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後歐洲最偉大音樂天才死因至今是迷,因是斷袖而被迫自殺?

德國的貝多芬去世之後13年,俄國誕生了一位音樂天才。

他的名字叫做: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又譯:柴科夫斯基)。

貝多芬後歐洲最偉大音樂天才死因至今是迷,因是斷袖而被迫自殺?

柴可夫斯基被後世稱為:十九世紀偉大的俄羅斯作曲家、音樂教育家,被譽為偉大的“俄羅斯音樂大師”和“旋律大師”。中國樂迷親切稱之為“老柴”,俄羅斯浪漫樂派作曲家,也是俄羅斯民族樂派的代表人物以及世界最偉大的古典音樂作曲家之一。

柴可夫斯基的作品,至今仍然頻繁的出現在舞臺和多種文藝場合之中。

耳熟能詳的有:《天鵝湖》、《睡美人》、《胡桃夾子》……

貝多芬後歐洲最偉大音樂天才死因至今是迷,因是斷袖而被迫自殺?

1840年5月7日,柴可夫斯基出生在礦山工程師兼官辦冶金工廠廠長的家庭之中,在距離莫斯科1000公里的votkinsk小鎮度過童年。聽上去,這樣的家庭與音樂沒有任何聯絡;其實不然,柴可夫斯基從小就學習了鋼琴的彈奏,而且,骨子裡似有一種悲傷情緒纏繞著他;有一次他彈完鋼琴後一直在哭泣,然後大聲嚷道:有音樂,有音樂!但周圍根本沒有音樂響起,他指著自己的頭說:遠離我!遠離我!

柴可夫斯基跟所有的音樂天才一樣,很早就表現出了音樂天賦,在他10多歲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寫音樂,那時還不懂得音樂理論的他,留下了一首:我的天才,我的天使,我的朋友的浪漫曲。他寫這首曲子的時候是在學生時代,並不是在音樂學校而是在聖彼得堡的法學院;10歲到19歲,他在具有嚴格紀律和枯燥條文的法律學堂之上,竟然能夠寫出流暢浪漫曲調。

從法律學堂畢業之後,他得到了一個體面的工作,在司法部任職。他原本可以成為一名法律人才,得到比較好的待遇;可是,他並不願意放棄自己的愛好和興趣,兩年之後,21歲的他,進入到了俄羅斯音樂協會音樂學習班(1862年改建為聖彼得堡音樂學院)系統的學習音樂。1863年,23歲的他,毅然決然的辭去司法部的職務,做了一名自願獻身音樂事業的音樂人。

十一年之後,柴可夫斯基完成了第一鋼琴協奏曲。他帶著這部樂曲,拜訪了尼古拉·魯賓斯坦(1835-1881年。俄羅斯作曲家、指揮家、鋼琴家、音樂教師,是此人說服著名波蘭鋼琴教育大師萊謝蒂茨基與其一起創辦了聖彼得堡音樂學院)。在音樂老師面前,柴可夫斯基帶著幾分自信的彈奏起了這首協奏曲,並希望得到魯賓斯坦的意見和建議。

開始的時候,柴可夫斯基彈奏了第一樂章,但是,魯賓斯坦沒有說一個字,沒有一點評論。柴可夫斯的自尊心似乎被打擊,在後來的回憶中寫道:“那是多麼的愚蠢和不能容忍,一個人為他的朋友準備了食物,他的朋友吃了,但沒有說一句話,說點什麼吧!看在上帝的份上,即使不表揚,請發表點意見!”柴可夫斯繼續寫下了當時自己的心理活動:“我鼓起勇氣,增強自己的耐心,一直彈奏到最後。沉默了許久之後,他(魯賓斯坦)終於開口評價整個協奏曲,他覺得這首協奏曲完全沒有價值,提出很多修改的意見”。柴可夫斯基最後寫道:“我不會修改任何一個音符!”,然後義憤填膺的走人。

不僅是事業上受到挫折,在愛情和婚姻上,柴可夫斯基的運氣似乎也不太好。1877年7月。27歲的柴科夫斯基和А。И。米柳科娃結婚,可這是一個不幸的結合,是米柳科娃以自殺相威脅之後的被迫,柴科夫斯基為此極為痛苦,想跳河自殺卻未能成功。這樣的婚姻當然不幸福,米柳科娃對柴可夫斯基並不瞭解,因而不久二人離異。

貝多芬後歐洲最偉大音樂天才死因至今是迷,因是斷袖而被迫自殺?

