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十大文豪

林泉觀

「一個有情懷的

公號 一個有內涵的社群 」

詩歌 | 散文 | 小說 | 段子 | 雜談 | 故事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中國歷史上

湧現出了無數風流人物

他們書生意氣,揮斥方遒

指點江山,激揚文字

塵埃落定之後

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1、詩歌之父——屈原

歷史上的十大文豪

屈原(約前340年-前278年),華夏族,羋姓屈氏(羋後改為熊姓),名平,字原,中國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新考古發現可能實際為龍陽,今湖南漢壽)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中國最偉大的愛國詩人之一。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也就是創立了“詞賦”這一文體),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被譽為“衣被詞人,非一代也”。他留下的作品,據《漢書·藝文志》記錄共25篇。主要作品為《離騷》,《九章》,《九歌》,《天問》,《哀郢》,《懷沙》,《招魂》,出自屈原的名句有“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20世紀,曾被推舉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廣泛紀念。

屈原自幼勤奮好學,胸懷大志。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常與懷王商議國事,參與法律的制定,主張章明法度,舉賢任能,改革政治,聯齊抗秦,提倡“美政”。在屈原努力下,楚國國力有所增強。為人性格耿直,卻因在修訂法規的時候,不願聽從上官大夫的話與之同流合汙,再加上楚懷王的令尹子蘭、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寵妃鄭袖等人,受了秦國使者張儀的賄賂,不但阻止懷王接受屈原的意見,並且使懷王疏遠了屈原。公元前305年,屈原反對楚懷王與秦國訂立黃棘之盟,但是楚國還是徹底投入了秦國的懷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懷王逐出郢都,開始了流放生涯。結果楚懷王在其幼子子蘭等人的極力慫恿下被秦國誘去,囚死秦國。

楚襄王即位後,屈原繼續受到迫害,並被放逐到江南。公元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帶兵南下,攻破了楚國國都,屈原的政治理想破滅,對前途感到絕望,雖有心報國,卻無力迴天,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懷恨投汨(mì)羅江自殺。老百姓聽到噩耗很悲痛,爭先恐後的來打撈他的屍體,結果一無所獲。於是,有人用葦葉包了糯米飯,投進江中祭祀屈原,這種祭祀活動一年一年流傳下來,漸漸成為一種風俗。定於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是關於端午節其中的一種說法)。對於屈原的忠而見疏,後世詩人陣志歲遙為鬱結,其詩《屈原》雲:“浩氣幹霄漢,沉湘忠佞分。材堪佐明主,無計事昏君。”(《載敬堂集·江南靖士詩稿》)此不僅對愛國者屈原,也是對歷代“王之藎臣”(《詩·大雅·文王》)的由衷愾惜;不只對當時楚王,也是對其他昏暗君王的一深刻批判。

屈原是中國最早的浪漫主義詩人,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偉大的愛國詩人。他被世人稱為“詩歌之父”。他的出現,標誌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唱的新時代。從他開始,中華才有了以文學著名於世的作家。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也稱“騷體”),被譽為“衣被詞人,非一代也”。屈原的作品有《九歌》11篇,《九章》9篇,《離騷》、《天問》、《招魂》各一篇。

屈原的作品充滿了積極的浪漫主義精神。其主要表現是他將對理想的熱烈追求融入了藝術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離騷》是其的代表作,370多句,2400多字,是中國古代詩歌史上最長的一首浪漫主義的政治抒情詩。寫他向重華陳辭之後御風而行,他先叩天宮,帝閽閉門不納;他又下求佚女,佚女恰巧不在那裡;他去向宓妃求愛,宓妃卻對他無禮;他欲求簡狄和二姚,又苦於沒有好的媒人去通訊息。這種上天入地的幻想與追求反映了屈原在現實中對理想的苦苦探求。詩人從自敘身世、品德、理想寫起,抒發了自己遭讒言被害的苦悶與矛盾,斥責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與朝政日非,表現了詩人堅持“美政” 理想,抨擊黑暗現實,不與邪惡勢力同流合汙的鬥爭精神和至死不渝的愛國熱情。《離騷》在藝術上取得的高度成就,與它豐富深刻的思想內容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使它成為中國文學史上光照千古的絕唱,並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魯迅曾贊之為“逸響偉辭,卓絕一世”(《漢文學史綱要》),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此外如《九歌》、《天問》等還採用大量神話和歷史傳說為素材,其想象之大膽、豐富,古今罕有。除此之外,屈原的作品還以一系列比興手法來表情達意。如他以鮮花、香草來比喻品行高潔的君子;以臭物、蕭艾比喻奸佞或變節的小人;以佩帶香草來象徵詩人的品德修養。這種“香草美人”的比興手法,使現實中的忠奸、美醜、善惡形成鮮明對照,產生了言簡意賅、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效果。

