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端康成逝世50週年丨今夜海棠花不眠

一個人如果死得快樂,如果認為死是一種恆久的解脫,世人就不應為他嘆息,因為快樂的死亡總好過靈魂裡面最深層次的疼痛,有朝一日,對生命也心不在焉了。——《雪國》

和與他同年生的老舍、海明威一樣,川端康成最後選擇了自殺。

他的死因至今成謎。50年前的今天,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未留隻字,口含煤氣管自殺身亡。當晚,盛放的海棠花也定是一夜未眠。

川端康成之於中國讀者來說並不陌生,他的文章被選進過義務教育階段的課本中。《雪國》《伊豆的舞女》《古都》等作品,至少是名字被很多人熟知。

可川端康成對於我們來說又很陌生,可能因為他屬於新感覺派作家,帶有明顯的隱喻和意識流傾向,連他寫的小說,都“沒有故事情節”。他和三島由紀夫一樣,使用大量的通感手法,對於很多讀者來說,讀起來甚至覺得艱澀。

但每每讀到“凌晨四點鐘,我看見海棠花未眠”“你連指尖都泛出好看的顏色”, 那些讀者又會覺得,川端康成最精準地表達了他的某些情愫。

這就是川端康成的魔力,他在某一瞬間,用孤獨的眼光看穿了你。

川端康成逝世50週年丨今夜海棠花不眠

川端康成接到諾貝爾文學獎通知後被記者簇擁

“葬禮的名人”

川端康成的孤獨感,可能因為從小就和死亡離得很近——兩歲喪父,三歲喪母,七歲時祖母意外離世,10歲那年姐姐離他而去,16歲時,最後一位至親也終是撒手人寰——“祖父一死,16歲的我就沒有一個親人了,沒有了家。”

那些年間,川端康成頻繁出現在各樣的葬禮,表兄開玩笑,說他是“葬禮的名人”。後來川端在《參加葬禮的名人》中說:“22歲的暑假,不到30天參加了三次葬禮。”

這樣的經歷,對一個人的影響定是很大的,此後川端康成對死亡的美感和意義以及生與死的關係都做過深入思考,正因此,後世總是說,孤兒的身份讓川端康成的文字浸潤著哀傷。但是,當在《參加葬禮的名人》中追憶過去時,我們可以看到,其實他是抱著一種感恩的態度來面對童年的孤獨與親人離去的。

在他的筆下,寄人籬下的悲涼成了“我無論到哪家,他們都很歡迎我,不是說‘你來了’,而是說‘你回來了’”的溫暖。在說起葬禮時的心境,川端康成也不全是悲傷,“我心裡想到:自己是喪主,臨出殯前,這樣失態,一來對不起大家,二來會引起一些騷亂。”

其實這是傳統日本人的心態。更進一步說,川端康成的物哀、孤寂、虛無,都來自傳統的日本美學。

在諾貝爾文學獎給他的頒獎詞中也說他“表現了日本人心靈的精髓”。連他自己也說:“我強烈地自覺做一個日本式作家,希望繼承日本美的傳統,除了這種自覺和希望以外,別無什麼東西了……”“我餘生不是局於我自己,而是日本的美的傳統的表現”。

“千代之戀”

不可否認的是,川端康成的文字氣質確實憂鬱。正如他的《伊豆的舞女》中所說:“我這個二十歲的人,一再嚴肅地反省到自己由於孤兒根性養成的怪脾氣,我正因為受不了那種令人窒息的憂鬱感,這才走上伊豆的旅程。”

說起伊豆,就必然要說說川端康成的四個“千代之戀”,這也是他作品的最主要的來源和意象。

或許是命運刻意安排,川端康成的愛情裡遇到的四個女子都叫做千代。

第一個叫山本千代。山本千代的父親山本松曾是川端康成祖父的債主,但祖父未來得及還錢就去世了。山本松就跑到學校去和川端康成討債,這一行為遭到鄉親們的指責,所以他臨死前囑咐女兒山本千代要善待川端康成。而隨後的善待,讓川端康成對千代有了情愫,但發現對方並無此意後,川端康成將對她的思慕寫成了處女作小說《千代》。

川端遇到的第二個千代是他進入大學前,在伊豆旅行時遇到的一個舞女。他對千代一見傾心,相伴了一路。分別後,兩人有過短暫的通訊,但最終還是失去聯絡。9年後,川端康成以這段經歷為藍本,寫下了他的成名作《伊豆的舞女》。

第三個千代是川端康成在大學期間在酒館看上的女招待,但得知對方當已有未婚夫,只好作罷。

最後一個千代,是川端康成真正的初戀,也是最使他刻骨銘心的一個。1920年,川端康成與第四個千代——伊藤千代相識、相戀,甚至訂下婚約。但正如他在《古都》中所說,“也許幸運是短暫的,而孤單卻是長久的。”第二年,這段感情又以分手告終。

“辛苦你了”

和愛情一樣,美好的事物,是脆弱而易逝的。拿了諾貝爾文學獎後的第四年,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口含煤氣管自殺。據說,他去世前的最後一句話,是說給救護車司機的,“……路這麼擠,辛苦你了。” 就好像兒時的他,覺得“對不起”前來參加親人的葬禮的人們。

關於川端康成為什麼選擇自殺,很多人推測和他的好友三島由紀夫之死有關。1970年三島由紀夫切腹自殺,不少作家趕到現場,只有川端康成獲准進入。據說,他對自己的學生表示:“被砍下腦袋的應該是我。”

川端康成逝世50週年丨今夜海棠花不眠

1968年10月18日,日本東京附近的鎌倉,作家川端康成(右)在家中接待前來祝賀的三島由紀夫

這些也僅僅是後世的猜測,川端康成未留下隻字遺書。他早在1962年就說過:“自殺而無遺書,是最好不過的了。無言的死,就是無限的活。”可能,這個倔強的老頭似乎不想我們知道箇中原因——“死亡是極致的美麗,死亡等於拒絕一切理解。”他這樣說。

川端康成離開的50年,他的影響從未消散。無論是村上春樹還是渡邊淳一,作品裡隱約可見的的畸形、殘缺,都是物哀的重新發起,終究繞不開川端康成與他那困頓的《雪國》。

圖片 | CFP、錢江晚報

責編 | 林麗愛

TAG: 川端康成千代伊豆葬禮山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