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只此青綠》:舞蹈表演進入全新藝術階段

觀點|《只此青綠》:舞蹈表演進入全新藝術階段

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除夕夜,舞蹈詩劇《只此青綠》選段登上春晚舞臺,六分鐘的演出,舞者們透過靜待、望月、垂思、獨步、臥石等一系列頗具禪意和豐富想象力的情景動作,活化了北宋名畫《千里江山圖》的絕美意境。這是繼去年《只此青綠》選段《入畫》亮相《國家寶藏·展演季》、“定製版”《青綠》舞段亮相B站跨年晚會後的又一次成功“破圈”。從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時尚大片式的亮相到《只此青綠》對傳統文化的絕美呈現,近些年來舞劇發展演變的足跡,也愈加清晰地打開了藝術新階段的大門。

舞蹈詩劇《只此青綠》自去年8月首演後,已在全國16個城市演出了50餘場,所到之處,往往一票難求。“《只此青綠》具有‘靜雅’的獨特之美,展卷人的設計和時空穿越令人非常感動。”在日前舉辦的舞蹈詩劇《只此青綠》研討會上,中國舞協主席馮雙白表示,《只此青綠》對於中國當代舞蹈和當代舞劇創作來說,具有多方面的啟示意義。從《永不消逝的電波》到《只此青綠》,這兩部舞劇讓舞蹈表演進入一個全新的藝術階段。

在舞蹈詩劇《只此青綠》的問篆、唱絲、尋石、習筆、淬墨等篇章,觀眾跟隨舞者的精湛表演體驗了一次篆刻、織絹、磨石、制筆、淬墨等傳統技藝的非遺之旅。與會專家認為,《只此青綠》的成功恰恰在此,它不只體現在表現形式、敘事手法和舞蹈技巧的創新上,更做到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副司長金瑞國表示, 《只此青綠》是讓文物活起來的有益實踐,是舞蹈家立足傳統、心繫人民、全情創作的優秀作品。中國美協理論委員會副主任、華東師範大學美術學院院長張曉凌認為,《只此青綠》全面呈現《千里江山圖》背後的民間技藝體系,以及由這個體系所體現出來的智慧、發現與創造。“創作者的這一價值取向,可以說將《千里江山圖》這幅宮廷繪畫下沉到了‘民間’‘人民’的層面上,以人民為中心展開了敘事。”張曉凌說。

觀點|《只此青綠》:舞蹈表演進入全新藝術階段

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舞蹈詩劇《只此青綠》舞美設計高廣健介紹,該劇地面裝置為四層轉檯,最大直徑分別為13。2米、10。04米、7。6米、1。8米,在電機驅動下時而同方向旋轉,時而逆向,時而交錯,形成不斷變化的舞臺空間;空中裝置包含三個層次的旋轉、下滑,裝置自身重量達1500多公斤,再加上其他舞美裝置,重量達到1980公斤。“這樣的舞臺裝置極具挑戰性,我們成功實現了山水畫高遠、深遠、平遠幾個維度的有序交錯,以美的方式傳遞東方美學概念。希望透過這次創作促使我們去思考如何以匠人之心,用勇敢和執著去做好每一次創作。”高廣健表示。人民日報海外版文藝部主任劉瓊點贊《只此青綠》的舞臺美術,“服化道出彩出新,達到了新的美學高度。不僅整個舞臺排程流暢自如,而且所有舞臺元素細節講究,已然成為整個舞蹈作品的有機組成部分。”

中國文聯舞蹈藝術中心常務副主任、《舞蹈》雜誌社常務副主編張萍認為,《只此青綠》實現了“深度的視覺化原則”,“該劇形成了舞臺成像的新的技術理論,強調以視覺為主導的觀看的連續性,賦予舞劇藝術語言一個新的結構邏輯。”北京舞蹈學院副院長許銳則表示,在文藝傳播進入新時代的當下,傳媒平臺的力量和大眾認知的力量是極為可觀的,觀眾審美層次的不斷提升將助推舞蹈藝術的創作和發展方向。

“一年半的創作排練過程,對於創作團隊來說,壓力最大的是要考慮如何用舞蹈表現《千里江山圖》這樣一個底蘊深厚的文物。從首演到巡演的過程中,創作人員緊緊把握住‘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牢記為人民而舞,不斷收集觀眾的評論和反饋,進行修改和調整。《只此青綠》沒有最終版本,只有最好的版本。”對於3月即將開啟的二輪全國巡演,《只此青綠》總編導周莉亞表示很期待。

作者:吳華 來源:中國藝術報

注:本文部分內容來源於網際網路,主要目的在於分享資訊,讓更多人獲得需要的資訊,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主動聯絡我們,謝謝!

TAG: 青綠舞蹈創作舞臺詩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