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作為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志士,屈原愛祖國愛人民、堅持真理、寧死不屈的精神和他的人格,千百年來感召和哺育著無數中華兒女,尤其是當國家民族處於危難之際,這種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顯。

作為一個偉大的詩人,屈原的出現,不僅標誌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而且他所開創的新詩體——楚辭,突破了《詩經》的表現形式,極大地豐富了詩歌的表現力,為中國古代的詩歌創作開闢了一片新天地。後人也因此將《楚辭》與《詩經》並稱為“風、騷” 。“風、騷”是中國詩歌史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優良傳統的源頭。同時,以屈原為代表的楚辭還影響到漢賦的形成。

2、史家絕唱——司馬遷

歷史上的十大文豪

司馬遷(前145或前135—前87?),字子長,西漢夏陽(今陝西韓城,一說山西河津)人,中國古代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被後人尊為“史聖”。他最大的貢獻是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史記》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司馬遷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完成的史學鉅著《史記》,是“二十五史”之首,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的史書,也是一部不朽的文學名著,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他被後人稱為“歷史之父”。

青少年時期的司馬遷是在家鄉度過的,10歲開始讀古書,學習十分認真刻苦。20歲那年,司馬遷從長安出發,到各地遊歷。後來,回到長安,作了郎中。他曾幾次同漢武帝出外巡遊,到過很多地方。35歲那年,漢武帝派他出使雲南、四川、貴州等地。他了解到那裡的一些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

其父司馬談為太史令(主持史書的編寫工作,監管國家典籍,另外天文曆法也是其職責,類似欽天監),司馬談學問淵博,曾“學官於唐都,受易於楊何,習道論於黃子”。

在父親司馬談死後,公元前108年(元封三年),司馬遷接替其父做了太史令。公元前104年(太初元年),與天文學家唐都等人共訂“太初曆”。同年開始繼承其父對《史記》的編纂。

公元前99年(天漢二年),李陵進攻匈奴,兵敗投降,漢武帝大怒。司馬遷為李陵辯護,觸怒了漢武帝,獲罪被捕,被判宮刑。“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報任安書》)為了完成父親遺願,司馬遷含垢忍辱忍受“宮刑”。

公元前96年(太始元年),獲赦出獄,做了中書令,掌握皇帝的文書機要。他發憤著書,全力寫作《史記》,直到公元前91年(徵和二年),大約在他55歲那年,終於完成了全書的撰寫和修改工作,共得130篇,52萬餘字。司馬遷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成就了《史記》——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史記》全書130篇,包括十二本紀(記歷代帝王政績)、三十世家(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勳貴興亡)、七十列傳(記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蹟,主要敘人臣,其中最後一篇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書(記各種典章制度記禮、樂、音律、曆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對後世的影響極為巨大,被稱為“實錄、信史”,被魯迅先生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列為前“四史”之首,與《資治通鑑》並稱為史學“雙璧”。因此司馬遷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史聖。與司馬光並稱“史界兩司馬”, 與司馬相如合稱“文章西漢兩司馬”。《史記》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司馬遷還是天文學家。在兩漢時期的星象家中,首先要提出司馬遷。大家都知道司馬遷是一個偉大的史學家,而不知他也是一位對天文星象精到造詣的專家。其實只要仔細讀其《史記》的《天官書》、《律書》、《曆書》,就可明白稱他為天文星家專家決非虛譽。像司馬遷這樣博大精深的文學大師,絕對不會自劃範圍,限制自己的知識體系和探索領域。古代的史官本來以星曆之事為其本職之一,故精通星象之學也不足為奇。不過司馬遷能用史學家的高贍遠矚的眼光,把星象學與歷史問題結合起來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這可是其他星象家和史學家皆望塵莫及的高明之處。司馬遷並沒用星象學去佔測具體的人事變異,而是用來總結歷史規律,這不能不說是他對星系學的創造性應用。

