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少年詩詞大會”雲課堂第七課曬作業,小偵探寫出古詩詞背後的別樣故事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金丹丹 整理

上一期,“浙江少年詩詞大會”的名師觀察員、杭州青少年活動中心文學部徐伊帆老師,邀請同學們一起來當小偵探,尋找古詩詞背後的秘密。

徐老師說,同學們透過自己的探索,找到了古詩詞背後的故事。那一首首古詩不再是遙遠而冷漠的文字,而成了一幕幕生動真實的場景,一聲聲滿懷愁緒的嘆息,一幅幅意境深遠的影象。

杭州青少年活動中心文學部的同學們投來了不少佳作,我們一起去看看這些小偵探的發現吧!

有的同學仔細梳理了詩歌中的故事線索,由此探究詩人的人生經歷,引人“深思”;有的同學由詩而論及詩人之理論主張,以小見大,頗具“巧思”;有的同學從我們熟知的詩歌著手,探尋“尋常中的不尋常”,極富“新思”;還有的同學運用聯想能力,將詩人所寫之情,與其他故事中的情誼比較賞析,開啟了以詩心召喚詩情的大門。同學們已經成長為了真正的“詩歌偵探”,在將來的詩歌學習中,相信一定能夠探究出更多潛藏在詩歌背後的豐富奧秘!

——點評老師 徐伊帆

“浙江少年詩詞大會”雲課堂第七課曬作業,小偵探寫出古詩詞背後的別樣故事

泣淚溼青衫

杭州青少年活動中心文學品鑑專案 馮唐喆

秋風瑟索,樂天偶遇琵琶女,抑鬱之極,聽罷,題《琵琶行》。

唐元和九年(814年),白居易被調至京城,專門負責教太子學習,算是迎來了“人生巔峰”。然而,事情卻在第二年發生了難以預料的轉折。

元和十年(815年),李師道割據一方,燒了糧倉,刺殺丞相,白居易上書要求嚴懲兇手,卻也因此得罪了掌權集團,被彈劾越權,並且還被扣上了一個“滑稽”的罪行:白居易的母親觀花墜井而死,而白居易卻曾寫過 “賞花”“新井”之詩,有傷孝道,罪上加罪,被貶至江州。

就這樣,白居易在江州度過了一年。一個秋夜,他與朋友離別之時,江口的一艘小船上傳來清脆圓潤的琵琶聲。白居易將彈奏琵琶的琵琶女請至船上,一邊喝酒聊天,一邊互訴身世,二人都曾在京城長安有著美好的生活與前途,可最後,卻都竹籃打水一場空,不得已而來到小小江州。

滿腔鬱悶的白居易請琵琶女再彈一曲,自己則寫下了《琵琶行》,聽到淒涼的琵琶聲,他不禁淚水橫流,滴滴淚水灑到衣服上,浸溼了白居易的九品青衫。念及往昔之景,不禁愁自心來;同為淪落之人,可嘆世事多艱難。

苔花米小,也學牡丹

杭州青少年活動中心文學品鑑專案 林語馨

青苔在人們的眼中總是如此渺小而微不足道,但是,在古往今來的歷史長河中,它卻有著“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的讚美之詞。那麼,清代的詩人袁枚為何會寫下這首詩呢?它抒發了作者什麼樣的情感呢?

袁枚年少成名,受到許多名人的賞識,眾星捧月一般成長為詩壇奇才。他24歲就中了進士,開啟仕途,為官之路順風順水,雖業績不錯,但也並沒留下什麼豐功偉績,之後便隱居山林。他天性自由,提出了著名的“性靈說”,《苔》是彰顯其詩歌主張的經典代表作。苔,它生在黑暗中,卻爆發出生機勃勃的那一抹綠色;苔,它的花雖小於米粒,平平淡淡,卻身小志堅,有著傲然骨氣,學著花中之王牡丹含苞待放。袁枚就是想借這首詩告訴我們:大家雖是普通的人,但不要碌碌無為,要有骨氣,大膽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詩詞論友情

杭州青少年活動中心文學品鑑專案 王悅陽

李白的《贈汪倫》,為人們所耳熟能詳,但大家知道這首古詩背後的故事嗎?

