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彩色玻璃邂逅繪畫,我彷彿看到了治癒之光!

當彩色玻璃邂逅繪畫,我彷彿看到了治癒之光!

當彩色玻璃邂逅繪畫,我彷彿看到了治癒之光!

當彩色玻璃邂逅繪畫,我彷彿看到了治癒之光!

當彩色玻璃邂逅繪畫,我彷彿看到了治癒之光!

當彩色玻璃邂逅繪畫,我彷彿看到了治癒之光!

當彩色玻璃邂逅繪畫,我彷彿看到了治癒之光!

當彩色玻璃邂逅繪畫,我彷彿看到了治癒之光!

作為

宗教文化與藝術審美

結合產生的瑰寶,

彩繪玻璃

在中世紀時期和戰後均表現出很強的生命力。

教堂的彩繪玻璃透過

光與空間

營造

神聖氛圍

的手法

為近現代藝術家帶來了許多靈感……

當教堂的彩繪玻璃遇到平面設計,又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當彩色玻璃邂逅繪畫,我彷彿看到了治癒之光!

彩繪玻璃,是什麼?

彩繪玻璃(stained glass)

是中世紀最有感染力的藝術形式之一,它既可以由彩色玻璃切割、鑲嵌、拼合,也可以在表面用特殊的顏料繪製,再經過

低溫燒製

而成。

在其一千多年的歷史中,它幾乎

專門用於教堂等宗教建築

的窗戶,現代彩繪玻璃藝術作品還包括

三維結構和雕塑

當彩色玻璃邂逅繪畫,我彷彿看到了治癒之光!

作為一種材料,彩繪玻璃是透過新增金屬鹽或繪畫顏料而著色的玻璃;作為一種藝術門類和手工藝,則涉及到圖案拼接的設計:切割的玻璃片經由工形鉛條粘連鑲嵌,拼接成圖案。

當彩色玻璃邂逅繪畫,我彷彿看到了治癒之光!

在西歐,

彩繪玻璃是中世紀留存至今的主要繪畫藝術形式之一。

在這篇文章裡,“彩繪玻璃(stained glass)”特指教堂彩繪玻璃。

當彩色玻璃邂逅繪畫,我彷彿看到了治癒之光!

彩繪玻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

拜占庭時期

公元

7

世紀,彩繪玻璃花窗開始被用來裝飾

修道院

和其他

宗教建築

公元

8

世紀, 除了教堂保留的彩繪玻璃鑲嵌之外, 歐洲的彩繪玻璃工藝幾乎銷聲匿跡。

11

世紀後,以高大的彩繪玻璃窗為特徵的

哥特式建築

風格發源於法國,隨著基督教的傳播和發展在歐洲各國紮根。

隨著生產技術漸漸進步,

彩繪玻璃很快進入高速發展階段,不斷成熟,於12、13世紀進入經典時期,14、15世紀到達巔峰

,留下了諸多輝煌燦爛的作品。

當彩色玻璃邂逅繪畫,我彷彿看到了治癒之光!

當彩色玻璃邂逅繪畫,我彷彿看到了治癒之光!

彩繪玻璃都應用在哪?

當彩色玻璃邂逅繪畫,我彷彿看到了治癒之光!

作為哥特式建築風格的特徵之一,

彩繪玻璃與哥特式建築結構形式相得益彰

哥特式教堂結構主要有三個特點:

使用肋架券、飛券和尖券,因此哥特式教堂整體顯得高大且纖細。

當彩色玻璃邂逅繪畫,我彷彿看到了治癒之光!

由於有了飛簷和扶壁的支撐,

教堂從此不再需要厚重的牆和柱

,因而彩繪玻璃窗高大垂直、精緻繁複且遍佈牆壁的彩繪玻璃窗成為了可能。

彩窗通常有兩種形式:

高大拱形的柳葉刀窗戶和圓形玫瑰窗

。彩繪玻璃被描述為“照明牆面裝飾”、“光的繪畫”。由於玻璃生產的技術限制,彩繪玻璃的製作手段通常是採用拼接鑲嵌的方法,破碎中形成統一。

當彩色玻璃邂逅繪畫,我彷彿看到了治癒之光!

