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文脈·風物】惠州桃園 歷經百年韻味猶存 名人石刻藏身其中

統籌策劃/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陳驍鵬 馬勇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李海嬋

製圖/杜卉

【惠州文脈·風物】惠州桃園 歷經百年韻味猶存 名人石刻藏身其中

羊城晚報《惠州文脈》4月1日版面圖

惠州橋東是古代歸善縣城所在地,歷史遺存較多,地處新老城區交匯處的桃子園社群也不例外。與一旁熱鬧的隆生廣場商圈相比,這裡有著集中連片的傳統古民居,生活節奏緩慢。鮮為人知的是,桃子園是因張靖山的桃園而得名。百年前,桃園是惠州知名的私家園林,眾多文人墨客曾在這裡吟詩作對,把酒言歡。

在快速發展的現代化程序中,地處幽靜隱蔽的桃園,隱於密密麻麻的民居之中,少人關注,至今仍儲存較好,2004年被列入市文保單位。在桃園,隨處可見精美豐富的雕刻,人們還能一睹百年留存下來的石刻繪像、石碑、石匾額,欣賞到張玉堂、江逢辰、符翕、吳道鎔、黃燦芳等名家墨寶,令人讚歎。

【惠州文脈·風物】惠州桃園 歷經百年韻味猶存 名人石刻藏身其中

現存的桃園張宅環境幽靜,儲存較好 林志華 攝

地處幽靜隱蔽之處 昔日張宅規模宏大

桃園張宅門面不大,位於桃子園9號,是典型的嶺南風格清代建築,整體風格簡約而古樸,匆匆而過的行人難以注意到它的存在。然而,從正門上大氣的匾額及精美的浮雕壁畫上,可見當年繁盛。

“這裡原先是叫木荊岡,面臨塔仔湖,現已填平,四周環境優美。”據惠州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民間藝術家劉漢新介紹,數百年來,張氏在此紮根繁衍,後有遊氏、李氏等定居,才逐漸形成了如今的桃子園格局。因桃園是昔日的“地標”,桃子園由此而得名。

在明代,張氏已是當地的名門望族。張玉堂曾任清代道光、咸豐年間大鵬協臺,代理虎門水師提督,因好詩詞,擅長拳書和指書,被稱為“翰墨將軍”,其在木荊岡修建的住宅被稱為 “將軍第”。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張玉堂的孫子張靖山在住宅旁拓地興建庭院,名曰“桃園”,並寫有《桃園記》敘述其事。《桃園記》寫道:“餘族源曲江,自宋遷歸善水東,九百餘年矣。其實無園無桃,光緒中葉,餘始築園植桃以實之。”

當時“無園無桃”,為何仍取名桃園?劉漢新認為,東坡寓居嘉祐寺時,曾寫下著名的松風亭下梅花詩。木荊岡就是在“松風亭下”,張靖山以“桃花”呼應“梅花”,命名所建庭院為“桃園”,也是對東坡的崇敬。

在張氏宗祠上掛著一幅後人手繪圖,可以看到當時整體桃園建築依山勢由低至高佈局,由南至北,分為張氏宗祠、將軍府、桃園三部分,由中心桃園、小桃源、將軍第、惜字亭及多種園林景觀組成。

記者走訪當天,80歲的張家媳婦練貴招熱情地介紹起桃園。自從1967年嫁過來後,她便沒有離開過這座古宅。練貴招回憶,她曾看到一份地契,顯示當年整座桃園建築佔地面積約為6000平方米,“後來因為各種原因,整體桃園建築範圍逐漸縮小”。也許是地處幽靜隱蔽,而且後人時常過來走動,現存的桃園至今仍儲存較好,部分房子出租。

