洹水河畔旁,我本考古郞

在“親歷殷墟、見證成長”的考古群裡,有全國最年輕的考古學教授、有社科院的學者、有世界交流的訪客,我一箇中學歷史老師,總覺的有那麼點不合群,沒有跟上大家的步伐,但殷墟的經歷是我很珍視的一段回憶,內心也很感慨,一晃十年光景。2011年到殷墟實習,參與殷墟劉家莊北地的考古發掘工作,一干就是半年,是所有實習中時間最長的。因為當時一心想從事考古工作,所以抓住一切機會學習知識,向技工師父學習、向領隊老師學習、甚至向包工頭學習。從田野調查到發掘,從庫房整理到編寫報告都參與過,但是後來陰差陽錯進了中學教育圈,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從未忘記過自己考古人的身份,殷墟的經歷,學者風範都成為了我教學工作中的重要素材。

我本科就讀安陽師範學院,研究生在陝西師範大學,所以當得知要回殷墟進行考古發掘時,自己很是興奮,一是回到故土,原本就比較熟悉的城市裡有太多的朋友和故事;其二我去的地方是殷墟啊,每一個考古人都知道殷墟背後的意義;它是中國考古學的誕生地,是甲骨文的發現地,是考古學者的“黃埔軍校”,能來殷墟實習和發掘是每一個考古人的榮幸。本科時就與殷墟有過幾次接觸,主要是參與世界博物館日舉辦的相關活動,聆聽老師講解,嘗試模擬考古,後來考研時毅然決然改學了考古。

同門的四兄弟在奔赴殷墟的火車上興奮了好久,籌劃著如何在殷墟留下自己的痕跡。第一天是何毓靈老師接待的我們,安排了住宿,分發了工具包和腳踏車。簡單交流之後我們就直奔工地。原本就預期殷墟的工地肯定大,但是到達現場後還是被震撼到了,百十個十米大方排開,光拉土的工程隊都用了3個,時風三輪車不停地轉運、有熱氣球攝影、有大型溝渠、有殷墟時期的道路及車轍痕跡、有唐代的壁畫墓、有大型的祭祀坑、有遺棄的陶器作坊和窯址、還有各類錯綜複雜的墓葬打破關係,在這裡我才第一次打開了真正的考古世界,在這裡也認識了很多良師益友,儘管後來也曾在多處進行相關的實習,但是殷墟給我的震撼與成長是最深刻。

洹水河畔旁,我本考古郞

圖1。去工地騎行途中

洹水河畔旁,我本考古郞

圖2。發掘的銅器墓

專業知識不敢班門弄斧,談幾件趣事與眾分享,瞭解考古人的情懷與風骨。

實習時,鄭振香、陳志達二位先生回工作站進行退休後相關資料交接工作,需要對一些資料進行整理。二老都已80多歲,工作站做了周到的安排,我們幾個年輕後生遠遠地看著,特想跟兩位老師交流,但也怕冒昧與打擾到他們。當喧譁過去,臨近中午吃飯時,我去洗碗,發現鄭老師朝我走來,我趕忙過去攙扶一下,說鄭老師您需要什麼,我給您拿過來?她說沒事兒,我就是找你們聊聊。把鄭老師帶進我們的宿舍,聽鄭老師談過去的殷墟發掘、婦好墓的發掘、郭沫若的視察;說自己體力不行了,不然要好好給我們上次課。後來二位先生推掉安排好的酒店,食宿都在工作站內,還專門找我們四個交流,合影留念,指點晚輩。儘管畢業後再沒有相見,但是無論是影視上看到、還是書本中提到兩位老師,我都感到異常的親切,考古人的樸素與認真、嚴謹與和藹是那麼可貴。

洹水河畔旁,我本考古郞

圖3。工作老師、同學合影(左四、五:鄭振香、陳志達先生)

工地上曾發掘到一段殷墟時期的陶製水管,涉及到四合院夯土建築院內排水的問題,多方觀察我們幾個人怎麼也弄不清,於是請教何老師。何老師二話不說,直接就蹲下來開始刮面、做微型探溝,然後給我們說要多動手,不要想當然,看證據說話,幹考古要大膽做實踐。那種做事的認真態度和對遺蹟的嚴謹分析至今印象深刻。後來在一個探方中對一個墓葬的開口位置實在拿不準,也不符合常規尺寸,何老師召集我們在一起討論,鑽探加刮面,最後發現竟然是兩個豎穴土坑墓幾乎重合了。除殷墟時期墓葬外,還發現有宋墓、唐墓等,沒想到在殷墟遺址內文化堆積如此複雜。

