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政:苔花如米小 也學牡丹開

只要我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導向,把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放在心上,就一定會把文學內刊辦好,也一定能把文學內刊辦好。“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在文學的百花園中,文學內刊永遠散發著濃郁的芬芳。

——汪 政

汪政:苔花如米小 也學牡丹開

苔花如米小 也學牡丹開

——文學內刊隨談

文丨汪政

文學內刊是文學期刊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文學寫作與發表平臺的重要成員,在中國當代文學事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江蘇,公開的文學期刊有9種,而內刊據不完全統計大概有150種左右。在這150種左右的文學期刊中,大部分是縣區級和鄉鎮級的,還有遍佈在學校和不同行業裡的文學內刊。這些文學內刊都已經有了很長的歷史,它們

伴隨著中國當代文學特別是新時期文學的發展之路,參與和見證了我國社會主義文學事業不斷走向繁榮的光輝歷程。

在最近的調研中,我們為一些內刊的辦刊者的堅持和付出而深深感動,在江蘇海門市天補鎮有一份文學小報《補天戲苑》,迄今已經出報43年,張垣老師參與了報紙的創辦,現在他已經退休,但依然在義務辦報。報紙創辦的初衷是為學校的學生劇社服務的,發展到後來已經是一份綜合性的文學報紙了,在當地非常有影響,像這樣的例子在江蘇的文學內刊界還有很多。在長期的辦刊實踐中,許多文學內刊辦出了特色,辦出了水平,辦出了經驗,形成了自己的風格與個性,不管是內容,還是裝幀,不少期刊比起一些公開出版物毫不遜色。

汪政:苔花如米小 也學牡丹開

《補天戲苑》

雖然由於體制和人所共知的先天的原因,對文學內刊的地位與作用缺少公正的評價,但它們一直堅守著一方土地,為文學事業默默地奉獻著。他們積極投身地方與行業的文化建設,熱心培養文學的新生力量,為文學愛好者和業餘作家提供發表的園地,為讀者奉獻喜聞樂見的作品。因此,從大的方面說,

我一直認為文學內刊是地方與行業文化建設的重要平臺,也是地方與行業文學創作水平甚至是文化建設水平的重要標誌。

它在反映地方經濟與社會全面發展,反映行業事業進步,記錄當地的風俗民情,考辨地方的地理歷史,挖掘和傳承地方傳統文化上不遺餘力,居功至偉。我在蘇州相城黃橋鎮讀到他們辦的《黃土橋》雜誌,這是一本綜合性的文藝刊物。雜誌中除了一些名家說黃橋的作品外,大部分都是黃橋鎮本土作者的作品,這裡有散文、詩歌,有民間故事,有用方言創作的相聲和說唱文藝。這裡有龐大的作者陣容,他們有的是公務員,有的是教師,有的是工人,還有正在上學的孩子。他們的作品大都是黃橋的故事、黃橋的傳說。歷史上的黃橋在他們筆下復活了,黃橋的每一個地名都連線著動人的傳說,而在這塊土地上,又曾經走過多少名人雅士,留下了多少讓人難忘的故事。讓我豔羨的還有他們對當下生活的描寫,他們毫不吝嗇地將讚美獻給那些創業的人,獻給那些領航鄉鎮經濟的弄潮兒,獻給在普通崗位上的勞動者,獻給那些富於奉獻精神與愛心的志願者和慈善家。他們對家鄉的變化充滿了自豪,對如花的四季美景好像怎麼也看不夠。他們用文字敘述著自己的幸福生活。江蘇的地方文學內刊在內容上大抵如此,《黃土橋》具有相當強的典型性。

就文學內刊而言,地方性寫作是其重要的特性。

也許人們會質疑後現代社會地方性寫作的意義,但是,地方依然存在,經驗的差異依然存在,地方的故事不可重複,地方性寫作作為一種地方文化生產的重要渠道,它可以構成與“通用寫作”具有區別性特徵的寫作型別與寫作風格。比如許多文學內刊都有方言化寫作的味道,甚至有些刊物會專門推出地方文藝形式,開闢方言考辨的專欄,至於其他品種的地方敘事就更豐富了。就目前的地域文化與民間經驗而言,地方寫作顯示出了保護與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要性與緊迫性。真正的地方性寫作不是採風,不是他者的田野調查,不是奇異景觀的炫耀,而是由當地文人書寫和創造的當代經驗。所以,對文學內刊的本地寫作群要尤其重視,這一群體在地方文化書寫的保真度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在地方文化精神的提升上具有親和性,直接關涉到地方經驗的存留。

事實上,大量的地方敘事都多少具有文化搶救的意義。

如果對文學內刊的作者群進行分析和定位,它們的作者大都是“在鄉”的普通人,因此,

文學內刊呈現出的就是普通人的寫作。

我們要從文學參與的角度來理解這一點。文學與大眾的關係原就是非常緊密的,每個時代都不乏普通民眾的文學寫作,但在今天,這一文學氛圍好像越來越稀薄了,文學對普通民眾、對鄉土和地方變得遙遠了,對大眾來說,文學是別人的事。文學的活動,文學的研究,一切與文學有關的事都變現“勢利”了。文學有時就在比誰寫的作品掙錢多,或者比誰的作品“文學性”強,技術含量高,或者比誰拿的獎多,拿的獎高;就是少有人去關心文學對身邊人的意義,關心普通民眾的文學權利,少有人關心一個地方、一個社群還有沒有自己生根的文學,文學在這些地方和社群中還有沒有價值,有沒有參與到這些不同規模與層面的生命共同體的精神建構中,他們還有沒有自己的寫作者。社會的唯發展論、利益追逐與技術崇拜也在對文學產生影響。本來,以普通民眾和地方的文學生活為基礎,然後才有專業的寫作、高階的寫作和跨文化的寫作,這才是文學生態的常態。如果一個社會或時代忽視和輕視作為源頭的普通民眾與地方的文學存在,那文學必定根基不牢,後繼乏力,同時也是對文學作為一種精神生活方式的意義的抽空和削弱。而對民眾來說,他們可能並不關心這種文學的發展邏輯,甚至他們都不關心這是不是文學,書寫、表達、傾訴以及相互的欣賞,這就是他們寫作的全部。不要小看這種與日常生活緊密相聯的書寫,他們可以在寫作中得到提升,得到宣洩和交流,一種文化的氛圍在這種寫作中形成,而最終決定了一個地方的品質。

