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昏“禮儀簡”首次揭秘西漢諸侯王禮儀行事

五千年的歷史長河,成就了中國“文明古國,禮儀之邦”的美譽。

海昏簡牘研究團隊依據數十枚竹簡上的“王會飲義(儀)”等內容,推斷其為禮儀類文獻。更值得一提的是,這是首次發現的專門記錄諸侯王禮儀行事的文獻資料。

海昏“禮儀簡”首次揭秘西漢諸侯王禮儀行事

“王會飲義(儀)”竹簡的紅外掃描圖。圖片來自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劉賀是漢武帝之孫,一生坎坷,歷經帝、王、侯、民四種身份。研究團隊成員、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副教授田天說,劉賀墓中出土的這些竹簡從內容、措辭來看,與儒家十三經之一的《儀禮》十分相似,被暫命名為“禮儀簡”。由於“禮儀簡”中記錄的主體多為“王”,推測其為劉賀在山東為昌邑王時使用的禮儀文字。

“除《儀禮》外,記錄漢代實用禮儀的早期文獻十分罕見,而記錄諸侯王禮儀行事的文獻更是首次發現。”田天說,從這些竹簡可知,到劉賀為昌邑王時,諸侯王的禮儀行事已有成文的“儀”類文獻可以依從。由此可推斷,劉賀為昌邑王時的武帝中後期,是漢代“儀”類文獻發展的關鍵時期。大規模製作“儀”類文獻,是武帝“革除秦制、建立漢制”政治思路的一大體現。

據田天介紹,研究團隊已經從“禮儀簡”中辨識出昌邑國的兩大類禮儀:宴飲儀和祭祀儀,這些發現有助於人們瞭解昌邑王國的禮儀行事細節。

一類為宴飲儀,其上記錄了儀式參與者站立的位置、進退儀節以及主持者的號令等內容,如“右方王會飲義(儀)”“賓者、吏大夫皆反走復立(位)”“禮樂進,曰:‘請令相行樂器’”等。從竹簡記載的內容可以看出,在宴飲儀的不同階段,昌邑王站立的位置也有不同講究,或西向,或南向。宴飲上還有演奏樂歌的環節,這種形式一直影響到今天,如,人們喜歡在宴會上播放音樂。

另一類推測與由諸侯王主持的祭祀儀式相關,竹簡上文字經初步辨識有“史、祝讚曰:嗣王某……盡如義(儀)”等內容。專家依據已有文獻資料推測,這裡的“嗣王某”為昌邑王的自稱,“如義(儀)”為“符合‘儀’類文獻規定”的意思。這類文字的篇末發現了字數統計“凡八百六十五字”,推測其為昌邑國祝史書寫並使用的一種完整、固定的文字,用於指導實際行禮的過程。

專家還表示,從先秦到西漢中期之前,以“進退容止”為核心的容禮,一直是儒家禮學中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但因為早期文獻缺失,對於具體禮儀行事如何實施,一直缺乏討論的基礎。海昏“禮儀簡”的發現填補了這一缺失。

(圖文轉自:新華網)

TAG: 禮儀昌邑王劉賀文獻竹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