司馬遷繼承父親遺志遺業,完成《史記》及“推古天變”之任務,並明確表述為“通古今之變,究天人之際”,其結論表述在《天官書》中,即據春秋242年之間日食三十六、彗星三見等星象,聯絡點天子衰微、諸候力政、五伯代興及到戰國及秦漢之際的社會變亂動盪,而總結出天運三十年一小變,一百年一中變,五百年一大變,三大變為一紀,三紀而大備的“大數”,最後才認為“天人之際續備”。這是司馬遷天文學之應用的最重要之範例,在整個星學歷史上佔有最高地位。

3、漢賦奠基者、辭宗——司馬相如

歷史上的十大文豪

司馬相如(約公元前179年—前118年),字長卿,漢族,巴郡安漢縣(今四川省南充市蓬安縣)人,一說蜀郡(今四川成都)人。西漢大辭賦家。司馬相如是中國文化史文學史上傑出的代表,是西漢盛世漢武帝時期偉大的文學家、傑出的政治家。少年時代喜歡讀書練劍,二十多歲時以訾(錢財)為郎,做了漢景帝的武騎常侍,但這些並非其所好,因而有不遇知音之嘆。景帝不好辭賦,待梁孝王劉武來朝時,司馬相如才得以結交鄒陽、枚乘、莊忌等辭賦家。後來他因病退職,前往梁地與這些志趣相投的文士共事,就在此時他為梁王寫了那篇著名的《子虛賦》,並因此被武帝賞識。作品詞藻富麗,結構宏大,使他成為漢賦的代表作家,後人稱之為賦聖和“辭宗”。

司馬相如與卓文君不拘封建禮教的束縛,追求自由、幸福的愛情婚姻的果敢行為,遠在公元前就演繹了自由戀愛的愛情經典,被譽為“世界十大經典愛情之首”,廣為流傳,聞名中外。後人則根據他二人的愛情故事,譜得琴曲《鳳求凰》流傳至今。唐代詩人張祜則有《司馬相如琴歌》一首,曰:“鳳兮鳳兮非無凰,山重水闊不可量。梧桐結陰在朝陽,濯羽弱水鳴高翔。

同時,司馬相如出使西南夷,將西南夷民族團結統一於大漢疆域,被稱之為“安邊功臣”,名垂青史。

司馬相如的文學成就主要表現在辭賦上。《漢書·藝文志》著錄“司馬相如賦二十九篇”,現存《子虛賦》、《天子游獵賦》、《大人賦》、《長門賦》、《美人賦》、《哀秦二世賦》6篇,另有《梨賦》、《魚葅賦》、《梓山賦》3篇僅存篇名。《隋書·經籍志》有《司馬相如集》1卷,已散佚。明人張溥輯有《司馬文園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漢代最重要的文學樣式是賦,而司馬相如是公認的漢賦代表作家和賦論大師,也是一位文學大師和美學大家。司馬相如賦才天縱,文思蕭散,控引天地,錯綜古今,曠世莫比。他是漢賦的奠基人,揚雄欣賞他的賦作,讚歎說:“長卿賦不似從人間來,其神化所至邪!”被班固、劉勰稱為“辭宗”,被林文軒、王應麟、王世貞等學者稱為“賦聖”。魯迅在《漢文學史綱要》中將司馬相如和司馬遷放在一起作專節介紹,並指出:“武帝時文人,賦莫若司馬相如,文莫若司馬遷。”魯迅說:“不思故轍,自攄妙才,廣博閎麗,卓絕漢代……其為歷代評騭家所傾倒,可謂至矣”。

司馬相如還充分地掌握了辭賦創作的審美規律,並透過自己的辭賦創作實踐和有關辭賦創作的論述,對辭賦創作的審美創作與表現過程進行了不少探索,看似隻言片語,但與其具體賦作中所表露出的美學思想相結合,仍可看出他對賦的不少見解。他已經比較完整地提出了自己的辭賦創作主張。從現代美學的領域,對其辭賦美學思想進行闡釋,無疑是有益的和必要的。

