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光書院:慎獨-中國人的人生態度

文 | 海雲繼夢

中華民族的魂

我們跟各位從“中庸”來談青少年教育的問題,“中庸”這個詞,對中國人來說,應該是很熟,沒有人不認識“中庸之道”。

我肯定啊,百分之九十九點九九的人,都不知道“中庸”是在談什麼。

剛才主持人跟各位介紹了,常常講“折中”就叫“中庸”,折中是折中,不是中庸。

我們看一下《中庸》前面,我跟各位摘錄了兩個:一段最重要的開宗明義,就是這一段經文。

這一段經文總共有三段、有三句話,第一句:“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這是第一段,所以“中庸”是有內容的。

第一個,他講“天命之謂性”,……本來存在的自然狀態,叫“天”。

命,是生命,那我們人的本來狀態,那個生命叫做“性”。

“率性之謂道”,按照這個性的本質去動,這個叫“道”。

所以,這個我們要先弄清楚,這個“道”要怎麼樣行叫“修道之謂教”,教,就是教育啦。

這三句話,是“中庸”的真正內涵,它有一個最高的原則——本來存在的那種狀況,叫做“性”。

華光書院:慎獨-中國人的人生態度

所以,“天命之謂性”,“率性”就是照著這個“性”走,不是任性哦,率性跟任性不一樣,“率性之謂道”,就是跟著它走。

那你任性,就是按照你的情緒、跟你的脾氣,那叫任性。它不是你個人的,是純然、大自然的運作狀態,順著它走,那就來自於天命。

所以,“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你要怎麼做到那個情況,這叫教。

所以,“道,不可須臾離也”,不會離開你。離開你,可以離開的,那就不是了,就不是“道”了。

這是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傳承不斷的根源,你要弄清楚哦。中華民族跟世界各民族,尤其當今的主流社會——西方的主流,不同的地方就在這三句。

因為,我們有根本:“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我們教育從這裡來的。

為什麼這樣講啊?因為“可離非道,道者,不可須臾離也”,有沒有留意到這個部分?這個是很重要的、很重要的一個民族的魂——中華民族的魂。

你只要跟著,這五句嘛,前後五句:“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只要是符合這五句話的標準,你就是中國人,跟血緣DNA沒關係。

中華民族——全世界唯一五千年文明不斷的原因,就是這個基因。

你清楚吧?而我們這個基因,對青少年教育特別重要。

你在全世界只要推動這個基因,那就是傳宗接代了。你這個看,哪個民主可以否認?哪個教育體系可以否認?不可否認的。

那麼它運用開來的範圍,其實很廣,非常的廣,沒有不能窮盡的。那麼,下面這一句話,它講一個態度問題。

下面,我們再看看:“是故”,這是中國,我們的文化當中啊,很重視的一個東西,“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這個應該大家也熟啦,不過你假如沒有文化素養,大概也沒聽過啦,對不對?

這個就“戒慎、恐懼”,大概你這個詞也常用,不過也常常,大部分也弄錯啦。

戒慎、恐懼,不是怕,戒慎是謹慎,謹慎什麼?你有沒有,沒有看到的?這個真理是無所不在啊。沒有理外的事,所有的事都在理——真理裡面;也沒有事外的理,這個事,不在真理的範圍裡,沒有。它不排他,但也不遺漏,你知道嗎?它不排他,但是也絕不遺漏,它會窮盡。

所以,理跟事之間,是圓融的。只是因為你不知,為什麼?因為“其所不睹”嘛,對不對?“其所不聞”嘛,你有所不聞、有所不睹啊,所以,你不知道啊。

華光書院:慎獨-中國人的人生態度

下面講很重要的:“莫見乎隱,莫顯乎微”。這個“隱”,就比較大的,有沒有沒見到的?隱吶,你有沒有沒見到的?“莫顯乎微”,雖然你看到了,微細的,有沒有看到?我們以前在照相的時候,看到一個人,知道有頭髮,為什麼?那頭上有一片黑的就是頭髮。

後來呢,中間分岔也能看到了。你看那個相片的,那種精密度啊,就越來越清楚了。到後來,那個好的相機啊,以前那個膠捲的相機,那個膠捲好的,頭髮一根一根照得出來,那用現在來講就畫素嘛。畫素低的,照起來是一坨,畫素高的,就很清晰,現在叫高畫質嘛,對不對?好,那就微嘛,微就高畫質啊,你不微的話,那你就看不到了,太粗了嘛。

好,那有的你見不到,學理工的,不懂得文史;學文史的,不懂理工,這個就“莫見乎隱”嘛。我學物理的,不懂化學嘛,學化學不懂物理嘛,當然這個是比較偏差啦,就比較極端的舉例了。

但是你學理工的,不懂文史的,很正常啊,那就有些你根本見不到嘛。那你說學文史的,講唐太宗、漢武帝,可能你知道啊,其他皇帝,你就不知道了,對不對?大人物比較凸顯的,你知道,小人物你就不知道了。

