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這是讀書人的模樣

你看,這是讀書人的模樣

你看,這是讀書人的模樣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

捧起一本書安靜而專注地閱讀,

逐漸成為一件奢侈的事。

有這麼一部紀錄片,讓我們重新走入書籍的世界,發現有如此之多的愛書之人在傳播著人與書的故事。

你看,這是讀書人的模樣

這部紀錄片有一個非常溫暖的名字:《但是還有書籍》。

繼第一季豆瓣給出9。2高分、獲得第30屆中國電視金鷹獎最佳電視紀錄片獎項、第26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最佳系列紀錄片提名之後,《但是還有書籍》第二季悄悄上線。第一集瞄準了圖書館,還帶火了南京一位98歲的老讀書人。

“活字典”

圖書館,一座城市最安靜的角落,卻湧動著最活躍的思想,《但是還有書籍》第二季第一集就講述了一群看似普通卻身懷絕技,出於對書籍的熱愛而投身於圖書館事業的人。

譬如沈燮元。

你看,這是讀書人的模樣

每天早上7點多,98歲的版本目錄學家沈燮元的身影總是準時出現在通往南京圖書館的公交車上,紀錄片的鏡頭跟隨著這位老人從家中出門到坐上公交車開始。

南圖五樓,出了電梯,向左一轉,是一條悠長深邃的走廊,樟木香瀰漫。早上9點,沈燮元會準時出現在這裡。他揹著雙手,緩步踱進房間,坐進那個熟悉的位子,開始一天的工作。

你看,這是讀書人的模樣

雖然退休已經三十多年了,但是對於沈燮元來說,現在的日常生活和退休前沒多大區別。當然,區別也還是有的,他笑眯眯地說:“坐公交車出門不用掏錢了嘛!”

你看,這是讀書人的模樣

98歲的版本目錄學家沈燮元,是國內版本目錄學領域元老級的人物,和古籍打了一輩子交道的他,有著“古籍活字典”之稱。透過對行格、避諱、刻工、紙張、字型、印章的觀察,他總是能夠輕易分辨出古籍的版本及真偽。“不是講吹的話,(書)一拿上來,我就知道是什麼東西,明代還是清代。”鏡頭前的沈燮元神采煥發,完全沒有老人的垂暮之氣。比如《西漢會要》,他一看就知道是宋代。“因為當時很節儉,政府公文習慣不銷燬,而是廢物利用,重新編印成書。”

你看,這是讀書人的模樣

1945年抗戰勝利,二十歲出頭的沈燮元進了蘇州美專,一學期以後,又考進了無錫國學專修學校。

無錫國學專修學校初建於1920年,建立人是中國現代著名教育家唐文治,錢鍾書的父親——錢基博曾擔任這裡的教務長。當時新文化運動開展得如火如荼,這所書院式的學校卻專教學生讀《四書》《五經》《史記》《漢書》一類的古籍。

你看,這是讀書人的模樣

沈燮元就讀的時候,學校仍舊以教學生研讀古籍為主要課程。“也添了新的課程,像《中國文學史》《中國文化史》,專書選讀等。朱東潤先生開了《史記》,馮振心先生開了《老子》,李笠先生開了訓詁學。周貽白先生是戲曲專家,因為當時目錄學沒人教,他開了目錄學。”

你看,這是讀書人的模樣

從學校畢業後,沈燮元到了上海的合眾圖書館工作,1949年底赴任無錫和北京,都是和古籍資料打交道。1955年,他進入南京圖書館,可謂一輩子和心愛的古籍打交道。“我覺得自己運氣好得不得了!”

“女朋友”

“我在圖書館工作,就是做兩件事,一個是給線裝書編目;一個是採購,把好的古籍買進來。”

南京圖書館館藏豐富,有150萬冊古籍,其中十本珍貴古籍被譽為南圖十大“鎮館之寶,其中北宋《溫室洗浴眾僧經》一卷和遼代泥金寫本《大方廣佛花嚴經》一卷就是經沈燮元之手購入的。

你看,這是讀書人的模樣

你看,這是讀書人的模樣

“《大方廣佛花嚴經》是遼代的寫本。遼代禁書很嚴,遼代的刻本,流傳到今天的都堪稱稀世珍寶,寫本就更少見了。這卷佛經,是公元1035年瓊煦和尚為遼聖宗耶律隆緒岳母祈福所制,用金箔研磨製成的顏料繕寫而成。”沈燮元樂滋滋地回憶,“這書是在馬路上成交的,他說要500塊,他不曉得實際價值,我都沒還價,馬上拿走。買書就像交女朋友,沒有成功不要亂講,否則不成功啦。”隨即紀錄片彈幕裡一片“老爺子真可愛”的“哈哈哈”。