司馬相如還是漢代很有成就的散文名家,其散文流傳至今的有《諭巴蜀檄》、《難蜀父老》、《諫獵疏》、《封禪文》等。雖然有部分著作在歷史上起了一些消極作用。儘管如此,從整體上看,在語言的運用和形式的發展等方面,司馬相如對漢代散文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兩千多年來,司馬相如在文學史上一直享有崇高的聲望,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兩漢作家,絕大多數對他十分佩服,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偉大的歷史學家司馬遷。在整個《史記》中,專為文學家立的傳只有兩篇:一篇是《屈原賈生列傳》,另一篇就是《司馬相如列傳》,僅此即可看出相如在太史公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並且在《司馬相如列傳》中,司馬遷全文收錄了他的三篇賦、四篇散文,以致《司馬相如列傳》的篇幅大約相當於《屈原賈生列傳》的六倍。這就表明,司馬遷認為司馬相如的文學成就是超過賈誼的。

4、不朽詩仙——李白

歷史上的十大文豪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出生於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李白生活在盛唐時期,二十五歲時隻身出蜀,開始了廣泛漫遊生活,南到洞庭湘江,東至吳、越,寓居在安陸、應山。直到天寶元年(742年),因道士吳筠的推薦,李白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文章風采,名動一時,頗為玄宗所賞識。後因不能見容於權貴,在京僅兩年半,就賜金放還而去,然後飄蕩四方的漫遊生活。安史之亂髮生的第二年,他感憤時艱,曾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與肅宗發生了爭奪帝位的鬥爭,兵敗之後,李白受牽累,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途中遇赦。晚年漂泊東南一帶,依當塗縣令李陽冰,不久即病卒。

歷史上的十大文豪

《上陽臺帖》,唐,李白書,紙本,縱28。5cm,橫38。1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李白的詩以抒情為主。屈原而後,他第一個真正能夠廣泛地從當時的民間文藝和秦、漢、魏以來的樂府民歌吸取其豐富營養,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獨特風貌。他具有超異尋常的藝術天才和磅礴雄偉的藝術力量。一切可驚可喜、令人興奮、發人深思的現象,無不盡歸筆底。李白作品天馬行空,浪漫奔放,意境奇異,才華橫溢;詩句如行雲流水,宛若天成。杜甫有「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之評,是屈原之後中國最為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稱。與杜甫並稱「李杜」,韓愈雲:「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調張籍》)。

李白詩篇傳誦千年,眾多詩句已成經典,例如“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在詩歌上的藝術成就被認為是中國浪漫主義詩歌的巔峰。李白的詩作在全唐詩中收錄於卷161至卷180。有《李太白集》傳世。李白的樂府、歌行及絕句成就為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詩歌創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無依傍,筆法多端,達到了任隨性之而變幻莫測、搖曳多姿的神奇境界。李白的絕句自然明快,飄逸瀟灑,能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出無盡的情思。在盛唐詩人中,王維、孟浩然長於五絕,王昌齡等七絕寫得很好,兼長五絕與七絕而且同臻極境的,只有李白一人。

李白的詩雄奇飄逸,藝術成就極高。他謳歌祖國山河與美麗的自然風光,風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義精神,達到了內容與藝術的完美統一。他被賀知章稱為“謫仙人”,其詩大多為描寫山水和抒發內心的情感為主。李白的詩具有“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藝術魅力,這也是他的詩歌中最鮮明的藝術特色。李白的詩富於自我表現的主觀抒情色彩十分濃烈,感情的表達具有一種排山倒海、一瀉千里的氣勢。

李白詩中常將想象、誇張、比喻、擬人等手法綜合運用,從而造成神奇異彩、瑰麗動人的意境,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義詩作給人以豪邁奔放、飄逸若仙的原因所在。

李白的詩歌對後代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中唐的韓愈、孟郊、李賀,宋代的蘇軾、陸游、辛棄疾,明清的高啟、楊慎、龔自珍等著名詩人,都受到李白詩歌的巨大影響。

李白的詩歌既反映了時代的繁榮景象,也揭露了統治階級的荒淫和腐敗,表現出蔑視權貴,反抗傳統束縛,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積極精神。

李白的詩歌創作,在當時就征服了朝野上下,贏得了崇高的聲譽和地位,其對後世的影響則更為巨大,這主要表現其人格魅力和詩歌藝術成就兩方面。李白詩歌中所反映出來的人格力量和個性魅力,極大地影響了後世文人,他那“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非凡自信,他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獨立人格,他那“戲萬乘若僚友,視同列如草芥”的凜然風骨,那種與山水自然冥合的瀟灑風神,曾吸引過無數士人。

