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字印刷術傳承千年影響深遠,但發明者畢昇卻只留下姓名和技藝

活字印刷術傳承千年影響深遠,但發明者畢昇卻只留下姓名和技藝

印刷術作為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在中國歷史上佔據著重要的地位,它不僅提高了文章成冊的工作效率,而且極大方便了中華文明的傳承和向世界的傳播,為人類文化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而就印刷術本身而言,它又分為雕版印刷和活字板印刷,今天我們就詳細說說宋代平民畢昇發明的泥活字印刷術。

活字印刷術傳承千年影響深遠,但發明者畢昇卻只留下姓名和技藝

根據沈括《夢溪筆談》上的記錄,畢昇的活字印刷是這樣操作的。首先是用大小相等的膠泥塊刻字,一個字一個印,用火燒硬,放置一邊待用。其次是在預備好的一塊鐵板上放上適量的松香、蠟、紙灰等,在鐵板的四周圍一個鐵框,以固定版面的尺寸大小。再次是依據需要印製的文字內容,將刻字的膠泥塊密密地排列在鐵框內,排滿一鐵框就是一板。最後將排好字塊的鐵板拿到火上加熱,這使得裡面的松香等物質就融化了,然後用一個平板把字塊壓平,就可以上色印刷了。

活字印刷術傳承千年影響深遠,但發明者畢昇卻只留下姓名和技藝

為了提高效率,一般使用兩塊鐵板,一板印刷,另一板又排字。這塊板印完了,第二板又準備好了,這樣交替使用自然就印的快很多。每一個單字都要準備好幾個印塊,如“之”、“也”等常用字,每個都要準備二三十個字印,以備一板內有重複使用的需要。平時在不用這些字塊時,都按照音韻分類放置在木格子裡,以便使用時快速能夠找到。這樣的活字印刷,如果只印制二三份並不能感覺到快捷,如果要印製成百上千份那可以說是神速了。

活字印刷術傳承千年影響深遠,但發明者畢昇卻只留下姓名和技藝

畢昇的活字印刷方法雖然原始簡單,但是與現在鉛字排版印刷的基本原理是一致的。想想在早我們近一千年的古代,在當時的資訊和社會生產力下,貧民畢昇能發明活字印刷術是非常了不起的。據說在清代道光年間,安徽涇縣有位教書先生叫翟金生,他按照畢昇的方法,耗費了三十年的心血,才製成同骨頭牛角一樣堅硬的泥活字塊十萬多個。等到了1844年才印製出《泥版試印初編》,可見泥活字印刷並不是一件簡單容易的事。

活字印刷術傳承千年影響深遠,但發明者畢昇卻只留下姓名和技藝

後人在沿用畢昇發明的泥活字印刷術外,元代的王禎又製成木活字。其實當年的畢昇不是沒有考慮過用木頭製成活字,但他發現木頭的紋理有疏有密,沾水後高低不平,並且與松香等藥物相粘,很難取下來,所以才捨棄了木質改用膠泥。據史料記載,清代有人曾做過這樣的實驗,用木活字印書,印了兩百部左右,字的筆畫就會膨脹變模糊;而用泥活字印書,可印製成千上萬遍都不會失真,這也從側面印證了畢昇發明泥活字印刷的高明之處。

活字印刷術傳承千年影響深遠,但發明者畢昇卻只留下姓名和技藝

遺憾的是,沈括並沒有將畢昇的生平事蹟記錄下來,只知道他是一介布衣沒有官職。可是活字印刷術在中國廣泛應用後,首先傳到了朝鮮,朝鮮依據此原理製造出了世界上最早的鉛活字。後來這個技術又傳到了日本及東南亞各國,對各國之間的文化傳播和交流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雖然歐洲各國使用的文字和漢字有較大差異,但是文藝復興等文化領域的繁榮都離不開印刷術的影響和啟迪。

TAG: 活字活字印刷印製活字印刷術一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