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城拾遺—乳源瑤族服飾

乳源瑤族服飾

韶城拾遺—乳源瑤族服飾

乳源瑤族服飾,流傳於乳源瑤族地區。 乳源瑤族服飾史載源於盤瓠,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載:“盤瓠死,因自相夫妻,織績木皮,染以草實,好五色衣,裁製皆有尾……”。

韶城拾遺—乳源瑤族服飾

《水經注》

《後漢書·南蠻傳》又云:“盤瓠諸子織績木衣,染以草實,好五色衣裳,制裁皆有尾形……”,《隋書·地理志》亦記,瑤人“承盤瓠之後,故服章多用斑布為飾……”,故瑤族服飾歷來以“好五色衣”、“衣斑斕布褐”而著稱。

乳源瑤族以“勉”支語系自稱,屬“過山瑤”主支。因其世居山嶺,故又有峒瑤稱謂。宋《桂陽志》載,“峒瑤斑斕其衣,侏俚其言,稱盤王子孫……”。按居山嶺地不同,乳源瑤族又有東邊、西邊兩瑤之分,其中,東邊瑤再分“淺山瑤”(又稱半山瑤)、“深山瑤”。

韶城拾遺—乳源瑤族服飾

乳源瑤族服飾(鄧小祥/攝)

乳源過山瑤,儘管服飾均有“好五色衣”、“衣斑斕布褐”等共同特點,但因支系不同而服飾上有所區別。居住在東邊柳坑、遊溪、東坪、必背一帶的瑤族婦女頭戴頂板,高約一尺,寬約兩尺許,內撐竹架,上蓋白布巾,頂部再覆以繡花頭巾,故東邊瑤又有“板瑤”之稱;而居住在西邊龍南、侯公渡一帶,現曲江縣江灣、始興縣的瑤族婦女頭飾,以摺疊成多層的布巾,或用繡花頭巾包頭,並以竹箭穿髻,故西邊瑤又稱“箭瑤”。

東邊瑤男子服飾

韶城拾遺—乳源瑤族服飾

乳源東邊瑤男子蓄髮於頭頂,梳扎單辮,穿耳洞,戴三角雙耳環。喜用繡有花紋的藍色或白色布巾包頭,頭巾長2米,寬約0。3米,中間置有一個約0。25米左右的正方形圖案,包時露在頭頂,頭巾內兩端繡有圖案,包紮時,有的在前額打結成V字型向額前豎起(東坪東田一帶),有的在後腦打結成左右呈八字形向下擺開(必背、遊溪等地)。

衣服多為黑色、青藍色的短大襟衫,胸前及背後均嵌有一彩色方形花紋圖案(俗稱盤王印),背後圖案比胸前圖案大2-3倍。下穿寬大的褲,不用褲帶,大多以交叉扭曲往小腹下塞穩即可。褲長及於小腿,扎綁帶(腳綁)。

東邊瑤女子服飾

韶城拾遺—乳源瑤族服飾

深山瑤四角高帽

東邊瑤女子服飾有深山、淺山瑤及婚前、婚後之分。深山瑤未婚女子佩戴平角帽,婚後改戴帆船形四角高帽,而淺山瑤未婚女子則佩戴雙板雙羽角帽,婚後改戴三尖三角雙羽高帽。深山、淺山兩瑤,女子早晨都用豬油和蜜蠟將頭髮與高帽支架粘結起來,之後用布包紮實,再在上面覆蓋一條黑色或青藍色的繡花巾。

韶城拾遺—乳源瑤族服飾

深山瑤

婦女服飾上衣有黑、藍青兩種顏色,多為旗袍領和無領,大襟衫,長及於膝,紐扣在右,下圍百褶裙,穿於衣襟內,比外衣長出一寸左右。前胸與背後均各鑲有一方形圖案花紋。上身服飾,胸前掛一條長圍裙或短圍裙,圍裙後面腰間紮上一條兩端各有彩色絲線垂下的編織綵帶和兩條白色繡花巾,掛上數串銅錢。走路時發出“叮叮”輕微的碰擊聲響。扎黑色和白色繡花腳綁。

韶城拾遺—乳源瑤族服飾

淺山瑤

西邊瑤服飾

乳源西邊瑤服飾,儘管在歷史發展中,基本與漢族類同,但瑤族未婚女子頭飾卻以繡有花紋的藍布包頭, 已婚婦女則用摺疊成很多層的布包頭,摺疊的層數因人年歲而異,一般一歲一層。衣服的領邊、袖口與衫角等處,均有白、藍、黑三色鑲邊,仍保留有瑤族習俗。

韶城拾遺—乳源瑤族服飾

2013年,乳源瑤族服飾被列入廣東省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名錄。

TAG: 乳源瑤族服飾東邊深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