另一方面,教堂彩繪玻璃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傳教佈道,作為

“文盲的聖經”

,它揹負著宗教性的多重功能。

為了方便閱讀,彩繪玻璃在內容方面最顯著的特點即是

敘事性

。其次,宗教神學在彩繪玻璃中最強烈的體現就是:

對光的追求

在中世紀美學、科學與神學思想相結合的背景下,

教堂追求用彩繪玻璃塑造出神聖的宗教氛圍的效果。

當彩色玻璃邂逅繪畫,我彷彿看到了治癒之光!

新時代,新創造!

隨著文藝復興、啟蒙運動、宗教改革等,

教堂數量逐漸達到飽和

,新教堂修建的需求日漸減少,

彩繪玻璃藝術逐漸被其他形式的繪畫藝術取代

,在18世紀幾近衰亡,使用率不斷下降。

當彩色玻璃邂逅繪畫,我彷彿看到了治癒之光!

這種低迷的情況在

19世紀

得以改變。

法、英、德都對彩繪玻璃進行了一定的復興

,多為教堂修復所推動,雖風格各有不同,也有些許創新,但依然多為對中世紀的模仿。

當彩色玻璃邂逅繪畫,我彷彿看到了治癒之光!

19世紀末20世紀初

,新藝術風格、工藝品運動風靡一時,彩繪玻璃在製造工藝上獲取極大突破:約翰·拉·法吉(John La Farge)發明並註冊的

Opalescent Glass

(混色玻璃)、蒂芙尼(Louis Comfort Tiffany)的

Favrile glass

(法夫賴爾玻璃,又譯為虹彩玻璃)、平板玻璃的創新發展等。

當彩色玻璃邂逅繪畫,我彷彿看到了治癒之光!

戰後

彩繪玻璃藝術家

峰起,捷克、德國尤其領先。

還有一批抽象派畫家如

馬蒂斯

、也在彩繪玻璃領域延伸了繪畫之美。這些都使彩繪玻璃展現出驚人的生命力。

當彩色玻璃邂逅繪畫,我彷彿看到了治癒之光!

與繪畫的碰撞!

一切藝術形式都有其產生的語境,絕非孤立,且充滿偶然與巧合。

如果說中世紀時期彩繪玻璃作為主要繪畫形式之一走在藝術前端,那麼

文藝復興以後的彩繪玻璃則是在被各種興起的繪畫形式、風格所影響著,彩繪玻璃本身就是繪畫的一種特殊形式,他們的關係既有差異性,又有共通性,

在這種關係的交融中,迸發了無限的靈感啟發。

當彩色玻璃邂逅繪畫,我彷彿看到了治癒之光!

看待事物的眼光應是歷史的、辯證的,唯有在歷史和風格的流變中才能一窺彩繪玻璃的藝術生命力、也唯有透過關注它與別的藝術形式之差異才能發現其價值。

當彩色玻璃邂逅繪畫,我彷彿看到了治癒之光!

永恆的主題:光與崇高

近現代對於彩繪玻璃的創新紛繁複雜,此處僅以

德國戰後(20世紀中後期)彩繪玻璃藝術家群體

為例,作為現代化彩繪玻璃藝術家的代表。

當技術突破了各種尺幅、功能和顏色的限制後,彩繪玻璃中某種表現手法的揚棄就成為了探究的重點。

在這種情況下,幾乎所有藝術家都保留甚至強化了

鉛條

的存在感,並且十分一致地選擇了黑色的鉛條作為分割,這種手法被藝術家在實踐中所選擇並保留,這表明在光的強化下,線條的張力被藝術家所意識到了。

當彩色玻璃邂逅繪畫,我彷彿看到了治癒之光!

