坐在院裡默唸文章的車胤忽然瞥見正低空飛舞的螢火蟲。螢火蟲浮動著,閃爍著,照亮夜裡漆黑。車胤靈機一動:若是把螢火蟲裝在一塊,不就成了一盞燈?想好就幹,車胤找來一口白絹袋,將數十隻螢火蟲抓來扔進裡頭,綁緊袋口,螢火蟲的光芒穿過袋子暈染開,整個白絹袋就宛如一個小油燈,車胤的“實驗”宣佈成功。

憑藉這股求學毅力,車胤飽讀詩書,終成一位剛正不阿、為國為民的好官。

“映雪”,講的是孫康的故事。

跟車胤相似,同在晉代的孫康因沒錢購置燈油,晚上無法看書。某個冬夜,他自睡夢中醒來,側身時發現窗縫裡透進一絲光亮,那來自大雪的月球反射光。

何不借用雪光看書?想法一冒出,孫康倦意頓失,立即穿著厚實的衣服,取出書籍來到屋外。看到寬闊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裡還亮堂,孫康大喜過望,不顧寒冷、如飢似渴地看起書來。冬夜酷冷,手腳若是凍僵、缺乏知覺,他就起身跑步、搓搓手指,暖和身子後再繼續攻讀。此後,每逢夜晚窗外積雪,他便藉著“雪燈”苦讀。透過自學、苦學,他的學識突飛猛進,成為一方名士。

古人的讀書故事|鑿壁偷光

鑿壁偷光,指鑿開牆壁、藉著鄰居的光看書,出自《西京雜記》。

傳言西漢時期,有一位叫匡衡的少年,酷愛讀書識字,苦於家中貧困買不起書,他只能到村裡藏書豐富的大戶人家中打工,藉此借閱大戶家中藏書。寒來暑往,隨著年齡增長,匡衡對知識愈發渴求,然而現實骨感:他每天在地裡從早忙到晚,只有中午休息片刻才能看一會兒書;到了夜深人靜閒下來有空了,卻因沒錢添置油燈,只能白白瞪著夜裡一片漆黑。

一天晚上,匡衡在土地幹完活回家,看到鄰居家的窗戶透著光亮,照亮周圍的夜,一個想法逐漸在匡衡腦海中成形。

回家中放下農具,他就開始摸索自己與鄰居的共用牆,終於找到一處有破損、較薄弱的牆壁。“就是這裡!”他掏出一把小刀輕摳破損牆壁,不一會兒,一道微弱的光線就從牆縫裡透射過來——匡衡創造了自己夜晚讀書的“光源”。憑藉這一絲光線,匡衡開始夜晚苦讀。光線陰暗,眼睛容易痠痛,他不就此放棄閱讀,而是休息片刻後繼續學習。

憑藉鑿壁偷光的毅力,匡衡博覽群書,下筆成文,最終成為西漢知名學者。

古人的讀書故事|韋編三絕

韋編三絕,指孔子勤讀《易經》致使編聯竹簡的皮繩多次脫斷,最早見於西漢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

在孔子生活的時代,紙張還沒有出現,竹子仍是製作書籍的主要材料。人們通常把竹子削成片片竹籤,颳去青皮,用火烘乾後即可用於寫字,人們稱之為“竹簡”。竹簡長度與寬度均有限,一根竹簡所能記載的文字不多,導致一部書的完成需要大量竹簡。內容記載完成後,還需用牢固的牛皮繩子按照一定順序編聯這些竹片,該過程就稱為“韋編”。一部書的完成,常常需要幾十斤甚至上百斤的竹片。

為了深入研讀晦澀難懂的《易經》,也為給弟子們講解清楚,孔子花了不少功夫,不知把《易經》翻閱了多少遍。長此以往,串聯竹簡的牛皮帶子多次被磨斷,這就是“韋編三絕”的由來。

古人的讀書故事|聞雞起舞

聞雞起舞,指聽到雞啼就起來舞劍,最早見於《晉書·祖逖傳》。

西晉末期政治黑暗,社會矛盾急劇加深,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同在司州當主簿的祖逖和劉琨見識到社會黑暗,兩人志同道合,意氣相投,立志復興晉國、建功立業。他們白天一起在衙門供職,晚上合蓋一床被子睡覺。

一天半夜,祖逖被遠處傳來的雞鳴驚醒,便把劉琨踢醒,問:“聽到雞叫聲沒?”

劉琨側耳細聽,隨後說:“是啊,是雞在啼叫。不過,半夜的雞叫聲可不吉利啊!”

祖逖一邊起身,一邊反對:“這並非不吉利的聲音,雞叫聲可以提醒我們晨起用功,不如我們以後聽到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

劉琨欣然同意,跟著穿衣起床。兩人來到院子裡,只見滿天星斗,月光皎潔。兩人拔劍對舞,直到曙光初露,才汗流涔涔地收劍回房。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刻苦訓練和學習,兩人最終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在時代的舞臺上發揮文才武略,實現了報效國家的願望。

古人的讀書故事|劃粥割齏

劃粥割齏,指粥凍結後把粥劃成若干塊、鹹菜切成碎末一起食用。

北宋文學大家范仲淹自幼研學刻苦。他曾到睢陽應天府書院讀書,讀書期間生活極其窘迫,為了生計,每天只煮一鍋稠粥,涼了以後劃成四塊,早晚各取兩塊,和切成細末的鹹菜一起吃,吃完繼續攻讀詩書。

古文為:“日作粥一器,分四塊,早暮取二塊,斷虀數莖,入少鹽以啗之。如是者三年。”

【文字】陳立楷

【製圖】張銘然

【作者】 陳立楷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TAG: 讀書故事車胤匡衡竹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