李白是中國詩歌史上一位曠世奇才,他給中國詩歌的影響是多方面的、深遠的,他在中國詩歌史上的地位是不朽的。

5、千秋詩聖——杜甫

歷史上的十大文豪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杜甫的文學作品有詩“有集六十卷”,早佚。北宋寶元二年(1039年)王洙輯有1405篇,編為18卷,題為《杜工部集》。錢謙益編有《箋註杜工部集》。

杜甫的詩歌地位,在杜甫中年因其詩風沉鬱頓挫,憂國憂民,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他的詩詞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以“沉鬱頓挫”四字準確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風格,而以沉鬱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詩記錄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鉅變,表達了崇高的儒家仁愛精神和強烈的憂患意識,因而被譽為“詩史”。杜甫流傳下來的詩篇是唐詩裡最多最廣泛的,是唐代最傑出的詩人之一,對後世影響深遠。杜甫作品被稱為世上瘡痍,詩中聖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是現實主義詩歌的代表作。杜甫善於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並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著力於全篇的迴旋往復,標誌著我國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積累了關於聲律、對仗、煉字煉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其中著作有《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春望》、《絕句》、《望嶽》等等。

杜甫西南漂泊這時期(四十八至五十八歲),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蜀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陽樓》等大量名作。其中最為著名的詩句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而《登高》中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更是千古絕唱。

杜甫在書法的創作觀上是非常成熟而有深度的。從記載來看,他的書體以楷隸行草兼工,整體以意行之,讚賞古而雄壯,注意書寫中的速度、節奏、筆勢、墨法等等內容,在唐代也是很有深度的書家了。同時,他對於唐代隸書家的讚揚、對於曹霸、張旭的評價都足以使他在書法史上留下聲名,而他的“書貴瘦硬”說更是奠定了杜甫在書法理論史上的重要地位。

6、一代文宗——韓愈

歷史上的十大文豪

韓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唐代傑出的文學家、政治家,其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被後人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後人將其與柳宗元、歐陽修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代表著作有《韓昌黎集》等。

韓愈的作品非常多,現存詩文700餘篇,其中散文近400篇。其賦、詩、論、說、傳、記、頌、贊、書、序、哀辭、祭文、碑誌、狀、表、雜文等各種體裁的作品,均有卓越的成就。門人李漢曾編其遺文為《韓愈集》40卷,今有《韓昌黎集》傳世。

《全唐詩》編其詩為10卷,《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拾》補詩12首。

7、全能天才者——蘇軾

歷史上的十大文豪

蘇軾(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享年66歲。南宋高宗朝乾通6年,贈太師。北宋時期眉州(即今四川眉山)人,漢族,是蘇洵的大兒子,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散文家、詩人、詞人,豪放派詞人代表。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蘇軾先後任翰林學士、禮部尚書等職。因“滿肚子裝著不合時宜”,與當時舊黨、新黨均政見不同,無數次被貶至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黃州、惠州、瓊州、常州等地,也許是中國古代受貶謫最多最頻的官員、文人之一。他個性耿直,獎掖後進,政治上雖屬保守,也常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歷史上的十大文豪

《歸院帖》頁,宋,蘇軾書,紙本,行書,縱35。1cm,橫12。4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蘇軾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蘇軾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文學家、藝術家,其在文藝各領域才學、成就之全面、精湛,放眼全世界亦罕見。

在散文上,蘇軾的文學觀點和歐陽修一脈相承,但更強調文學的獨創性、表現力和藝術價值。他的文學思想強調“有為而作”,崇尚自然,擺脫束縛,“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他認為作文應達到“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答謝民師推官書》)的藝術境界。蘇軾散文著述宏富,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韓愈、柳宗元和歐陽修三家並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文章風格平易流暢,豪放自如。代表作有前後《赤壁賦》、《石鐘山記》等,行雲流水,明白暢達,清新簡練。是中國古代散文史上兩大高峰之一。

歷史上的十大文豪

《題王詵詩帖》頁,宋,蘇軾書,紙本,行書,縱29。9cm,橫25。7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在詞作上,蘇軾是中國古代文學史最偉大的詞聖,是“豪放派”奠基者與代表人物。蘇軾在我國詞史上佔有特殊的地位。他將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精神,擴大到詞的領域,掃除了晚唐五代以來的傳統詞風,開創了與婉約派並立的豪放派,擴大了詞的題材,豐富了詞的意境,衝破了詩莊詞媚的界限,對詞的革新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名作有《念奴嬌·大江東去》、《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等,風格豪放磅礴,揮灑自如,影響深遠。開豪放詞派的先河,與辛棄疾並稱“蘇辛”。劉辰翁在《辛稼軒詞序》說:“詞至東坡,傾蕩磊落,如詩,如天地奇觀。”