這一點在繪畫上頗為重要:

以德國藝術家Johannes Schreiter為例,不論是用線條的粗細變化與節奏來強調秩序感的打破,還是以剛硬的線條勾勒色塊以加強趨勢,線條都是其畫面構成的主要力學因素,而黑色則更顯張力。

在其他色彩極為通透光亮的時候,唯有黑色的線條使光芒具有形狀、從而具有意義,同時在強與柔的力學對比中使光線的崇高感得以展現。

當彩色玻璃邂逅繪畫,我彷彿看到了治癒之光!

△Johannes Schreiter為Sankt Margareta創作的彩繪玻璃

當彩色玻璃邂逅繪畫,我彷彿看到了治癒之光!

△Johannes Schreiter為米紹新教教堂創作的彩繪玻璃

同時,材質也是彩繪玻璃區分於其他藝術形式的關鍵——

玻璃顯色均勻,色塊整體統一,並且玻璃自身具有不同厚度,能夠被觀者所感知,因而視覺層次更加豐富,

這是任何其他繪畫形式難以達到的。

另一方面,由於明確結實的線條使每一個色塊具有清晰的形狀,構圖中的

色塊更具張力和衝擊

,在光線的加強下,

巨大的尺幅往往使人心生崇高

。這一點在色域主義中也能略見一二。

當彩色玻璃邂逅繪畫,我彷彿看到了治癒之光!

△Wilhelm Buschulte的彩繪玻璃

不論是哥特式教堂還是現代教堂的彩繪玻璃窗,都以

宏大的尺幅

向上的趨勢

為特徵。

以傳統哥特式為例,不論是

尖拱的柳葉刀型窗戶

還是

垂直式的條幅

,都將視線向上延伸,

構成了一種民眾向上仰望企盼神明降臨與光芒從高處降落的互動性,強化了崇高感。

近現代彩繪玻璃藝術則使窗戶保持巨大的尺幅,與觀者形成鮮明的力量對比。

當彩色玻璃邂逅繪畫,我彷彿看到了治癒之光!

彩繪玻璃窗有一個很鮮明的的藝術特點:重複性

。從繁複的裝飾圖案中可以一窺,哥特式獨特的儀式感是透過數量上、形式上的重複與放大實現的。

在藝術家的作品裡,這種

重複性

中又加入了變化,意味著秩序與打破的辯證關係,不但保持了藝術的形式感,還在數量達到一定高度時,使崇高感得以強化,

甚至有時更有意外的戲劇性效果,比如安迪沃霍爾的許多系列作品

當彩色玻璃邂逅繪畫,我彷彿看到了治癒之光!

△Johannes Schreiter用重複的心電圖表示一個人的生命

當彩色玻璃邂逅繪畫,我彷彿看到了治癒之光!

△Brian Clarke的彩繪玻璃作品

辯證的視角:空間的湖面

繪畫

常因為其創作的過程而被看做

充滿時間概念

的作品、

永遠尚未完成

的藝術,帶有時間維度的一些特點;

而彩繪玻璃從製作到成型的過程則是固態的、確定的,更具空間緯度的作品。

當彩色玻璃邂逅繪畫,我彷彿看到了治癒之光!

光透過彩繪玻璃在空間中將色彩定格,

觀者的視線不僅聚焦於二維的玻璃平面,也關注於三維空間中的彩色光線。

彩繪玻璃帶來了空間上的審美體驗,富有

公共裝置

的藝術特徵。

當彩色玻璃邂逅繪畫,我彷彿看到了治癒之光!

英國公共藝術家

Tom Fruin

便利用了玻璃、觀者和光線的互動關係在布魯克林大橋公園設計了一座

玻璃屋

Kolonihavehus

,將“內”與“外”倒置,使彩繪玻璃的觀看方式被賦予新的解讀。

當彩色玻璃邂逅繪畫,我彷彿看到了治癒之光!

