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葬場門前一副對聯早來晚來早晚都來,一看下聯,這也太絕了

宋代王安石曾作《元日》一詩,詩中寫到“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其中的“桃符”就是我們熟悉的春聯,據《蜀檮杌》所載,五代後蜀主孟昶曾在寢室門板桃符上題詞:“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謂文“題桃符”,後人視其為歷史上第一副對聯,因此對聯也有“桃符”之稱。

時至今日,“貼桃符”的傳統已有上千年的歷史,每到春節,我們還是會在家門口貼春聯,以求一個好兆頭。但是,不得不承認的是,如今貼春聯已經是“徒有其表”,我們只是將其當成一種“儀式”,絲毫不關注春聯本身,更可笑的是,人們購買春聯會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春聯的款式上,而非春聯本身的內容!

火葬場門前一副對聯早來晚來早晚都來,一看下聯,這也太絕了

對聯的沒落

春節都是如此,平常就更不用說了,事實上如今對聯這一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學已經沒落了,除去在春節還會象徵性的貼一下春聯,日常生活中幾乎已經沒有了對聯的蹤跡!很多人沒有意識到,這於我們而言乃是巨大的損失!從古至今,沒有任何一種文學形式能像對聯一樣“既可走進象牙之塔,又能步入隴畝民間,既是陽春白雪,又是下里巴人”!

正因為對聯兼具“通俗性和高雅性”的特點,才能一經誕生就成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學形式,雖然對聯也有平仄協調,詞性對品,結構相等等“條條框框”,但說到底就是一組“對偶句”,這使得對聯既沒有“上限”,也沒有“下限”!既有名留青史的“千古絕對”,也有“市井氾濫”的“對偶句”。

值得一提的是,市井之中也常有“絕對”或者“巧對”出現,雖然文學性可能不強,但若是與具體情景聯絡起來,卻是相得益彰,頗為貼切!

火葬場門前一副對聯早來晚來早晚都來,一看下聯,這也太絕了

給大家舉一個例子

中國人極為忌諱談論死亡,平日裡都會刻意避開這個話題,碰到與死亡有關的東西或地方也會繞道而行,比如墓園和火葬場,尤其是火葬場,一想到裡面的情景,只想離它遠遠的,哪怕一秒都不願逗留!

然而某地一處火葬場卻別出心裁的掛了一副對聯,此舉竟令過往之人戰勝了對火葬場的恐懼,不由自主的停下腳步打量這副對聯!對聯是這麼寫的:

上聯:“早來晚來早晚都來”

下聯:“先到後到先後全到”

上下聯字數相等、結構相同、平仄協調,“早來”對“先到”,“晚來”對“後到”,“早晚”對“先後”,“都來”對“全到”,對仗極為工整,詞性對品,單從對聯的角度來說,這副對聯就極為巧妙,但更絕的是其中所蘊含的深意!

火葬場門前一副對聯早來晚來早晚都來,一看下聯,這也太絕了

所謂“早來晚來早晚都來”,“先到後到先後全到”說的不正是人固有一死嗎?“生老病死”作為不可逆的自然規律,每個人都無法逃脫,尤其是人類的終極歸屬——死亡,人生而有死,無論生前富可敵國還是權勢滔天,死後不過都是一捧黃土,正如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中紀曉嵐所言“縱有千年鐵門檻,終需一個土饅頭”,而人最終都逃不過“饅頭餡”的命運!

因此這副對聯其實是告訴人們要正視死亡,不要畏懼,本來也是頗有深意的兩句話,掛在火葬場更是“別有一番風味”,與火葬場的功能互相映襯,相得益彰,頗為有趣!所以過往之人都不由自主的停下腳步打量片刻。

其實我們上文提到的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中就有很多有趣的對聯!

火葬場門前一副對聯早來晚來早晚都來,一看下聯,這也太絕了

比如和珅最愛拍馬屁,所以乾隆出上聯“四方臺 臺四方 四方四方四四方”他對下聯“萬歲爺 爺萬歲 萬歲萬歲萬萬歲”;再比如和珅和紀曉嵐不對付,紀曉嵐經常用對聯譏諷和珅:上聯“水部失火 金尚書大興土木”,下聯“北人南像 和中堂什麼東西”;再比如和珅設計陷害紀曉嵐,以十萬兩白銀的“潤筆費”讓紀曉嵐寫了一副對聯:上聯“君恩深似海”,下聯“臣忠重如山”,這有僭越之意,結果紀曉嵐偷偷在每句話後面都加了一個字,上聯成了“君恩深似海兮”,下聯成了“臣忠重如山乎”,這樣一來意思就完全顛倒了!劇中還有不少“千古絕對”,比如乾隆出上聯“煙鎖柳池塘”,紀曉嵐對“炮鎮海城樓”,蘇卿憐對“炮堆鎮海樓”,當然劇中也不不乏“下里巴人”的對聯,和珅紀曉嵐二人逛窯子時還寫了一副對聯,上聯“聞香下馬”,下聯“摸黑上床”……

這些對聯的穿插不僅增長了我們的見識,還使得劇情更加趣味橫生,實在是難得的良心好劇!

小結:

對聯的沒落於我們而言是一個巨大的損失,如前文所述,再也沒有一種文學形式能像對聯這樣既能“陽春白雪”,又能“下里巴人”,為廣大人民群眾所喜愛,成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學形式!

真心希望對聯這一傳統文化的瑰寶能夠繼續傳承下去併發揚光大,這需要我們所有人共同努力!

參考資料:《元日》《鐵齒銅牙紀曉嵐》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聯絡刪除!

TAG: 對聯紀曉嵐春聯火葬場上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