在詩歌上,蘇軾的詩現存約兩千七百餘首,其詩內容廣闊,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筆力縱橫,窮極變幻,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為宋詩發展開闢了新的道路。其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各體皆工,尤長七言,質樸清麗,自成一家,於宋代文壇同黃庭堅齊名,並稱蘇黃。代表作有《東坡七集》等。葉燮《原詩》說:“蘇軾之詩,其境界皆開闢古今之所未有,天地萬物,嬉笑怒罵,無不鼓舞於筆端。”

在書法上,蘇軾還擅長行、楷書,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他曾遍學晉、唐、五代名家,得力於王僧虔、李邕、徐浩、顏真卿、楊凝式,而自成一家,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自雲:“我書造意本無法”;又云:“自出新意,不踐古人。”《黃州寒食帖》是蘇軾行書的代表作。世人將《寒食帖》與東晉王羲之《蘭亭序》、唐代顏真卿《祭侄稿》合稱為“天下三大行書”,或單稱《寒食帖》為“天下第三行書。”還有人將“天下三大行書”作對比說:《蘭亭序》是雅士超人的風格,《祭侄帖》是至哲賢達的風格,《寒食帖》是學士才子的風格。它們先後媲美,各領風騷,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書法史上行書的三塊里程碑。蘇軾的書法,後人讚譽頗高。最有發言權的莫過於黃庭堅,他在《山谷集》裡說,“本朝善書者,自當推(蘇)為第一”。

歷史上的十大文豪

蘇軾《墨竹圖》水墨紙本 元佑三年(1088年)作 97。8×42。6cm

在繪畫上,蘇軾在繪畫方面畫墨竹,師文同(即文與可),具掀舞之勢。米芾說他“作墨竹,從地一直起至頂。餘問:何不逐節分?曰:竹生時,何嘗逐節生?”亦善作枯木怪石。米芾又云:“作枯木枝幹,虯曲無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無端,如其胸中盤鬱也。”均可見其作畫很有奇想遠寄。其論書畫均有卓見,論畫影響更為深遠。如重視神似,認為“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主張畫外有情,畫要有寄託,反對形似,反對程式束縛,提倡“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並明確提出“士人畫”的概念等,高度評價“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藝術造詣。為其後“文人畫”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代表作有《古木怪石圖卷》、《瀟湘竹石圖卷》等。

蘇軾在才俊輩出的宋代,在詩、文、詞、書、畫、修心、悟道、自然辟穀等許多方面均取得了登峰造極的成就。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文學和藝術天才。後代文人稱蘇軾為“坡仙”“詩神”“詞聖”等。

8、元雜劇奠基者、曲聖——關漢卿

歷史上的十大文豪

關漢卿(1234年前-約1300年),字漢卿,號已齋(一齋、已齋叟),解州(今山西省運城)人,另有籍貫大都(今北京市)和祁州(今河北省安國市)等說。元雜劇奠基人,“元曲四大家”之首,與白樸、馬致遠、鄭光祖並稱為“元曲四大家”,被譽為“曲聖”。

關漢卿以雜劇的成就最大,今知有67部,現存18部,最著名的是《竇娥冤》。散曲今存小令40多首、套數10多首。其塑造的“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響璫璫一粒銅豌豆”的形象廣為人稱。

9、東方莎士比亞——湯顯祖

歷史上的十大文豪

湯顯祖(1550—1616),中國明代戲曲家、文學家。字義仍,號海若、若士、清遠道人。漢族,江西臨川人。公元1583年(萬曆十一年)中進士,任太常寺博士、禮部主事,因彈劾申時行,降為徐聞典史,後調任浙江遂昌知縣,又因不附權貴而免官,未再出仕。曾從羅汝芳讀書,又受李贄思想的影響。在戲曲創作方面,反對擬古和拘泥於格律。作有傳奇《牡丹亭》、《邯鄲記》、《南柯記》、《紫釵記》,合稱《玉茗堂四夢》,以《牡丹亭》最著名。在戲曲史上,和關漢卿、王實甫齊名,在中國乃至世界文學史上都有著重要的地位。還著有小說《續虞初新志》等。