實習時,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荊志淳教授帶著學生到殷墟學習、交流,也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別樣經歷。我們每個人分到了兩個“洋徒弟”,我的徒弟一個是耶魯大學的博士、一個是哥大的本科,一個華裔、一個標準的金髮大妞。在初期我還試圖用英語進行交流,嘗試一天後,果斷放棄,讓華裔的徒弟充當翻譯。透過中西方考古工具的不同看背後的文明、從不同的研究方法看文化的交流。關於考察團,有幾個印象深刻的事,一個33歲的工程師為了滿足父親的願望重新學了考古、為了寫土質土色直接用口水和泥用手搓條、為了做陶窯燒製試驗去山裡撿牛糞在近40度的高溫中守著窯爐保持爐溫等。還有個小插曲,在工地的一處近代水井中發現了日本侵華時遺留的炮彈,我們直接帶著國外考察團實地進行了“日本侵華罪證”現場說明會,其中幾個韓國、菲律賓的學生也說了自己國內的一些歷史。熱情的外國朋友在晚上經常會叫著我們幾個一起去擼串喝啤酒,我們就用“Cheers”、“Drink all”等幾個簡單的詞語讓他們在酒場上再次領略了“中國考古人”。

除此之外,工作站美味的伙食、幽靜的環境、學術的交流以及晚上宵禁後的狼狗,種植的果樹、茶話會、燒烤會、咖啡會都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何老師、嶽老師、牛老師、劉老師以及工作站的技工師傅們都給與了我們專業上很大的幫助,第一次人骨課、第一次文物保護、第一次文物拍照、第一次畫墓門、第一次親手觸碰甲骨、第一次發現盜洞等等都是在殷墟發生的。

洹水河畔旁,我本考古郞

圖4。參於考古科普節目錄制

碩士畢業時考慮到現實因素放棄了考博,也因編制問題做了教師,但“我本考古郎、亦能進學堂“、“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的信念與原則,要求自己必須要做的更好,利用考古型別學的方法參與班級管理,把學生和班級問題進行歸類,按主次順序進行逐一解決;用考古學器物修復的耐力去解決學生問題、陪伴學生慢慢長大;用考古學者的謙虛、踏實、嚴謹的特點督促自己快速成長。同時為了切實發揮考古學的優勢和影響力,我在學校開設了《古墓麗影》公眾考古類校本課程,受到了同學們的一致好評。

在開設公眾考古課程過程中,受到了單位領導的大力支援與幫助,學校特別注重學生綜合素質、學習能力的養成,強調理想信念與社會責任的培養;同時也受到了許多考古工作者及博物館行業前輩的幫助與指點,大家不辭辛苦,不求回報地提供相關的資源與協助,致力於公眾考古知識的普及。很多老師只有一面之緣,但在關鍵時刻都義無反顧地出人出力,考古人的無私,親切都使我倍感溫暖。考古人的思維更全面,做事更務實,交流更直接,感情更真摯,這些特點都有助於與學生的交流。在此也向諸位老師表示誠摯的謝意!

洹水河畔旁,我本考古郞

圖5: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周立剛考古到學校講座

洹水河畔旁,我本考古郞

圖6。遺憾未能發掘的窖藏坑

洹水河畔旁,我本考古郞

圖7。師承

今年暑假單位安排有相關的考察學習活動,行程中恰好有殷墟文化教育,今年也是我殷墟實習十週年的日子,很高興能夠故地重遊,去拜訪了何老師和其他老朋友,去看了曾經住宿的地方,去參觀了殷墟博物院。我負責的探方中後來發現了青銅器窖藏坑,看著展櫃中的陳列,時至今日仍以未能親手發掘引以為憾。瞭解此事後,調皮的學生只要來到殷墟,必定會到這個地方打卡留念,然後發給我,這姑且也算是一種“師承”吧!

作者:康石磊

稽核:何毓靈

責編:韓翰

轉載自:社科院考古所中國考古網

TAG: 殷墟考古老師發掘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