不管對一個時代,還是對一個地區而言,良好的文學生態都非常重要,它是文學可持續發展的保證。

良好的文學生態指標很多,最重要的就是不斷補充、日益壯大的文學人口和多樣性的文學現狀。而這兩點,都離不開眾多的文學內刊。從文學的正態分佈來講,良好的文學生態應該是正金字塔型的,決定一個時代、民族和國家的文學高度的當然是名家名作,包括權威性的文學刊物與出版機構,他們高居在金字塔的塔尖。但是塔尖是以塔身、塔基為基礎的。如果沒有基礎,也就不可能有塔尖。回顧新時期文學以來的作家成長史,有許多大家都是從內刊和民刊發表作品開始自己的文學道路的。不管是從寫作,還是從閱讀上來講,文學內刊都在不斷地培植我們的文學人口,而文學人口的多少,應該成為一個地方、一個時代文學繁榮的重要標誌,更是一個地方、一個時代文明素質與文學素養的重要標誌。

公共寫作資源的緊張自古而然,隨著現代教育制度的普及與國民教育水平的提高,寫作已經是人人得而為之的技能,而公民素質與審美水平的提高又激發了民眾文學寫作與文學表達的欲求,甚至成為人民群眾追求的一種美好生活方式,所以,雖然現代印刷、報刊與出版業空前發達,但文學表達的供需矛盾卻越來越突出。公開的、權威的文學期刊總是有限的,它不可能把有限的資源分配給所有的喜好寫作的民眾,而文學內刊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資源分配不足的矛盾,為廣大民眾、為愛好文學寫作的人們補充了大量文學發表的園地。這樣,不僅大量的寫作者有了相對富裕的發表空間,寫作者的文學能力得到提高,而且,更多的寫作者受到激勵,加入進來,有利於形成充足的文學後備力量。對一個地區而言,有無文學內刊是該地區文學人口包括寫作者隊伍是否穩定的重要保證。一旦一個地方有了穩定的寫作隊伍,它就會形成自己的文學特色和寫作傳統,並最終影響到一個地方的文化風格與文明風尚。比如說江蘇興化,這是一個縣級市,但是文學內刊就有好幾種。一方面是傳統,從這裡走出去的畢飛宇、王幹、費振鍾、朱輝、龐餘亮、梅國雲等名家的鼓舞,另一方面就是依託文學內刊形成的相對暢通的發表渠道,使得這裡的文學創作特別是小說創作蔚為風氣。從公務員到教師,從工人到農民,可以說,小說寫作者遍佈各行各業。現在,興化作為中國小說之鄉已經聲名在外。

汪政:苔花如米小 也學牡丹開

興化

就江蘇目前的情況而言,總體來講,文學內刊的發展是良好的,成立了自己的鬆散型的組織“江蘇文學內刊聯盟”,聯盟定期召開工作會議,開展文學活動,組織作家採風,培養青年作家,對文學編輯人員展開職業培訓,同時接通省級文學刊物與地方文學內刊的聯絡管道,刊登內刊優秀作品,推薦文學新人參加高階研修等等,這些都有力地促進了內刊工作,激發了內刊活力。

但是,毋庸諱言,

文學內刊的生存和發展面臨著許多壓力。

生存的壓力首先來自名分,內刊一直有一種名不正言不順的自卑。我們的宣傳文化部門、期刊出版管理部門在針對內刊的制度設計上還存在著模糊不清甚至是空白的情況。與此相關,文學內刊在運營經費、人員配置、辦刊環境等方面都存在不足。編輯人員大部分都是非專業出身,他們都是在自己的本職工作之外的兼職。另外,在我們的文學期刊系統當中,目前流動還不暢,文學公開出版物與文學內刊之間是相對獨立也是相對封閉的,許多優質資源得不到分享。

要改變這樣的狀況,我們就要重視文學內刊這一中國文學的獨特風景,看到文學內刊存在的價值,將它們看做文化建設與文化事業不可或缺的有生力量。

特別是各地的宣傳文化部門應該把這樣一個陣地高度的重視起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把它納入到當地意識形態工作中,作為當地的精神產品生產部門,明確職責。我們固然知道文學內刊有著諸多先天的不足,有著難以克服的一些瓶頸。但是我們不能因為這些不足和瓶頸就不顧及他們的命運,相反,而是要以改革和發展的思路去破解難題。在這方面,我們的文學內刊人首先要樹立文化自信,找準自己的定位,緊緊依靠黨和政府,依靠人民,依靠廣大文學愛好者,撐起屬於自己的一方文學天地。我們也要拆除期刊間有形與無形的壁壘。這壁壘既是上下的,也是左右的。

一旦拆除了壁壘,我們文學期刊的大家庭就能成為一個整體,相互借力,相互支援,和而不同,共同繁榮。

只要我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導向,把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放在心上,就一定會把文學內刊辦好,也一定能把文學內刊辦好。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在文學的百花園中,文學內刊永遠散發著濃郁的芬芳。

TAG: 文學內刊寫作地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