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博物館介紹(導遊詞)最全

1。 湖北省博物館籌建於1953年,坐落於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東湖風景區,佔地面積81909平方米,建築面積49611平方米,展廳面積13427平方米,享有中國規模最大的古樂器陳列館。

2。湖北省博物館現有館藏文物,以青銅器、漆木器、簡牘最有特色。越王勾踐劍、曾侯乙編鐘、鄖縣人頭骨化石、元青花四愛圖梅瓶為該館四大鎮館之寶。

3。2021年12月湖北省博物館,展出文物由此前的約10000件增加到25000件以上。

越王勾踐劍:1965年湖北省荊州市江陵縣望山楚墓群出土

湖北省博物館介紹(導遊詞)最全

(一)春秋末期,吳越地區鑄劍的水平遠遠超過中原諸國。越王勾踐劍體現了當時短兵器製造的最高水平,被譽為“天下第一劍“,是青銅武器中的珍品,對研究越國曆史和了解中國古代青銅鑄造工藝和文字有重要價值 。

湖北省博物館介紹(導遊詞)最全

(二)1999年4月,新中國成立五十週年大慶前夕,春秋越王勾踐劍才運抵北京作短期展出

(三)越王勾踐劍長55。7釐米,柄長8。4釐米,劍寬 4。6釐米,劍首外翻卷成圓箍形,內鑄有間隔只有0。2毫米的11道同心圓,劍身上佈滿了規則的黑色菱形暗格花紋,正面近格處有“越王鳩(勾)淺(踐)自作用劍”的鳥篆銘文,劍格正面鑲有藍色琉璃,背面鑲有綠松石 。劍身修長,有中脊,兩從刃鋒利,前鋒曲弧內凹。莖上兩道凸箍,圓首飾同心圓紋。

(四)越王勾踐劍的重要性在於它是越王勾踐眾多劍中的“自用”劍。

(五)春秋越王勾踐劍出土在湖北江陵楚國貴族墓中,主要有兩種意見:一種是嫁妝說,勾踐曾把女兒嫁給楚昭王為姬,因此,這柄寶劍很可能作為嫁女時的禮品到了楚國,後來楚王又把它賜給了某一個貴族,於是成了這位楚國貴族的隨葬品。另一種意見是戰利品,即前309年至前306年間,楚國出兵越國時楚軍繳獲了此劍,帶回了楚國,最終成了隨葬品。

曾侯乙編鐘:1978年在湖北隨縣(今隨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

戰國曾侯乙編鐘鍾架長748釐米,高265釐米,全套編鐘共六十五件,最大鐘通高152。3釐米,重203。6千克。它用渾鑄、分鑄法鑄成,採用了銅焊、鑄鑲、錯金等工藝技術。每件鐘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階的雙音,全套鍾十二個半音齊備,可以旋宮轉調。音列是現今通行的C大調,能演奏五聲、六聲或七聲音階樂曲。

戰國曾侯乙編鐘的出土改寫了世界音樂史,是中國迄今發現數量最多、儲存最好、音律最全、氣勢最宏偉的一套編鐘,代表了中國先秦禮樂文明與青銅器鑄造技術的最高成就。

1978年出土以來,曾侯乙編鐘原件一共只奏響了3次。(第一次1978。07。26是曾侯乙編鐘原件演奏音樂會以《東方紅》為開篇,整場音樂會經歷了兩個多小時。

第二次是1979。新中國成立30週年在京聯合舉辦“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文物展覽”,曾侯乙編鐘原件展出並現場演奏。

第三次是1997,迎接香港迴歸,當年3月的一個晚上,在譚盾的指揮下,用曾侯乙編鐘原件完成了交響樂《1997:天·地·人》編鐘部分的演奏。)

鄖縣人頭骨化石:1989年鄖縣曲遠河口學堂樑子出土

時期為舊石器時代。顱長26釐米,顱寬19釐米,顱高12釐米,是湖北首次發現的古人類頭骨化石。

元青花四愛圖梅瓶:2006年出土於湖北鍾祥郢靖王墓

湖北省博物館介紹(導遊詞)最全

元青四愛圖梅瓶高38。7釐米,口徑6。4釐米,底徑13釐米。元青花四愛圖梅瓶以“風穿牡丹”和“四愛圖”為主題紋飾,在肩部用青花繪三隻鳳凰在牡丹叢中嬉戲玩耍。腹部四個菱形開光內分別繪有四種圖案,它們是《王羲之愛蘭圖》、《陶淵明愛菊圖》、《周敦頤愛蓮圖》、《林和靖愛梅鶴圖》。

畫面上多用山石、竹菊、松梅、柳樹、蘭花點綴,和元代文人畫的時代風格是吻合的。

元青花四愛圖梅瓶雖為陶瓷器物,但透過其表達出來的意境,宣傳的不是積極的“人世”,而是超然、清純、高潔、堅貞和正氣,是一種田同的生活、隱士的哲學。

TAG: 編鐘曾侯乙越王勾踐劍釐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