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獲贈書|常明:《水滸瑣語》

留言獲贈書|常明:《水滸瑣語》

《水滸瑣語》,常明著,浙江古籍出版社2021年11月版。

內容簡介

作為“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自明代中葉起便受到讀者追捧,至今已有四百五十餘年的詮釋史,其主題更是言人人殊。時下許多著作以商戰或權謀的立場作詮釋,自然也是值得尊敬的方法之一。

然而在該書作者看來,作為層累型的小說作品,《水滸傳》在形成和傳播的過程中無疑是面向底層大眾的,其基本情感是民間反抗精神的文學抒發。故作者試圖從底層立場和社會視點出發,以四十二個題目立意,結合現代社會環境,重新審視《水滸傳》的主題,以期用這部隨筆集衡量時代的體溫。

目 錄

內篇 《水滸》人物論

致語一

王倫之死

晁宋關係之謎

梁山NO。1

玉麒麟悲劇的警示

梁山的終身常委——智多星吳用

林沖的命與高俅的運

朱仝上山記

懲惡的藝術

強盜與佛

虎!虎!虎!

天捷星姻緣傳奇

李逵的強盜邏輯

真假九紋龍

打漁殺家

姓潘的壞女人

正說郝思文

誰可以入夥?

蕭讓:何謂文人?

《水滸傳》中的濫法與惡法

扈三娘婚姻悲劇後的文學因素

說“爭競”

孟康的悲劇

殺人的裁縫

宋清的來路與去路

曹正與禁軍

時遷的座次與梁山的綽號

外篇 《水滸》故事論

致語二

元年,春,王正月

林沖與陸謙——辦公室裡的友情

楊志:生辰綱事件中的可憐人

梁山的囚徒

潘金蓮道德的淪喪之路

宋江遊記

從雜劇到小說——李逵的形象演變

祝彪改制與祝家莊血案

誓書鐵券與柴氏家族

史進對少華山的價值

梁山好漢排排看

誰在反對招安?

袍帶與短打

《水滸傳》的成書

招安以後

《水滸傳》的另種結局

後記

自 序

作個序,其餘待續,然後睡覺。

廿八年後,精粹還在腦內發酵。

油畫繪一半,臺詞寫不過半。

完成將很美滿,半途卻放下沒有管。

一世即將過半,才華竟早已入了棺。

有天才,為何我們卻是無後半。

張敬軒《天才兒童1985》

留言獲贈書|常明:《水滸瑣語》

留言獲贈書|常明:《水滸瑣語》

張敬軒《天才兒童1985》

2018年的6月,我出奇地頹廢。因為這是我寫作的第十個年頭了,雖然在一眾朋友的幫襯下,我的第一本書《先秦諸子述林》出版在即,但我很清楚,它的命運將如我的部落格和公眾號一樣,讀者寥寥。

即將到來的三十歲尤使我倍感壓力,以至於完全沒有了方向。我又拾起先前戒掉多時的酒,甚至有時開著電視,和劇中的人物對飲,試圖用最簡單而任性的方法擺脫混亂的思緒。

於是我約朋友出來一道喝酒,他給了我這樣的建議:“無論如何,你需要作品,在一個流行的平臺上做出接地氣的好作品。”此前一年,我在“喜馬拉雅FM”上開設了公開課“品《吶喊》”,但是反響甚微,而這一次我想到了《吶喊》作者的那句話:“惟細民所嗜,則仍在《三國》《水滸》。”

之所以最終選擇了《水滸傳》而非《三國志演義》,是因為講《三國》就必須先做歷史與小說的對比工作,整理出一個有因果邏輯的時間大脈絡來,頗費時力;而讀《水滸傳》可以隨興所至,信口而談。

本書擬名為“水滸瑣語”,“瑣語”就是瑣碎的話,故而這裡有史的考論、文的品評、人性的分析,當然也有對社會問題的思索。

讀《水滸傳》,我最大的感受是不平的事情太多,靠一群江湖俠客扶危濟困是遠遠不夠的。就像本書《打漁殺家》一文的結尾所寫:

留言獲贈書|常明:《水滸瑣語》

林風眠繪《打漁殺家》

《打漁殺家》的結尾或許很殘酷,但是它很現實。蕭恩還是那個阮小七,社會還是《水滸》裡的那個社會。梁山群英的奮鬥都是徒勞,只有滿地紅殷殷的血水,證明他們曾經來過;只有一個關於忠、關於義、關於黎民的不朽傳說,流傳人間。

留言獲贈書|常明:《水滸瑣語》

有人在“古代小說網”上看到這篇文章之後,認為這個結尾太消沉了,可是他們不知道,這是我最真切的感受。

那些在當時社會被邊緣化的人物覺得“男子漢空有一身本事,不遇明主,屈沉在小人之下,受這般腌臢的氣”,抱著“若是有識我們的,水裡水裡去,火裡火裡去”的態度來到梁山,忘卻了梁山也是一個需要規矩和秩序的小社會。梁山的頭領們有兵,有錢,有地位,自然會形成屬於他們的權力,甚至因此成為一個暴力機關,以至於有人藉助這個暴力機關來放縱自己的人性之惡-本書中《殺人的裁縫》一文就是分析這類現象的。

