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以後,惠能大師開創的南宗禪成為中國禪宗的代名詞

宋明以後,惠能大師開創的南宗禪成為中國禪宗的代名詞

惠能開創南宗禪

智藥三藏建造了南華寺,但是南華寺的香火併不是很旺。將南華寺帶進了一個全新的階段,創造了輝煌的還是唐代著名的禪宗六祖惠能大師。

惠能(638—713),又作慧能。俗姓盧,廣東新興人。其父本居范陽(今河北薊縣),後被貶至嶺南,不久即去世。惠能的青少年時代,家境貧寒,靠賣柴為生。

一天,惠能去集市賣柴,聽到客店裡有人誦讀《金剛經》,惠能聽後,忽有所悟,便問誦經人:“此經從何處得來?”誦經人答:“從蘄州黃梅弘忍禪師處得來。”於是決定前去湖北黃梅參禮五祖。

惠能來到黃梅,在那裡做行者,從事寺院裡的擔水、舂米等雜務。八個月以後,弘忍欲物色繼承人,讓門下弟子各寫一偈,以試證悟高下。當時弘忍的弟子中學業最好、聲望最高的神秀上座,先作一偈,得眾僧讚許,惠能聽到後,認為神秀尚未見性,於是亦作一偈。因為惠能的偈能夠更徹底地顯示諸法空性,無所掛礙,所以得到弘忍的讚賞,也因此得到了弘忍的衣缽傳授。

為了防人加害,惠能回到南方,“雜居止於編人”、“混農商於勞侶”,隱跡多年。大約16年後,惠能來到廣州法性寺,當時印宗法師正在開講《涅槃經》,清風吹動旗幡,引起聽眾中二僧的爭論,一說風動,一說幡動。惠能則說,既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而是你們的心在動。

印宗法師聽到惠能的議論,即把惠能延至上席,與之談論佛法。見惠能出語不凡,契理契機,不禁問道:“我早聽說黃梅衣法南來,莫非就是你嗎?”惠能隨即出示弘忍所傳法衣,公開了自己的嫡傳身份。於是惠能在法性寺正式剃髮出家。兩個月後,惠能開始在法性寺菩提樹下升座講法。

後來,惠能移住曹溪寶林寺。在那裡,惠能教授徒弟,宣講禪法,盛倡“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頓悟主張。一時信徒雲集,從者成市。惠能在寶林寺說法經40餘年,影響越來越大。武則天、唐中宗曾先後召其入京,均被婉言謝絕。

睿宗延和元年(712),惠能回到新州故鄉,住國恩寺。次年,圓寂於國恩寺。憲宗諡號“大鑒禪師”。宋太宗太平興國年中(976 -983)加諡“真空禪師”;後由仁宗諡號“普覺禪師”,神宗賜“圓明禪師”之諡號。

惠能本人並無著作,弟子法海將其在大梵寺的講法內容記錄整理,而成《壇經》。按佛教的說法,能夠說法被稱為“經”的人只有釋迦牟尼佛,但是惠能的說法卻被佛教徒稱為“經”,而且是唯一由中國人說的“經”,充分說明了惠能在中國佛教界的崇高地位。

這本《壇經》,也稱《六祖壇經》,又稱《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壇經》主要述說的是摩訶般若法。“摩訶”是梵語“大”,“般若”是梵語“智慧”,所以“摩訶般若法”就是“大智慧發”。

宋明以後,惠能大師開創的南宗禪成為中國禪宗的代名詞

現在流傳的《壇經》的基本本子有四種

(1)敦煌本:不分卷。原本是20世紀初在甘肅敦煌石室發現的手寫本,大概是五代時寫作,題目為《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密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一卷,兼受無相戒弘法弟子法海集記。現藏英國倫敦博物館。

(2)惠昕本:二卷。原本是近代在日本京都堀川興聖寺發現的覆刻宋本,題作《六祖壇經》。宋畼邕州羅秀山惠進禪院沙門惠昕覺得古本文字繁褥亢長,於是在幹德五年(967)進行改訂,分作2卷,11部分內容。紹興二十三年(1153)晁子健於蘄州刊行,後流傳日本,由興聖寺翻刻。

(3)德異本:據說是曹溪原本,不分卷,題目為《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此本檝是元代德異刻的古本,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刻於吳中休休禪庵。明代成化七年(1471)又於曹溪重刻,萬曆元年(1573)李材(見羅)再刻,萬曆四十四年(1616)德清於廬山法雲寺覆刻,清代順治九年(1652)秀水王起隆等又據李材本校刻。

(4)宗寶本:不分卷。元代風幡報恩光孝寺住持宗寶於至元二十八年(1291)改編,題作《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說:“見三本不同,互有得失,其板亦已漫滅,因取其本校讎,訛者正之,略者詳之,復增入弟子請益機緣,庶幾學者得盡曹溪之旨。”其所增“機緣”,與曹溪原本文同。