湯顯祖出身書香門第,早有才名,12歲的詩作即已顯出才華。14歲補縣諸生,21歲中舉。這時,他不僅於古文詩詞頗精,而且能通天文地理、醫藥卜筮諸書。26歲時刊印第一部詩集《紅泉逸草》,次年又刊印詩集《雍藻》(未傳),第三部詩集名《問棘郵草》。28歲時作第一部傳奇《紫簫記》,得到友人的合作,但未完稿,10年後改寫為《紫釵記》。34歲中進士,在南京先後任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禮部祠祭司主事。1591年(明朝萬曆十九年)他目睹當時官僚腐敗憤而上《論輔臣科臣疏》,彈劾大學士申時行並抨擊朝政,觸怒了皇帝而被貶為徐聞典史,後調任浙江遂昌縣知縣,一任五年,政績斐然,卻因壓制豪強,觸怒權貴而招致上司的非議和地方勢力的反對,終於1598年(萬曆二十六年)憤而棄官歸裡。家居期間,心情頗矛盾,一方面希望有“起報知遇”之日,一方面卻又指望“朝廷有威風之臣,郡邑無餓虎之吏,吟詠昇平,每年添一卷詩足矣”。後逐漸打消仕進之念,潛心於戲劇及詩詞創作。

在湯顯祖多方面的成就中,以戲曲創作為最,其戲劇作品《還魂記》(一名《牡丹亭》)、《紫釵記》、《南柯記》和《邯鄲記》合稱“臨川四夢”,又稱“玉茗堂四夢”,湯顯祖曾說:“一生四夢,得意處惟在牡丹。”《牡丹亭》即《還魂記》,也稱《還魂夢》或《牡丹亭夢》。它是湯顯祖的代表作,也是我國戲曲史上浪漫主義的傑作。在《牡丹亭》之前,中國最具影響的愛情題材戲劇作品是《西廂記》。而《牡丹亭》一問世,便令《西廂記》減色不少。這些劇作不但為中國曆代人民所喜愛,而且已傳播到英、日、德、俄等很多國家,被視為世界戲劇藝術的珍品。此外,湯氏的專著《宜黃縣戲神清源師廟記》也是中國戲曲史上論述戲劇表演的一篇重要文獻,對導演學起了拓荒開路的作用。

他不僅於古文詩詞頗精,是一位傑出的詩人,而且能通天文地理、醫藥卜筮諸書。其詩作有《玉茗堂全集》四卷、《紅泉逸草》1卷,《問棘郵草》2卷。

湯顯祖在戲曲批評和表、導演理論上,也有重要建樹。他透過大量書札和對董解元的《西廂記》、王玉峰的《焚香記》等等劇作的眉批和總評,發表了對戲劇創作的新見解。他認為內容比形式更重要,不能單純強調曲牌格律而削足適履,所謂“凡文以意、趣、神、色為主,四者到時,或有麗辭俊音可用,爾時能一一顧九宮四聲否?如必按字模聲,即有窒滯迸拽之苦,恐不能成句矣”(尺牘《答呂姜山》)。他和以沈璟為首的偏重形式格律的吳江派作家進行了頑強的論爭。尤其是作為1602年前後的《宜黃縣戲神清源師廟記》一文,不僅記述了弋陰腔的演唱情況,為中國戲曲史留下了珍貴資料,而且對錶、導演藝術發表了精闢見解,強調演員要體驗生活,體驗角色,領會曲意,在生活上和藝術上嚴以律己,以人物的感情去感染觀眾。他自己勤於藝術實踐,“為情作使,劬於伎劇”,同臨川一帶上千名演唱海鹽腔的宜黃班藝人保持著廣泛的聯絡,實際上成了地方戲曲運動的領袖。他還親自為演員解釋曲意,指導排練,“自踏新詞教歌舞”,“自掐檀痕教小伶”。

湯顯祖在當時和後世都有很大影響。即使是認為他用韻任意,不講究曲律的評論家,也幾乎無一不稱讚《牡丹亭》。《牡丹亭》中個性解放的思想傾向,影響深遠,從清代的《紅樓夢》中也可看出這種影響。

10、文學巨匠——曹雪芹

歷史上的十大文豪

曹雪芹(約1715或1725年前後—約1763或1764年),清代著名文學家,小說家。先祖為中原漢人,滿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達,曾身雜優伶而被鑰空房。愛好研究廣泛:金石、詩書、繪畫、園林、中醫、織補、工藝、飲食等。他出身於一個“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因家庭的衰敗飽嘗人世辛酸,後以堅韌不拔之毅力,歷經多年艱辛創作出極具思想性、藝術性的偉大作品《紅樓夢》。