本書中的部分內容曾以“品水滸:梁山的權力與人性”為名,作為公開課在“喜馬拉雅FM”上連載,之所以圈定“權力”和“人性”這兩個關鍵詞,是因為我相信,要真正使梁山的悲劇不再重演,就必須找到能夠約束這兩者的東西-制度和道德。制度防範權力的濫用,道德弘揚人性的價值。

留言獲贈書|常明:《水滸瑣語》

任燻繪水滸人物

我們知道《水滸傳》這部書是從傳統的平話發展來的,而說平話的人-我們稱為“說話家”-為了滿足一般市民的情感需求,總是要除惡揚善,給人希望的,因而我堅信,《水滸傳》是一部要給人希望的書,我也希望各位在聽了我的課或讀了這本書之後,能夠對社會和人性懷有更堅定的信心。

所以,我要反對“陰謀論”。在進行人物分析時,以對人性的體諒為重要原則;在對事件的品評中,以對制度的歸因為價值追求。我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對生活懷著熱血,同時也報以冷眼。我與諸位一同讀書,出乎書外,又迴歸書內。

所以我會把《水滸傳》擎在手裡,站在文學史的立場,一字一句地與讀者一道細讀,用最嚴謹的態度整理書中的線索。細心的讀者一定會發現,我的書中經常出現的表述是“《水滸傳》的作者”,而不是“施耐庵”;在提到《水滸傳》的批評者“李卓吾”時,也從不徑稱他為“李贄”。在這些細節上,我確實是有所考量的。

首先,《水滸傳》這部書大約是元末明初的作品,又因為傳世的最早刻本是明代正德年間的,也有人懷疑它是明朝中期才有的,但後一種說法很少為人接受。此書一般認為是施耐庵和羅貫中先後編訂過的。高儒《百川書志》說是“施耐庵的本,羅貫中編次”,而嘉靖本、天都外臣序本、袁無涯刊本三種刻本也都寫著“施耐庵集撰,羅貫中纂修”。不過這些資訊並不意味著《水滸傳》是兩個人合作的。

留言獲贈書|常明:《水滸瑣語》

《百川書志》

我們知道,羅貫中《三國志演義》的最初版本有二百四十回,故事很鬆散,而且偏重傳統說話家的路數,後來毛宗崗父子將它仔細修改過一次,不但使其擁劉反曹的傾向更為鮮明,而且增加了“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論述,今天的《三國志演義》能夠這麼通順、有趣,與毛宗崗父子的努力是分不開的。而《水滸傳》現存的最早版本已經是正德本,且施耐庵和羅貫中生活的年代又極為接近,所以我們無法區分出書中哪些話是施耐庵的,哪些應該歸於羅貫中,所以只能籠統地說“《水滸傳》的作者”。

其次,既然《水滸傳》是說話家的作品,後來的作者-無論是施耐庵還是羅貫中-都只不過是它的整理者。至遲在南宋的時候,就有了關於宋江的文學作品,現在所見最早的是南宋龔開的《宋江三十六人贊》,但那只是三十六首詩,沒有詳細記載宋江起兵的過程,但我們可以確信的是,當時確實流傳著宋江等人的故事。

在這些故事流傳的同時,民間又興起了說話藝術,這一藝術類似於今天的評書,而所謂說話家就類似於今天的評書藝人。南宋的時候,說話中已經有了《石頭孫立》《青面獸》《花和尚》《武行者》等篇目,而這些,現在都看不到了。

留言獲贈書|常明:《水滸瑣語》

士禮居藏本《新刊宣和遺事》

元朝的平話《大宋宣和遺事》是現存最早記載了宋江起兵細節的書,同時許多元雜劇也演繹梁山泊的故事,遺憾的是存下來的僅有六種,即《黑旋風雙獻功》(高文秀)、《同樂院燕青博魚》(李文蔚)、《梁山泊李逵負荊》(康進之)、《都孔目風雨還牢末》(無名氏)、《爭報恩三虎下山》(無名氏)、《魯智深喜賞黃花峪》(無名氏),裡面很多的情節都與我們今天看到的《水滸傳》有差別,但是智取生辰綱、坐樓殺惜、李逵負荊等故事在這裡都已粗具規模。

可以想見,除了這些存世的作品外,現在失傳的那些作品很多在明代還很流行,還有其他一些未被書面記載的故事也在坊間口耳相傳,施耐庵、羅貫中等很可能就是以它們為依據創作的《水滸傳》。所以小說中很多敘事技巧都是吸收自說話藝術的,而《水滸傳》的故事亦是在不同時代逐漸層累起來的,因此我們不能用分析現代純粹由作家個人創作的小說的方法來分析《水滸傳》《三國志演義》這些古代小說。