相傳李白受汪倫之邀,到桃花潭遊玩。臨別時,汪倫帶著村民打著節拍,唱著歌,為他送行,李白被汪倫的真誠所打動,寫下了著名的詩篇《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先用“深千尺”讚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緊接著“不及”兩字筆鋒一轉,用襯托的手法,把無形的情誼化為有形的千尺潭水,生動形象地抒發了二人之間的深情厚意。

這不禁讓我想起了春秋時期,伯牙和子期的故事。俞伯牙因為琴彈得好,得到鍾子期的欣賞,兩人因有共同的愛好、共同的語言,結交為好友,產生了深厚的友情。以至於,後來子期死了,伯牙認為世界上再也沒有懂他的朋友了,便將琴摔碎,再也不彈了。

現實生活中,同學之間的友情也是無處不在。我們要向先人學習,結交和珍惜三觀正確,真誠、懂得欣賞你、敢於擔當的朋友,在困境中互相支援和鼓勵,這樣才會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

字詞背後的深遠情懷

杭州青少年活動中心文學品鑑專案 湯周懿

宋代詩人王安石有一首著名的詩——《泊船瓜洲》,其中又以“春風又綠江南岸”特別為後人津津樂道。

這首詩是詩人主張變法失敗並辭官後,第二年奉召進京時,路過瓜洲,懷念故居時所作。

其實一開始,詩人寫的第三句詩是“春風又到江南岸”,春天的生機盎然暗示著詩人的喜悅心情。可是,轉念一想又覺得“到”這個字不夠生動。他先後改成“入”“過”“滿”,都不滿意。想了一夜,卻沒有結果。第二天一早,他上船時忽然看到江岸春風拂煦,百草始生,一片新綠。猶如他欲推行之變法,將會像春風一樣,給人民帶來希望,給社會帶來生機,開創新的局面。於是生動的“綠”字就誕生了,既微妙,又含蓄。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也因此成了千古名句。該詩流露著王安石對故鄉的懷念之情,字裡行間寓意著他重返政治舞臺推行新法的強烈願望。

塞上聽吹笛

杭州青少年活動中心少年文學院 姜若熙

《塞上聽吹笛》是唐朝的高適寫的。“雪淨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相信很多人的腦海中都會浮現出這樣一幅畫面:“冰雪融盡,邊塞的戰士牧馬歸來;月光皎潔,戍樓裡傳出悠揚的笛聲。”但你是否思考過其中的奧妙?

如果你認真思考,那麼你能告訴我“風吹一夜滿關山”中風在吹什麼嗎?是指隨風散落的梅花花瓣?事實上並不是,答案在“借問梅花何處落”中可以找到。此句一語雙關,既指想象中的梅花,又指戍樓中傳出的悠揚樂曲《梅花落》。繼而,戰士們的思鄉之情隨著此曲也飄散開來。

那這首詩的創作時間、創作背景又會是怎麼樣的呢?讓我們穿越到唐朝年間。此詩是高適在西北從軍時寫的,當時他在哥舒翰幕府。高適曾經多次到過邊關,對邊塞生活有較深的體驗,才能寫下流傳千古的名篇。

燈火闌珊處

杭州青少年活動中心文化趣談專案 盧淼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千百年來,這句詩,感動了無數人。元宵之夜,辛棄疾穿過熙熙攘攘的人群,到處找尋自己的伊人,最後竟在燈火稀少的僻靜之處見到她。激動,驚喜,辛酸,多種情緒交織在一起。

這個所謂的伊人真的只是一位伊人嗎?其實並不然。“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描寫的是一群婦女盛裝出行,歡天喜地地朝前奔去,所到之處,暗香陣陣襲來。再看“燈火闌珊處”,隱藏著那所謂的伊人。她不同流俗,不慕繁華,自甘寂寞。與那些招搖的女孩子們形成鮮明對比。與其說她是一個人,不如說倒是一個象徵。辛棄疾苦苦追求她,也正表達了他不願隨波逐流。

也許,那個站在燈火闌珊處的人,也是辛棄疾對自己現實的寫照。北宋重文輕武,他文韜武略不得施展,心中懷著一種無比惆悵之感。如同站在熱鬧街市旁的那個伊人一樣,孤芳自賞。正是這樣,也體現了辛棄疾受朝廷冷落後不肯同流合汙的高尚品質。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路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TAG: 活動中心白居易青少年同學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