玻璃與鉛條這二者又是這件裝置中另一種有趣的關係:

透光的部分將觀者引入多維的空間感受

;而

黑色鉛條是毫不透光的、一維的

,這樣的相對關係出現在同一平面使彩繪玻璃的空間表現力更加豐富。

當彩色玻璃邂逅繪畫,我彷彿看到了治癒之光!

當彩色玻璃邂逅繪畫,我彷彿看到了治癒之光!

△Tom Fruin等設計的玻璃屋

彩繪玻璃被強調成了特殊的藝術形式:它將光線引入、塑造了它所賦予的空間;同時在其表面凝聚著實時變動的光色,就像是陽光下閃閃發光的湖面,綿延不止,流光溢彩,這樣的觀點倒與相對、虛實的空間觀念所契合。

這一點,

中國古代的繪畫與美學

也有所體現。

當彩色玻璃邂逅繪畫,我彷彿看到了治癒之光!

空間的塑造由

光線

產生,彩繪玻璃本身隨著不斷的應用和解讀被賦予了

光的象徵

,彩繪玻璃在空間中的表現力十分豐富,其

自身就蘊含著無窮的可能、引發無盡的想象

這種豐富的可能性是它不斷被藝術家引入更多不同的場所中的關鍵,也是彩繪玻璃藝術的生命力所在。

寫在最後

中世紀的人們透過宗教,探尋不可理解、無法思考之事,

透過藝術架起了橋樑

,因為其

終極關懷

超越現實

的指向使其

藝術形式獨具張力

哥特式藝術的魅力無法離開中世紀晚期這一語境,理性曙光尚未出現的黎明。

當彩色玻璃邂逅繪畫,我彷彿看到了治癒之光!

現在,儘管宗教觀念已成了

獨特的審美情趣

,但彩繪玻璃窗用獨特的方式把物質層面的藝術品與精神層面的追求相結合,成為

凝固的信仰

如果說技術和繪畫語言是藝術的厚度,那麼精神力量必然是其高度,這兩者的高度統一正是藝術所應追求的目標。

當彩色玻璃邂逅繪畫,我彷彿看到了治癒之光!

現代藝術家在形式上的不斷嘗試和實驗,在

新的語境中探索彩繪玻璃藝術的生命力

,其實是對於

媒介和材料的反觀和超越

彩繪玻璃是內容與形式高度統一的藝術

,這既是說每件彩繪玻璃作品因其獨特而擁有極高的藝術價值,也表達了其因形式背後無可複製的思想而保有持久的生命力。

當彩色玻璃邂逅繪畫,我彷彿看到了治癒之光!

作為一種成熟的藝術語言,彩繪玻璃的生命力應當在同其他藝術語言的融會貫通、相互啟發和衝突對立中尋找。

同時,

面對一種藝術形式,最好的態度是理解,並在超越與迴歸的辯證中思考。

作者:李玥宣,江穎,曹筱若

指導老師:張歌明 教授,李靜 副教授

單位: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主要參考文獻:

1。任祖嫻。歐洲中世紀哥特式建築的價值流傳與賞析——以彩繪玻璃花窗為例[J]。美與時代(城市版),2019(10):28-29。

2。朱婭。論歌特式教堂的玻璃藝術[J]。國外建材科技,2007(03):130-132。

3。周志。從彩繪玻璃看哥特式藝術的審美特徵[J]。裝飾,2009(11):32-39。

4。馬丁·坎普主編,于軍珉譯,《牛津西方藝術史》[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版,第127頁。

5。祁璟。 傳統玻璃鑲嵌畫的藝術形式在現代裝飾畫中的審美價值及運用[D]。四川美術學院,2018。

6。周志,張夫也。論哥特式教堂彩繪鑲嵌玻璃窗藝術產生之原因[J]。裝飾,2005(12):16-17。

7。徐文君。 自然光的運用及啟示[D]。華南理工大學,2013。

編輯 | 三希

TAG: 彩繪玻璃藝術教堂哥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