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孝有三,我們都知道無後為大,那另外“兩個”指的是什麼?

孝道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作為封建王朝的正統統治學說,儒家學說對於“孝道”可謂是非常重視。儒家學說有著九大核心思想,即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這些學說對我國的文化思想傳播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

什麼是孝呢?儒家學說裡面關於“孝”的定義也有很多,但我們經常聽到的,則要屬“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了。我們可以很明白地瞭解,“無後”是三不孝中的一項,很多人由此會產生疑問,其他兩項不孝是什麼呢?

不孝有三,我們都知道無後為大,那另外“兩個”指的是什麼?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在解釋這句話之前,我們需要明白,這句話的真正含義是什麼,為什麼古人要說出這句話。這句話出自《孟子》,後面還接者“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最後一句還點名了孟子對這件事情的看法“君子以為猶告也”。

從下面一句話我們可以很輕易的看出,“無後”的意思並非沒有子嗣,而是沒有盡到自己的責任。

而這句話裡面的“三”也並非一般意義上的三,這個量詞實際上是虛指,整句話的意思連起來的意思是,表現子女不孝順的事情非常多,其中問題最為嚴重的就是子女沒有對父母盡到自己的責任。就如同舜在結婚的時候沒有提前稟告自己的父母,這就是舜沒有盡到身為子女的責任的表現。但是在孟子看來,舜不論有沒有告訴他的父母都是一樣的。

為什麼會這樣說呢?眾所周知,在舜所有流傳下來的傳說裡面,他的父母對他並不好,甚至虐待他、迫害他。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出古人對孝道的態度。

不孝有三,我們都知道無後為大,那另外“兩個”指的是什麼?

古人對於孝順的定義

其實在古人還不盛行“愚忠”“愚孝”這種思想的時候,古人的思想是非常靈活的,他們的孝順並非是一味順從父母,就如同舜,堯決定嫁女兒的時候,舜跟自己父母的關係還沒有緩和,儘管他一直恪守孝道,對自己的父母非常尊敬,但是這件事情卻沒有告知父母。

娶妻是件大事,娶妻不告訴父母原本是一件很嚴重的事情,但是在孟子看來,甚至是在舜那個時代的人看來,他們並不責備舜的做法,反而都表示了理解,這是為什麼呢?

不孝有三,我們都知道無後為大,那另外“兩個”指的是什麼?

這就要涉及到另一句古語,《顏氏家訓》裡面有,“父不慈則子不孝”,也就是說,如果父母都不知道愛自己的子女,那麼子女自然也能不對父母盡孝。也就是說,在他們看來,“孝”於“慈”也是相對的,只有做長輩的盡到了自己的義務(慈),才能要求晚輩也要儘自己的義務(孝)。當然,即便父母不慈,子女也可以盡孝,這樣子女會受到世人的稱讚,但在父母不慈的情況下即便不孝人們也不能過多去責備他們。

可見,古人對於“權利”和“義務”的劃分是非常明確地,並非說父母只要將孩子生下來就能夠毫無節制的要求孩子盡孝,在古人看來,這樣也是不對的。

不孝有三,我們都知道無後為大,那另外“兩個”指的是什麼?

三種不孝

那麼,難道除了“無後”,古人就沒有列出另外兩種不孝嗎?這要涉及到另一本古書,也就是趙崎所著的《十三經注疏》,這本書裡面,他總結了三種不孝的行為。

根據書中所說,第一不孝為“阿意曲從,陷親不義”,這句話是說,在生活中什麼事情都順從自己的父母,這樣就會讓自己的父母變得不義,這種行為就是子女的不孝做法。

不孝有三,我們都知道無後為大,那另外“兩個”指的是什麼?

第二不孝是說“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也就是說如果家裡的生活條件不好,很貧窮,子女卻仍然不想著出去謀生求財或者是謀求仕途,這就是第二種不孝順的行為。

第三不孝則是“不娶無子,絕先祖祀”。這句話就是我們通常理解的“無後為大”的意思了,也就是說,沒有後代,絕了祖先的祭祀,是第三種不孝順的行為。

實際上,很多人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的意思錯誤地理解為“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事實上,這二者之間天差地別。

不孝有三,我們都知道無後為大,那另外“兩個”指的是什麼?

結語

在古代,紙張是非常珍貴的,因此古人的語言往往比較簡練,他們會將自己要說的長篇大論壓縮在短短的一句話裡面,因此我們在聽到古語的時候,一定不能妄下結論,就如同“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實際上只是告訴世人,作為子女,在父母沒有過錯的情況下,我們一定要盡到自己作為子女的責任,否則就是不孝。

TAG: 不孝父母子女這句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