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鑑賞】獨向潭上酌,無人林下期。

走進詩摘詞選,品味詩意人生

還高冠潭口留別舍弟

岑參〔唐代〕

昨日山有信,只今耕種時。

遙傳杜陵叟,怪我還山遲。

獨向潭上酌,無人林下期。

東谿憶汝處,閒臥對鸕鷀。

【詩詞鑑賞】獨向潭上酌,無人林下期。

譯文

昨日山中捎信給我,眼下已到耕種時節。

信中怪我還山太遲,山中放友情深意切。

如今獨向潭上飲酒,再無兄弟林下相約。

東溪之上想你之時,只能對著鴿鶴闖臥。

註釋

高冠潭:在終南山高冠谷內,為岑參隱居之處。舍弟,本家弟。舍,對自己卑幼親屆的謙稱。

只今:如今。

遙傳:從遠處傳來。杜陵叟(sǒu):這裡指與軍參一同隱居的人。杜陵,在長安東南,秦時置杜縣,漢宣佈陵墓在此地,故稱。

怪:責怪,埋怨。期:約會。

東溪:指南冠谷中的溪水,代指詩隱居之處。汝:這裡指詩人的弟弟。

鸕鷀(lúcí):魚鷹,漁人用以捕魚的鳥。

賞析

全詩八句可分為兩層,都圍繞“還”字來寫。前四句寫還山的原因,後四句設想還山後的情景。

詩的開頭兩句說山中帶出信來,告訴詩人眼下已是耕種時節。“昨日”,不一定是確指,也可能是前些日子。不說故友捎信而說“山有信”,是一種委婉的說法,同時引出下文“還山”。隱居山中,時而讀書,時而就種,魏晉以來一些隱居以求其志計程車人們常常以這種方式生活,故信中以“耕種時”相告,催還之意自在其中。次兩句緊承前兩句,直接點出催還之意。“怪我還山遲”,乃是山中故友即“杜陵叟”“遙傳”來的意思,用“遙傳”,用“怪”,可見山中故友盼歸之切,也看出詩人與他的情誼,故而不可不還。以上四句敘述,說自己當從速還山。

以下四句寫還山後的情景,為詩人的設想。“獨向潭上酌,無人林下期”,“潭上“林下”為高冠潭口的環境,“酌”和“期”為隱居之地的生活內容,說“獨”,說“無”,可見詩人別弟還山後的孤獨,其中透露出兄弟之間的深情。這兩句雖是對別後情景的設想,但詩人也許在以往的山間生活中對此早有體驗,因而不忍便與兄弟分別,“還山遲”的原因也許主要在於此。詩的最後兩句仍設想還山後思念弟弟時的情景。“憶汝處”的“處”字,有彼時彼地之意。當詩人還山後想起弟弟的時候,既不能與弟弟同去潭邊飲酒,又不能與弟弟攜手林下同遊,只能“閒臥對鸕鷀”,難以排遣的思念,難以割捨的留戀即在這一生活細節中含蓄地表現出來,不忍分別之情也就在其中了。也有人以為這後四句是轉述杜陵叟的話,說杜陵裡獨處山間,如何思念詩人,如果這樣理解,那麼此篇便主要是寫“杜陵叟”,似與別弟的意義不合。

這首詩寫得極為平淡自然,很適於表達山問閒居情趣。而平淡自然中義含不盡之情。詩的前半寫不得不歸,後半寫不忍便歸,把故友之情、兄弟之情都表現得很含蓄,很真切。

岑參

岑參(718年?-769年?),荊州江陵(今湖北江陵縣)人或南陽棘陽(今河南南陽市)人,唐代詩人,與高適並稱“高岑”。岑參早歲孤貧,從兄就讀,遍覽史籍。唐玄宗天寶三載(744年)進士,初為率府兵曹參軍。後兩次從軍邊塞,先在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天寶末年,封常清為安西北庭節度使時,為其幕府判官。代宗時,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樂山),世稱“岑嘉州”。大曆五年(770年)卒於成都。

【詩詞鑑賞】獨向潭上酌,無人林下期。

本文轉載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向下滑動檢視詳情

TAG: 杜陵詩人岑參隱居遙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