【惠州文脈·風物】惠州桃園 歷經百年韻味猶存 名人石刻藏身其中

80歲的張家媳婦練貴招住在桃園50餘年,熟知桃園歷史 李海嬋攝

現存雕刻豐富精美 彰顯大戶人家輝煌

桃園雖歷經百年風雨,精美的雕刻工藝仍隨處可見。在桃園的正門上方,有五幅彩色的浮雕壁畫,其中的三幅還比較清晰,另外兩幅因年代久遠而模糊了。認真分辨,可看到一幅畫了五隻鵝,一幅畫有牡丹花和白頭翁,有富貴白頭之寓意。還有一幅畫有松樹、花鳥,有長壽之寓意。大門上方的三幅畫之間,還有幾十個不同字型書寫的“壽”字,呈現出福壽延綿之意。

踏入大門,是一個門廳,從門廳進入,就是一個小院落。門廳與院落之間,原有一面“迎壁”屏門,損壞拆掉後就再沒有重新修建。原來“迎壁”屏門的上方,還保留有如意木紋的木格窗花。

院落內,種滿了花草,生機盎然。在角落,記者意外發現一塊破損的墓碑,上面隱約刻著“大清光緒二十七年歲次,×××誥授奉直大夫××”等字跡。劉漢新介紹,從時間及官階來推測,這應該是張靖山的墓碑。至於為何會被放置在角落?無人知曉。

在桃園,臺階都比較高,尤其是從院落到中廳,需經過10級紅砂岩建造的臺階。中廳還建有“走水樓”。“其實這都是為了躲避洪水。”練貴招指著一旁的牆壁說,積水嚴重時可以漲到一米多高。因此,每當洪水來襲,居住在桃園的人家,就不斷往高處走,或是到走水樓居住。不僅臺階高,桃園的屋頂也較高,即使在炎熱的夏日,也有陣陣清涼感。

桃園的雕刻圖案精美豐富,都蘊含著吉慶的寓意。中廳有不少琉璃如意葵花紋的花窗,葵花多籽,寓意著如意多子。中廳兩側,各有一幅壁面。一幅是兩隻鶴在松樹間嬉鬧,寓意著松鶴延年。還有一幅是兩隻小鹿在林間玩耍,寓意福祿雙全。

【惠州文脈·風物】惠州桃園 歷經百年韻味猶存 名人石刻藏身其中

桃園的雕刻圖案精美豐富,都蘊含著吉慶的寓意 林志華 攝

緊挨著桃園,將軍第是一座精美的兩層青磚牆的建築。同樣的,在這裡隨處可見不同花色的木雕花窗,有雕刻雙喜、石榴、如意、蝙蝠等,還有雕刻水鴨子和蓮花。“鴨有甲旁,一甲即狀元,與蓮花在一起,表示及第連連。”劉漢新介紹,桃子、竹子的圖案也是木雕的題材之一。在一個木雕圖案中,便包含有花瓶(寓意著歲歲平安)、牡丹花(寓意著花開富貴)、佛手(寓意著多福)、杮子(寓意著事事如意)、蓮花(寓意連或廉)以及石榴(寓意著多子)。

【惠州文脈·風物】惠州桃園 歷經百年韻味猶存 名人石刻藏身其中

“將軍第”的花雕,雕刻了雙喜、蝙蝠等,造型精美 林志華 攝

桃園、將軍第與張氏宗祠都可以互通。從前居住在桃園的張家人,也常常從小門進出,到附近的張氏祠堂去祭拜先人。張氏宗祠位於桃子園28號,是一座三進兩廂房的建築,也完整保留著精美的木雕和花窗,牆壁上方,有佛手、蓮花、南瓜、竹子等圖案的壁畫,神龕上雕刻有蝙蝠圖案。

名士雅集吟詩作對 名人碑記石刻留存較多

據傳,張靖山喜愛結交文人墨客、社會名流。園林建成後,院內亭臺樓閣、碑刻、假山等一應俱全,園林佈局別具一格。這座風光如畫的私家庭院裡,經常名士雅集,吟詩作對,把酒言歡。“從前門廳、中廳到花廳,基本上都是用來待客或文人墨客聊天喝酒寫詩畫面的地方。”練貴招說。