所以這個隱顯之間、粗細之間是有差別的。這是一個態度,也是一個人的精密度問題,這個講的君子態度。

所以,君子“慎其獨也”,慎獨,這個也是我們中國為人的基本態度。慎獨不是說你自己一定怎麼樣,晚上睡覺,化妝化得好好的,那死人才睡覺化妝啊,要不然你一定卸妝以後。你不要領帶打的好好的,皮鞋穿的好好的哦,然後躺在床上,然後再用個什麼安全帶扣著睡覺。

不是,慎獨不是叫你過那種生活,那就很恐怖啦,不叫慎獨啊。

慎獨,就是我們在人生中,你要留意到,有沒有哪些地方,我不知道的?有沒有哪些地方,我疏忽的?就微細的,我沒注意到的?這是我們中國人的人生態度。

華光書院:慎獨-中國人的人生態度

好,第三段,這是很重要的講,我們的本:“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這是很重要哦,這個是“中”。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我是簡單的跟各位講,假如講《中庸》大家的話,他就不這麼簡單的講了,這一個字,就要講四五個小時、五六個小時,然後才開始往下講。

這個地方,我們告訴你什麼?這個叫根本,“喜怒哀樂之未發”,你看這都是,我們講人的情緒問題,就是人性本質的問題。

我們一般講情緒,就發脾氣啦,怎麼樣,那個叫情緒高低的問題呀,不是,它是講人的根本問題:未發。

未發就是喜怒哀樂,你人性的存在本來的部分,叫未發嘛,這個時候叫“中”。

“發而皆中節”,就中到目標啦。在適當的時間裡,就是說環境、背景、時空,你掌握得好,能夠對得上,那叫做“節”、“中節”。那該發脾氣你不發脾氣,你一發脾氣天下大亂,不是。

“文王一怒而天下定”,他中節嘛。不是不能發脾氣,誰跟你說不能發脾氣?哎,那個人怎麼這樣發脾氣?你知道他當下的情況怎麼樣嗎?要中節。

“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發而中節”,這個是很重要。

華光書院:慎獨-中國人的人生態度

中國文化裡強調的是這個,不是不能發,現在很多學佛人或者是宗教徒,他那個通通壓抑,不能發脾氣,然後就扭曲了。人生,百無聊賴,死氣沉沉,那就不對。那是不能發嘛,誰跟你說不能發?要發而中節啊。不能發的,我就不發,不發就沒脾氣呀。你是有脾氣,不能發,你就扭曲,是發而中節。

我們現在是非很多,就是什麼?都發而不中節,不該講話的時間,你講話。我們在教育子女的時候,你要特別留意,這不是叫他不能講:該講的時候講,不該講的時候不要講,這時間很重要,那地點也一樣。

我們常常中午吃過飯的時候,要上廁所。一進廁所裡面有人就問“吃飽沒?”在廁所裡面怎麼吃飽沒?你是吃大便的、還是吃小便的?不然,在廁所裡面問人家吃飽沒,不是很奇怪嗎?要不然,就是在餐桌上“啊,你剛才肚子拉好了沒?”在餐桌上問人家肚子拉好沒,那一桌就統統不要吃了。那是地點不對,你的關心沒錯,但地點不對呀。所以,“發而皆中節”是很重要的哦,而這是我們通常會做,不過不太精準。大概一般人吶,進出廁所,剛吃過飯,你問他“吃飽沒”,他會“還好”,他也不知道答錯。有的人就在那邊,門口等你,你這麼一開口,叭,一巴掌打下去:“你進去吃啊?”這是一個敏感度的問題。一般人吶,這個都不在意。大概我想每個人都一樣啦,尤其學生們,我在大學裡就發生這種情況,中午吃飽飯,嘻嘻哈哈的,一見面“哎,你吃了沒?”“呵呵呵,吃了沒,你去吃啦?在廁所裡還問人家吃了沒,你什麼意思啊?”可是,這個是不要緊的,為什麼?因為頂多我們也是說說笑笑。

可是,你在生活中犯這個毛病的時候啊,尤其上下屬之間、同修之間。上下屬之間,你可能就會被處罰啦,同修之間呢,你就會被暗算。所以,你講話的時空不對,就是談吐的那個背景不對啊,你自己吃虧,損失多大,你自己都不知道。“啊,我也沒錯啊!”是你沒錯啊,可是你踩到陷阱掉進去了,怎麼沒錯啊?留意到啊,這是很重要的。我們祖先啊,早就把它做記錄了。今天呢,你能不能看到,我不知道。但是,我現在先跟各位講。

然後,它講“中也者”,“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的“中”是什麼?“天下之大本”,是根本吶。我們人的根本——“喜怒哀樂之未發”,你能不能看到這一點?我們講修行的人,就是要看到這一點。喜怒哀樂未發的狀況是什麼樣?我知道。那這個人,佛家叫開悟。開悟以後,要修行,就是喜怒哀樂“發而皆中節”,這個就是修行啊。要能中節,這個才是修行,修得好。不是任性哦!剛才講率性哦,不是任性。任性的,發了不中節,率性的,發了會中節。

(文章來源:北京海雲華光)

TAG: 之謂中節這個率性發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