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以古鑑今,這首七律流傳久遠,最後兩句當真扎心

心緒不好時,外出探幽尋勝,不僅可以放鬆心情,還可增長知識。但是由於心中愁悶未解,看見一些衰敗和殘缺的景象,反而更覺惆悵不已。弔古憑今一向就是詩歌的重要題材,中唐的劉禹錫也經常抒寫他的沉重心情,“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晚唐的杜牧也曾留下名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下面介紹的是杜牧以古鑑今,這首七律流傳久遠,最後兩句當真扎心。

杜牧以古鑑今,這首七律流傳久遠,最後兩句當真扎心

故洛陽城有感

唐代:杜牧

一片宮牆當道危,行人為爾去遲遲。

篳圭苑裡秋風後,平樂館前斜日時。

錮黨豈能留漢鼎,清談空解識胡兒。

千燒萬戰坤靈死,慘慘終年鳥雀悲。

杜牧以古鑑今,這首七律流傳久遠,最後兩句當真扎心

杜牧26歲中了進士,此後赴江西觀察使幕,又轉淮南節度使幕。在此期間,他經常四處遊覽各地的名勝古蹟,收穫頗豐。此詩作於開成元年,當時32歲的杜牧路過故洛陽城,而有感於洛陽史事與現實而作。故洛陽城,即東漢、魏、晉的都城,在今洛陽。

杜牧以古鑑今,這首七律流傳久遠,最後兩句當真扎心

詩人在洛陽城裡到處轉悠,雖然是一座著名的古都,但年久失修,也顯得殘破不堪。首聯描寫所見,“一片宮牆當道危,行人為爾去遲遲。”詩人經過此地,見宮牆之危,而不忍去,也引發了他對往事的思考。杜牧自幼勤奮讀書,對歷史和兵法戰術有過很精深的鑽研,危牆破敗,令他感慨萬千。

杜牧以古鑑今,這首七律流傳久遠,最後兩句當真扎心

詩人緩步行走,又來到一處荒蕪的庭院,“篳圭苑裡秋風後,平樂館前斜日時。”篳圭苑,指古代宮苑,東漢靈帝時所建。有東西二苑,皆在洛陽宣平門外;平樂館,是宮殿名,在洛陽城西。漢靈帝造篳圭苑,平時在此貪圖安逸享樂,又聽信讒言,最終引發鉤黨之禍、以害賢良。

秋風颯颯,宮苑殘缺;斜陽晚照,詩人惆悵。曾幾何時,這裡一定曾經有歌舞昇平、觥籌交錯,可是歲月匆匆、秋景迷離,再多的繁華也禁不住幾番悽風苦雨。

杜牧以古鑑今,這首七律流傳久遠,最後兩句當真扎心

頸聯轉而抒發詩人的愁情,“錮黨豈能留漢鼎,清談空解識胡兒。”錮黨,指東漢李膺、陳蕃、郭泰等眾多名士反對宦官專政,後被囚禁、謀害或流放。漢鼎,古代帝王傳國之寶,這裡是政權的象徵。

後面一句用典,晉代王衍識破石勒將為天下大患。王衍曾經擔任補元城令,他終日清談,而縣務亦理。石勒行販洛陽,倚嘯上東門,王衍見而異之,對周圍的朋友說,“吾觀其聲、視有奇志,恐將為天下之患。”

杜牧以古鑑今,這首七律流傳久遠,最後兩句當真扎心

雖然王衍先識胡兒之患,卻沒有采取措施。詩人身處晚唐,當時時局混亂,各地諸侯割據,百姓們經常流離失所。杜牧以古鑑今,意在提醒唐朝皇帝不要重蹈覆轍。可是杜牧人微言輕,根本無法力挽狂瀾。

杜牧以古鑑今,這首七律流傳久遠,最後兩句當真扎心

最後詩人唯有感嘆,“千燒萬戰坤靈死,慘慘終年鳥雀悲。”詩人看見古都洛陽經歷多次戰火的摧毀,也有感於安史之亂後唐王朝由盛轉衰。坤靈,指地神。如今惟見長年鳥雀之悲,詩人過故城,豈能無悲傷之感?一程遊覽,幾番嘆息,“千燒萬戰、慘慘終年”,令人讀完為之心碎。

TAG: 杜牧詩人洛陽城胡兒千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