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三孃教子》的獨特藝術魅力

京劇《三孃教子》的獨特藝術魅力

京劇《三孃教子》是一出著名的生旦對兒戲,是全部《雙官誥》中的一折。其獨特魅力在於,歌唱和形體表演兩個方面,勢均力敵的兩位藝術家,都有著獨到的藝術展示,再加上劇中的人物少,交代情節的過場少,能夠集中筆墨刻畫出兩個人物鮮明的性格特徵,因而讓人聽著過癮,看著帶勁。

面對如今動輒大製作的舞臺演出,這個戲憑藉一主一僕,一生一旦,僅僅兩個人物,就在短短的40分鐘裡,把事件的來龍去脈交代得清清楚楚。這種既短小精悍,又能打動人心的作品,無疑是經典,是應當繼承和珍惜的。對於這樣的劇目,竊以為是大可不必增頭添尾,使之成為一出完整劇目的,因為那樣就淹沒了生旦對兒戲的特點,讓人聽起來不耐煩。

京劇《三孃教子》的獨特藝術魅力

不免想起1994年曾在電視裡反覆播出過李炳淑、陳少雲的新版全部《三孃教子》,把王春娥由薛倚哥的三娘變成了三嬸,透過調整人物關係,解決了多妻的矛盾,似乎使劇情更加合情合理。舊瓶裝新酒,新鞋走老路,改編者的心意可以理解,亦可以肯定,但是我卻看不下去。雖然新版只有兩個小時,我卻覺得很冗長,很沉重,昏昏欲睡,不能引人入勝。劇中交代情節的成分過多,展示人物性格的空間相對被擠壓得少了,這一多一少,就使全劇的魅力大打折扣了。與其這樣添人加戲地費力不討好,還不如對老本的《雙官誥》稍加修改呈現舞臺呢;對於一夫多妻的現象非要這麼大動手術嗎?對傳統經典的改造,實在應當慎之又慎。難怪建國70多年來,除了這版本外,再沒有見到過其他版本的新《三孃教子》了。今後能夠流傳下去的,恐怕也只有作為生旦對兒戲佳作的“機房”這一折了。

佳作者,必然為表演者的藝術發揮,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俗話的“戲保人”就是作品為演員留下了二度創作空間。《三孃教子》為不同流派的旦角名家,提供了這個空間:歷來扮演王春娥的不僅有梅派,而且有尚派,又以張派最負盛名,至於程派演王春娥,程硯秋大師有,李世濟又繼承了。當初六十年代這樣演,既是馬連良對後進的一次提攜,也是李世濟為檢驗自己的藝術水準進行的有益嘗試,同時也留給我更多的遐想和沉思。

京劇《三孃教子》的獨特藝術魅力

文章來源:藝術學人

圖片來源於網路

僅做分享,如有侵權,請聯絡我們刪除

TAG: 三娘教子生旦兒戲李世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