柴可夫斯基也並不是全都不幸,他遇到了一名忠實的粉絲,並得到了友誼和經濟的支援。1876年,柴科夫斯基與梅克夫人之間建立了通訊聯絡。這給他帶來極大的精神安慰。梅克夫人是一位頗有文化教養的富孀,非常喜愛柴科夫斯基的作品。兩人在頻繁的通訊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誼。梅克夫人從1877年開始,每年給予柴科夫斯基以優厚的經濟資助,使柴科夫斯基有可能辭去音樂學院的教職,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音樂創作之中,解決了創作與教學之間的矛盾。同時撫慰了因不適當的婚姻帶來的心靈創傷和精神負擔。

從1877年開始,擺脫物質和精神束縛的柴科夫斯基,在10多年間,成為他在創作上獲得輝煌成就的時期。他的第4、第5、第6交響曲,以及標題交響曲《曼弗雷德》,歌劇《葉甫蓋尼·奧涅金》、《瑪捷帕》、《黑桃皇后》、《伊奧蘭特》,舞劇《睡美人》、《胡桃夾子》、《天鵝湖》以及《小提琴協奏曲》、《義大利隨想曲》、《1812序曲》以及許多浪漫曲等,都是這一時期的名作。

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鋼琴協奏曲——沒有得到魯賓斯坦認可的協奏曲,後來獻給了漢斯·馮·比洛,由他帶去美國。1875年10月25日,在波士頓首次演奏,之後的一個月又在俄國演奏,尼古拉·魯賓斯坦最終改變了自己的看法,這首協奏曲成為音樂會上的熱門曲目。音樂家基辛說他自己經常用這首曲子來試鋼琴,因為開頭的和絃太棒了!

莫斯科大劇院1875年委託柴可夫斯基創作《天鵝湖》,故事取材於俄羅斯古老的童話,由別吉切夫和蓋裡採爾編劇,是柴科夫斯基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由於原編導在創作上的平庸以及樂隊指揮缺乏經驗,致使1877年2月20日首演失敗。直到1895年,此曲在彼得堡的演出,才獲得了驚人的成功。

柴可夫斯基38歲到53歲期間,專門從事音樂創作,曾多次去西歐各國及美國旅行和演出。1893年6月,53歲的他,非常自豪的榮獲了英國劍橋大學名譽博士學位。這一年,好事壞事一齊來,10月28日,他在聖彼得堡親自指揮其《第六交響曲》的首次演出。

貝多芬後歐洲最偉大音樂天才死因至今是迷,因是斷袖而被迫自殺?

可是,在演出9天之後,即1893年11月6日,柴可夫斯基逝世,終年53歲!

怎麼會死得如此突然,到底是死於啥原因呢?

當時的官方報道:柴可夫斯基死於霍亂。

霍亂是什麼病?

霍亂,是因攝入的食物或水受到霍亂弧菌汙染而引起的一種急性腹瀉性傳染病。19世紀是霍亂流行的世紀,從1817年到1896年,全世界共有5次大規模的霍亂暴發,流行範圍從印度擴充套件到亞洲其他地方和歐洲,然後又進一步殃及非洲和美洲,造成了全球性的災難。霍亂是在當時如同癌症一樣是不可救藥的;而且,死亡快,屬於瘟疫,顯然比癌症更可怕。即便到了現代社會,每年估計有300萬~500萬霍亂病例,有10萬~12萬人死亡。病發高峰期在夏季,能在數小時內造成腹瀉脫水甚至死亡。

如果說柴可夫斯基死於霍亂,在19世紀,不算什麼大驚小怪的事情。

在此後的80多年間,官方一直沒有改口,堅持說他死於霍亂!

可是,質疑之聲,從他死時就已經開始了,後來一直沒有間斷過。

質疑聲音最具代表性的描繪是:“多麼奇怪呀!柴可夫斯基死於霍亂;但是,人們卻可以接近他的屍體,毫不阻攔!”據當時的懷疑的記者留下的記載說,柴可夫斯基死的時候,有16個人(醫生護士和親屬僕人)圍繞著他,最不可思議的是,在他死後還允許列隊瞻仰遺容的人,低下頭來親吻這一位死於嚴重傳染疾病的人的臉龐。他的屍體停放了兩天,任人憑弔,有關當局並沒有採取慣常的預防措施。

霍亂不比非典的傳染性弱,死亡之後,絕不可能讓任何人接觸屍體的。

即便是在19世紀,這樣的忌諱也是被醫學界和民間普遍接受的常識。

懷疑歸懷疑,人們拿不出證據來證明,也不知道內幕,所以只有疑惑,沒有內幕揭示。

直到20世紀80年代,一名叫做亞歷山大奧爾洛娃的女學者,從前蘇聯移居美國之後,根據她掌握的有關材料披露了——柴可夫斯基根本不是死於霍亂,而是死於自殺!

好好的,為什麼要自殺?

從歷史得知,柴可夫斯基在1893年,正是獲取最高榮譽的一年。

春風得意的人會自殺麼?

如果,這個自殺,不是老柴情願的,而是被迫的,是被法庭判決的呢?!

會有這麼黑暗的內幕?是什麼法庭判決了這位天才作曲家死刑呢?