上述《壇經》四本中,成為現今所見的主要本子。許多大藏經中都將其收入。近代以來,特別是敦煌的本子被發現後,學者們根據各種本子進行了互校,又出現的多種校本,學者們認為,《壇經》是經過屢經增減竄改後形成的。由於它是研究禪宗惠能的第一手資料,價值重要,因此引起各國學者和僧人的重視,日本學者在這方面的研究最早,中國學者也有不菲的成就。《壇經》已經被譯成世界各國文字,流傳甚廣。

宋明以後,惠能大師開創的南宗禪成為中國禪宗的代名詞

惠能禪學思想的主要特點

惠能禪學思想的主要特點是“識心見性”和“頓悟成佛”。前者是他的心性本體論,說明“心”、“性”是眾生成佛的依據;後者是他的宗教修行方法論,提出宗教修行的原則和方法。

首先,惠能認為,人的“心”、“性”即為佛性,因此,“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人人都可成佛。他說人的本性是清淨無染的。“人性本淨”;“但能離相,性體清淨”;“自性常清淨”;“佛性常清淨”。

他所謂的清淨,是指那種除去了煩惱、痴迷染汙而達至的純真、清潔、寂靜的狀態。他認為,人的本性、本心本來就沒有煩惱、迷妄,因此可以說人的本性也就是佛性。

一方面,本性清淨即是性空。人的自性、本心是空的、無形相、無規定。“佛性無形,悟即顯,迷即隱”。他說:“我的法,無名無字,無眼無耳,無身無意,無頭無尾,無內無外,亦無中間,不去不來,非青黃赤白黑,非有非無,非因非果。”否定了佛性所可能具有的任何具體規定性,以此闡明佛性是超越具體事相的、通達無礙的絕對實體。

另一方面,清淨的真性、佛性又是能含萬法、本自具足的。他說,“自性含萬法”,“自性本自具足”。性體虛空,故能含攝一切。“心量廣大,猶如虛空。”自性既然能含攝一切,因而是無限廣大、本自具足的,萬事萬物都是自性的顯現。“性含萬法是大,萬法盡是自性見。”其次,惠能雖然強調眾生自性清淨,本自具足,但這是從本性上、從成佛的可能性上來說的。

實際上,現實的人與佛還是有區別的。“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即緣心迷,不能自悟”;“自性迷 ,佛即眾生;自性覺,眾生即是佛”。眾生雖然本性是佛,但由於心迷,不能自悟,所以捨本逐末,遺失本來,這就是為什麼眾生只能是現實的眾生而不是現實的佛。

因此,要脫離苦海、解脫成佛、還必須依法修行,以求去迷轉悟,返本歸真。既然惠能在心性論上提出自性本自具足,那麼,在修行方法論上必然是“自悟自修”、“不假外求”。

他說:“善知識,見自性自淨,自修自作自性法身,自行佛行,自作自成佛道”;“救世度人須自修”。要覺悟解脫,應依靠自己的力量,在主體自身功夫,而不能遺其內而執其外。

“自性心地以智慧觀照,內外明徹,識自本心,若識本心,即是解脫”;“聞其頓教,不假外修,但於自心,令自本性常起正見,煩惱塵勞眾生,當時盡悟”。

同時,在提倡“自悟自修”的大前提下,惠能還提出了一些具體的修行方法。

(1)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他說:“我此法門,從上以來,頓漸皆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悟般若三昧,即是無念。何名無念?無念者,見一切法,不著一切法;遍一切處,不著一切處。”其所謂“無念”,就是去除人們的執著,使心靈達到自由自在、通達無礙的解脫境界,而並不是要人停止任何意念活動。

(2)定慧等學。惠能反對以前禪法中割裂定、慧的做法,主張定慧一致。他說:“我此法門,以定慧為本。第一勿迷言定慧別。定慧體一不二,即定是慧體,即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這種“定慧等”的主張,實際上是抬高慧而貶低舊有意義上的禪定,提倡一種活潑潑的、不拘形式的、自由自在的新禪法。

(3)頓悟成佛。惠能的新禪法就是“頓悟成佛”,就是“識心見性”。“我於忍和尚處,一聞言下大悟,頓見真如本性”;“故知不悟,即是佛是眾生;一念若悟,即眾生是佛”;“前念迷即凡,後念悟即佛”。強調只要一念覺悟,即可頓入佛地。

宋明以後,惠能大師開創的南宗禪成為中國禪宗的代名詞

惠能由於強調禪宗的頓法,因此被後人視作是禪宗的南派,也稱南宗。與之相對的神秀禪師主張漸法,其基地在湖北黃梅東山四祖寺,因之被視作禪宗的北派,又稱北宗。

以後,北宗則漸漸不顯,南宗最終流傳下來,到了宋明以後,中國大地的佛教主要是南宗禪為特色。惠能所開創的南宗禪後來成為中國禪宗的代名詞,禪宗也由此成為中國佛教宗派中的主流。

總之,惠能的禪學思想是中國佛教史上的偉大革命,對中國中唐以後的佛教和宋明理學都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宋明以後,惠能大師開創的南宗禪成為中國禪宗的代名詞

圖片 丨 南華禪寺

文字 丨 《南華史略》

內容僅做公益性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TAG: 惠能自性壇經眾生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