曹雪芹的曾祖曹璽任江寧織造。曾祗母孫氏做過康熙帝玄燁的保姆。祖父曹寅做過玄燁的伴讀和御前侍衛,後任江寧織造,兼任兩淮巡鹽監察御使,極受玄燁寵信。玄燁六下江南,其中四次由曹寅負責接駕,並住在曹家。曹寅病故,其子曹顒、曹釹群蠹倘謂織造。他們祖孫三代四人擔任此職達60年之久。曹雪芹自幼就是在這“秦淮風月”之地的“繁華錦繡”之鄉生活中長大的,少年時代過著富貴奢華生活,雍正初年,由於封建統治階級內部政治鬥爭的牽連,曹家遭受一系列打擊。曹鉅浴靶形歡恕薄ⅰ吧沛湔盡焙汀翱骺鍘弊錈鎦埃也弧2茴下獄治罪,“枷號”一年有餘。這時,曹雪芹隨著全家遷回北京居住。曹家從此一蹶不振,日漸衰微。經歷了生活中的重大轉折,曹雪芹深感世態炎涼,對封建社會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認識。他蔑視權貴,遠離官場,過著貧困如洗的艱難日子。

晚年,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窮苦,“滿徑蓬蒿”,“舉家食粥酒常賒”。他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專心一志地從事《紅樓夢》的寫作和修訂。1762年(乾隆二十七年),幼子夭亡,他陷於過度的憂傷和悲痛,臥床不起。到了這一年的除夕,終於因貧病無醫而逝。關於曹雪芹逝世的年份,另有乾隆二十九年除夕(1764年2月1日)、甲申(1764年)初春之說。

曹雪芹的最大的貢獻在於小說的創作。小說規模宏大,結構嚴謹,情節複雜,描寫生動,塑造了眾多具有典型性格的藝術形象,均堪稱中國古代長篇小說的高峰。在文學發展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紅樓夢》是他“披閱十載,增刪五次”,“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的產物。可惜,在他生前,全書沒有完稿(也有人認為已經寫完,但80回後的內容散佚了)。今傳《紅樓夢》120回本,其中前80回的絕大部分出於他的手筆,後40回則為高鶚所續。

長篇小說《紅樓夢》代表了中國古典小說的最高成就,它不但在國內家喻戶曉,在世界文壇上也是舉世公認的文學名著。書中以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愛情故事為主線,展現了封建社會大家族由盛而衰的歷史,刻畫了眾多性格鮮明的人物,王熙鳳就是其中的一個典型代表。

曹雪芹可謂是塑造人物的高手,在《紅樓夢》中,共出現四百五十多個人物,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色。另外,由於曹雪芹對詩詞、金石、書畫、醫學、建築、烹調、印染等各門學問都十分精通,所以在描寫貴族家庭的飲食起居,園林建築,傢俱器皿,服飾擺設,車轎排場,都真實而細膩。

《紅樓夢》問世以後,人們爭相閱讀它談論它,有些青年讀者,為書中的男女主人公的愛情感動的流淚。但是《紅樓夢》也引起封建也官僚和封建衛道者的猛烈攻擊,把它列為禁書。但無論怎麼禁止,《紅樓夢》仍然在群眾中流傳。除此外,《紅樓夢》還引起人們的研究興趣,後來被稱之為“紅學”。

曹雪芹是一位詩人。他的詩,立意新奇,風格近於唐代詩人李賀。他的友人敦誠曾稱讚說:“愛君詩筆有奇氣,直追昌谷破籬樊。”又說:“知君詩膽昔如鐵,堪與刀穎交寒光。”除了《紅樓夢》中的詩詞,他的詩現僅存題敦誠《琵琶行傳奇》兩句:“白傅詩靈應喜甚,定教蠻素鬼排場。”

曹雪芹是一位畫家,喜繪突兀奇峭的石頭。敦敏《題芹圃畫石》說:“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見此支離。醉餘奮掃如椽筆。寫出胸中塊磊時。”可見他畫石頭時寄託了胸中鬱積著的不平之氣。

-

E N D

-

The more we share, The more we have

TAG: 屈原司馬相如李白司馬遷蘇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