在西方,有一個法律術語,叫做:袋鼠法庭。

所謂袋鼠法庭,用現代人的觀念來衡量,即非正規的法庭。也指私設公堂或不合法律規程和正常規範的審判。其來源有多種說法。一說此語首次以書面形式出現於淘金熱時代的美國加利福尼亞地區。二說這類情形涉及澳大利亞早期的開礦或者非法侵佔礦藏(jumping mining claims)事件。澳大利亞素有袋鼠之鄉的稱呼,因而這類訴訟與袋鼠扯上了關係。當然袋鼠法庭並不是為袋鼠而設立的司法機關。袋鼠法庭有兩個型別:一種是專門歪曲法律原則和公正精神的模擬法庭遊戲;另一種則是不負責任、沒有權威、根本不符合法律規範的法庭審判。法官們在審判案件的過程中充滿了不可預料的變化,往往突然從一個事件迅速轉向另一個事件。這樣的審判往往是速戰速決,可以與袋鼠非同尋常的跳躍能力媲美。最新版《朗文當代高階英語辭典》對此語的解釋是:私設的公堂或非正規的法庭,多用於懲罰同夥者。

這樣的“袋鼠法庭”,在歐洲比較流行。19世紀的俄羅斯也比較流行。

在信奉“正義”的某些早期法律人員的口中,“袋鼠法庭”被稱為“榮譽法庭”。

據亞歷山大·奧爾洛娃女學者提供和掌握的研究材料,是出席過“榮譽法庭”的一個見證人伊麗莎白·卡爾洛夫娜·亞科比提供的。她是當時俄國參議院的公訴人尼古拉·亞科比的遺孀,而尼古拉·亞科比則是柴可夫斯基在聖彼得堡帝國法學院的同班同學!

審判這位天才作曲家的“袋鼠法庭”,原來是由柴可夫斯基10到19歲之間讀過書的帝國法學院畢業的部分同學組成的。這個法庭據稱是半官方的機構,它於1893年判決柴可夫斯基服毒自殺。毒藥是由法庭提供的!

根據當事人的敘述,法庭的組成間接涉及到當時的最高統治者沙皇——

1893年10月28日,柴可夫斯基正在聖彼得堡親自指揮演奏《第六交響曲:悲愴》時,一位地位顯赫的貴族斯坦博克·圖爾莫爾公爵給沙皇亞歷山大三世寫了一封發洩憤怒的控告信,信中聲稱柴可夫斯基腐蝕他的侄子,引誘他侄子搞同性戀。

貝多芬後歐洲最偉大音樂天才死因至今是迷,因是斷袖而被迫自殺?

原來,是這樣的醜聞!

——這在十九世紀是絕不會被世人容忍的行為。

這封信交給了在司法界有點名望的尼古拉·亞科比,要他親自交給沙皇。亞科比手握控告信很為難。儘管當時不少人知道作曲家在搞同性戀,但出於對他的崇拜都抱有寬容態度。亞科比知道,沙皇非常尊敬柴可夫斯基和他的音樂,如果公開這件事情不僅對於俄國,對於全世界將是一樁醜聞,也會給俄國皇室帶來恥辱。因此,亞科比收到控告信後,決定組成一個“榮譽法庭”來處理這件事情。這個法庭最後由亞科比本人和另外7名原聖彼得堡帝國法學院的畢業生組成。

的確是學友們成為了柴可夫斯基的實際審判者!

1893年10月31日,在亞科比的辦公室,審判小組人員會晤了柴可夫斯基,經過長達5小時的激烈爭吵和辯論之後,這個“法庭”作出了要求柴氏“自殺”的判決,以挽回帝國法律學院和沙皇的面子,不因此造成醜聞性質的負面影響。估計“法庭”權衡了利弊,因為此事一旦捅出去,按照正式法庭的審判,根據當時的法律,柴氏的行為將被認為是一種犯罪,會被判處坐牢或者流放西伯利亞。如此一來,將使得國家和本人的名譽同時掃地。實質上,法庭是用體面的死亡懲罰,來換取名譽掃地的判刑懲罰。

俄國一代音樂天才,就這樣死在了53歲最輝煌時刻。

如果不死,柴可夫斯基一定還會有更好的作品問世吧!

事情似乎又不是那麼簡單,因為後來已經沒有證據了。奧爾洛娃女學者於1938年在莫斯科市外的柴可夫斯基的檔案室裡,看過別的一些資料,還有可以說明柴可夫斯基自殺的大量的證明材料,可是後來全都從克林檔案室中不翼而飛了!

年頭太長,謎案也就變成懸案;漸漸的,不為世人所知道了。

100多年之後,世人的觀念發生極大轉變,同性戀得到西方國家率先認可。

貝多芬後歐洲最偉大音樂天才死因至今是迷,因是斷袖而被迫自殺?

李安的《斷臂山》在美國獲得了極大的成功……

TAG: 柴可夫斯基法庭音樂霍亂袋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