你看,這是讀書人的模樣

沈燮元的購書經歷,也有遺憾,“上世紀50年代,我們得知上海一個古董商手裡有北魏神龜四年的寫經,對方開了價格,我們單位這邊沒錢,買不起。後來,被上海博物館買走了。”

你看,這是讀書人的模樣

買不起,當然是遺憾,但沈燮元也並不介懷。作為一位和南圖有著六十多年情緣的老南圖人,他覺得南圖目前的館藏古籍,無論數量還是質量,都值得稱道。“清末,中國有四大藏書樓,鐵琴銅劍樓、海源閣、八千卷樓,皕宋樓。皕宋樓的書現在在日本靜嘉文庫,鐵琴銅劍樓、海源閣的在國家圖書館,八千卷樓就在南圖了。

你看,這是讀書人的模樣

你看,這是讀書人的模樣

1965年,朱偰將他父親朱希祖先生的儷亭藏書捐贈給了南圖。1991年,我們又收購了蘇州顧氏過雲樓的大部分藏書,其中有很多罕見著錄的宋元珍本和抄稿校本,學術價值和文物價值,可以和八千卷樓藏書媲美。”

十多年前,當時年過八十的沈燮元,開始著手一項新的工作,整理編著《士禮居題跋》。

蘇州人黃丕烈是清代著名藏書家、校勘家,被譽為“五百年來藏書第一人”。生平最愛寫跋(指書籍、文章等後面的評語),經他評過的古籍大都價值不菲,甚至讓“黃跋”成為了一個專有名詞。從清代光緒年間開始,先後有幾代學者整理過黃跋並彙編成書,但由於條件限制,版本並不完整,存在許多錯漏。沈燮元不僅重新校對了前人的黃跋集,還千方百計搜尋那些散落在各處還未被發現的“黃跋”。

你看,這是讀書人的模樣

你看,這是讀書人的模樣

2020年,他完成了這部八十多萬字的《士禮居題跋》,並進入二校階段。接著他還要整理黃丕烈詩文集和黃丕烈年譜。“時間不夠,除了吃飯上廁所喝茶,坐在那裡一天就不動了。”他笑眯眯地說:“不想活到100歲,只要過好每一天。”

出圈

圖書館這一集裡,除了沈燮元;還有精通日語、英語、法語、希臘語、拉丁語等多門語言的國家圖書館管理員,學識淵博的“掃地僧”顧曉軍;還有在家鄉塔公草原上搭建一座公益圖書館的四川甘孜藏區僧人久美,和當地一群愛看書寫作的孩子……

你看,這是讀書人的模樣

日出日落,

圖書館每日迎來送往大量人群,

為讀者提供一隅安靜自在的天地。

你看,這是讀書人的模樣

一位網友寫了一句短評:

永遠可以為了

一些純粹的堅持而熱淚盈眶。

對於一檔關注書和文化的紀錄片而言,《但是還有書籍》出圈了,各種艱辛只有主創知道。

你看,這是讀書人的模樣

你看,這是讀書人的模樣

和絕大多數紀錄片相比,《但是還有書籍》的拍攝物件是一群不善言辭的主人公,他們是一群日常和文字與紙堆打交道的人。在日常工作中,主人公們可能一天都不太會說一句話,而紀錄片的拍攝要求創作者能在最大程度上開啟受訪者的心扉,有著“社交恐懼症”的採訪物件讓製作困難重重。再加上文化紀錄片在大多數人印象中是曲高和寡的,一本本可能讀起來都費勁的書籍、比書本身更加晦澀的解說詞,都讓這一型別的紀錄片大機率成為“收視率黑洞”。

你看,這是讀書人的模樣

你看,這是讀書人的模樣

你看,這是讀書人的模樣

你看,這是讀書人的模樣

為了讓《但是還有書籍》被更多的年輕人接受,主創團隊想了很多辦法,動畫元素的加入,演員胡歌的配音,還有B站特色彈幕的引入,都增加了觀眾和主創團隊甚至和內容本身的互動。譬如沈燮元這一集,他在片中說“我不想活到100歲,只要過好每一天”,這成了金句,被年輕觀眾打滿了“公屏”。主創團隊把有這句話的彈幕畫面截下來,發在了微博。這張截圖的背景,正是沈老為之奮鬥了幾十年、為南圖引進的古籍書架,一本一本,整整齊齊。

《但是還有書籍》

來自於波蘭詩人米沃什的一首同名詩歌,

詩歌裡寫道:

即使書頁被撕扯,

或者文字被呼嘯的火焰舔光……

書籍將會豎立在書架,

有幸誕生,來源於人,

也源於崇高與光明。

“如果我們做的事情,能吸引更多人回到書桌前,我覺得很榮幸。”葉深如是說。

你看,這是讀書人的模樣

看吧,這就是讀書人的模樣。

END

TAG: 沈燮元古籍紀錄片書籍南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