其中,不乏江逢辰、李星閣、黃燦芳等當時的書畫界名流。在桃園建成後,江逢辰也是第一時間送上墨寶。如今,嵌於桃園正門上方門框上的桃園匾額,便是江逢辰所寫。可以看到,右側篆書橫刻“桃園”二字,左側楷書豎刻:“歸善城南木荊崗,今名桃園,其實無園無桃也。靖山通守先生,曲江賢裔,世屬於茲九百年,將築園樹桃實為故事,則世德流長,更可必矣。光緒二十六年甲子六月城西江逢辰密弇甫題並記。”從中,可從得知桃園的來歷。在張氏宗祠大門的上方,也懸掛著由江逢辰在光緒癸已六月書寫的“張氏宗祠”牌匾。

吳道鎔也是桃園的座上賓,他是惠州名士,翰林出身,清光緒年間任惠州豐湖書院山長(院長),文學、書法俱佳。如今,桃園小門嵌了一塊小石匾額“荊崗遺址”,呈長方形,這是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仲夏吳道鎔所書。而在桃園後門,原有石刻對聯:“不深不淺湖水;半村半廊人家。”現剩下 “人家”二字,碑寬28釐米,長60釐米,楷書直刻,筆力雄健,刻藝精湛,也是吳道鎔的墨寶。

在桃園,有一造型獨特的拱門頗為吸睛,它用太湖石築建。難得的是,拱門儲存完好無損,別有韻味。拱門上鑲嵌有一塊石碑,石碑上寫著“梅塢”兩字,為符翕手書。符翕,湖南清泉縣人,清末全國知名的金石書畫家。劉漢新介紹,之所以稱為“梅塢”,也是與松風亭下的梅花遙相呼應。

【惠州文脈·風物】惠州桃園 歷經百年韻味猶存 名人石刻藏身其中

拱門造型獨特,“梅塢”兩字,為符翕手書 劉漢新 攝

穿過梅塢拱門,就能看到一座寬敞雅緻的青磚瓦面建築——小桃源。這是原來屋主張靖山的書房和會客廳,門楣上鑲嵌有石刻匾額一塊,隸書橫刻“小桃源”三字,字徑10釐米,是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黃燦芳書。黃燦芳,是惠州名畫家,擅長山水花鳥。

小桃源更是“內有乾坤”。室內正面的牆壁上鑲嵌有四塊石刻,其中三塊是人像。人像有些破裂,模模糊糊看不清。但石刻繪像、文字皆佳,刀法嫻熟,技藝精巧,人物神態栩栩如生。據說,原來小桃源內是有四塊繪像石刻,為“蜀漢張垣侯像”“張水翰公像”“張文獻公像”“漢留侯張文成公像”。標題古篆橫書,落款楷書,記有“光緒二十二年國治敬鐫” 等字。

據瞭解,“漢留侯張文成公像”繪刻的是張良。張良,封留侯,諡號文成。“蜀漢張垣候像”繪刻的是張飛。張飛,蜀國人,封西鄉侯,諡號垣。“張文獻公像”繪刻的是唐朝右丞相張九齡。張九齡,廣東曲江人,諡號文獻。“張水翰公像”繪刻的是張靖山的父親張水翰。

【文脈檔案】

張氏家族人才輩出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李海嬋

作為當地的名門望族,張氏家族湧現出不少文武雙全的名士儒將。記者梳理資料得知,百年來,既有清代惠州與港澳關係最密切的官員張玉堂,也有被稱為 “鶴峰四子”的晚清通判張靖山,後人張禮泉更是開創了惠州白眉拳派,聲名遠播。

“儒將”張玉堂題刻成為人文景觀

在澳門媽祖閣,“海鏡”兩字書寫於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氣勢磅礴。此外,還有5米高的“名巖”石刻和《登澳門海覺寺》詩刻,都成了人文景點,吸引眾多遊客市民打卡。鮮為人知的是,這都是惠州人張玉堂的書跡。張玉堂的題刻在港澳一帶留存頗多,與其經歷有關。

張玉堂出生於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字翰生,號應鱗。他天生聰穎,自少能文,但始終不能透過童子試(即參加科舉考試的資格考試)進入官學,只能棄文從武。張玉堂是最基層的行伍出身,由於作戰英勇,有謀略,於是屢獲升遷。咸豐四年(1854年),張玉堂升任大鵬協副將。在清制裡,副將的官秩為從二品,位次於總兵,統理一協軍務。這時的張玉堂已經年屆六旬,往後擔任大鵬協副將前後共四屆,歷時12年,直到72歲退休。同治五年(1866年),72歲高齡的張玉堂告老還鄉,四年後在家鄉惠州病逝。

張玉堂有著精湛的拳書和指書,透過棉花包裹拳頭或指頭書寫,字跡蒼勁瀟灑,自成一體。他的拳書,每於粗獷豪放中見其雄偉壯大之氣;指書則節律剛勁,筋骨健朗,有獨特的韻味,因此他也獲得了“儒將”的美譽。

張玉堂雖然是武將,可是文人的本色貫穿一生。他與當時廣州有名的詩人,如李長榮、張維屏等經常有詩文唱酬。他擅長蘭竹詩,著有《公餘閒味》集,也擅長書法,喜歡在駐紮過的地方留下刻石。

【惠州文脈·風物】惠州桃園 歷經百年韻味猶存 名人石刻藏身其中

桃園存留著“墨緣”石碑,落款為翰墨將軍張玉堂拳書 林志華 攝

如今,在惠州,張玉堂的題刻僅存兩處。在桃園,還存留著一塊石碑上面寫著“墨緣”兩字,非常清晰顯眼,落款為翰墨將軍張玉堂拳書。除此之外,東坡祠還藏有“王文成公祠”的牌匾,也是張玉堂題寫。劉漢新介紹,晚清朝廷敕封明、清兩朝在惠州平亂有功的王陽明為 “康濟”、譚公為“襄濟”,在白鶴峰下分別建“王文成公祠”和“譚公祠”,讓其配享惠州人香火。2018年,“王文成公祠”牌匾出土,現放在東坡祠一角。

【惠州文脈·風物】惠州桃園 歷經百年韻味猶存 名人石刻藏身其中

2018年在白鶴峰出土的“王文成公祠”牌匾,由張玉堂題寫 劉漢新 攝

白眉拳派創始人張禮泉聞名海內外

如今,有關張靖山的文字記錄不多,從張氏宗祠的族譜上可以知道,張靖山是張玉堂的孫子,乃當時惠州知名人士(晚清通判)。張靖山博學多才,與江逢辰、李星閣、裘習裳被稱為 “鶴峰四子”。他積極推進在東坡祠東偏隙地捐建松風亭,為惠州的文化建設做出了貢獻。

張玉堂是張禮泉曾祖父。張禮泉出生於1882年(也有說其出生於1880年),是竺法雲禪師的傳人,以開創惠州白眉拳派而聞名。他在當時窮文富武的傳統影響下,七歲起便隨東江一帶的名師習武。還參加了孫中山的興中會。被白眉上人的隔代弟子竺法雲禪師收為弟子後,張禮泉將白眉拳與自己原先習練的拳法融會貫通,開創了惠州白眉拳派。

“北有孫玉峰,南有張禮泉”。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張禮泉與林蔭堂、林耀桂、黃嘯俠、賴成己等齊名,並稱“南方五虎將”。張禮泉除擅長白眉派拳技外,更精達摩內功打坐法、遁術易數和跌打專科。在張禮泉及門人的努力下,白眉拳盛行於肇慶、雲浮、佛山、廣州、深圳以及港澳臺等地,更流傳到美國、加拿大以及歐洲、東南亞各國,在數十年間成為一大門派。“可以說,白眉拳派就是起源於桃園!”劉漢新感慨道。

責編 | 朱光宇

TAG: 桃園張玉堂惠州寓意張靖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