在流傳的過程中,《水滸傳》也產生了不同的版本,具體來說分為繁本和簡本兩個系統。簡本的回數不確定,一般來講文字比較簡單,描寫不是很生動,但它的故事很全,不但有梁山泊聚義、受招安、徵遼、徵方臘等部分,還有徵王慶、徵田虎的故事。

留言獲贈書|常明:《水滸瑣語》

容與堂刊本《水滸傳》

繁本只有一百回,與簡本相比,故事更為曲折,語言也更為生動,但是沒有徵王慶、徵田虎等故事。現在的一百二十回本是拿繁本的一百回和簡本中間關於王慶、田虎的二十回拼湊起來的。

明末清初的時候,一個批評家名叫金聖嘆,覺得《水滸傳》七十一回之後的故事不是施耐庵原著,便根據自己的看法把它刪掉了,並把第一回改稱“楔子”,正文保留七十回,這就是七十回本《水滸傳》的由來。金聖嘆對連同楔子在內的七十一回本所加評點,就相當於今天的網路“彈幕”,而他的意見有時很可愛,有時也能發人深省,所以這一種七十回的本子反而最為暢銷。

另有一種評點是託名李贄(字卓吾)的。那時候有這樣一種風氣,書商為書能夠暢銷,經常偽託名人進行評點,例如他們找人評點了《封神演義》,但不知道應該冒用誰的名義,(字伯敬)正巧這時候竟陵派的文學宗師鍾惺去世了,於是他們便把這部書命名為“新刻鐘伯敬先生批評封神演義”。

留言獲贈書|常明:《水滸瑣語》

《李卓吾批點忠義水滸傳》

現在託名李卓吾批評的《水滸傳》有一百回本和一百二十回本兩種,雖然序言完全一致,但評點的內容和角度都有很大差別。儘管周亮工在《因樹屋書影》中明確指出託名李卓吾的是葉晝,我們仍很難相信這些東西出自同一人之手。不過書商既然託名李贄,本文又沒有更好的稱呼方式,為方便起見,且將這些評語一律稱為“李卓吾評”,權當這是不同批評家共用的一個化名。

我在講述過程中所用的第一種本子是黃山書社在1991年出版的《忠義水滸全傳》,這是一個託名李卓吾批評的本子,一百二十回;第二種是嶽麓書社2006年出版的《金聖嘆批評本水滸傳》,這是我個人最早見到的金聖嘆評本,那時我還在做學生,得到此書一度讓我頗為欣悅。雖然後來各家出版社也出版過各種精善的版本,但是因為此書的裝幀和排版我個人比較喜歡,所以一直到今天還在使用。

之所以要說上面這些話,是為了讓大家瞭解我的基本觀點,知道本書中反覆出現的一些關鍵詞的意思,最好能準備好與我手頭一致的《水滸傳》版本,由此開啟我們共同的閱讀之旅。

留言獲贈書|常明:《水滸瑣語》

《忠義水滸全傳》

後 記

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說,嘉靖、隆慶年間的某位大人物,案頭除了《莊子》和《水滸傳》之外別無他書。我猜這是真的。中國的智識之士對《水滸傳》確實抱著極大的熱情,所以在小說名著裡,只有《水滸傳》的續書(陳忱《水滸後傳》、張恨水《水滸新傳》)、外典(蘭陵笑笑生《金瓶梅》)及“同人小說”(俞萬春《蕩寇志》)各見精彩。

在這些作品裡,《後傳》可見明清之際的民族思想,《新傳》可見抗戰時期的愛國精神,《金瓶梅》可見晚明市井生活圖景,《蕩寇志》可見清代普通知識階層對民變亂象的敵視。可以說,每個時代都有著屬於自己的《水滸傳》詮釋,或者說,一部《水滸傳》的詮釋史恰恰是中國社會意識的變遷史。

聽過我在喜馬拉雅FM上的有聲書《品水滸》的朋友們大概還記得,我對央視版《水滸傳》的一些設定頗有微詞,無他,太“革命”了,完全是20世紀70年代“評《水滸》運動”的迴響,連角色服裝都完全按照農民設計,絲毫不見江湖豪俠的底色。但仍不可否認,這是一個時代的話語使然。

留言獲贈書|常明:《水滸瑣語》

果禪繪《水泊梁山一百零八將全圖》

然時值21世紀,我們又可以從《水滸傳》中看見什麼呢?有人解讀出了陰謀論,有人看到了商戰和公司管理,而我看到的是底層的力量—對自由的嚮往和對社會不公的反抗。這其實也是我鍾愛《水滸傳》的初心,因為自己一直生活、掙扎在底層,所以對於《水滸傳》所刻畫的權力和人性有自己的獨特感受。這些感受仍然是帶著情緒的,有人喜歡也有人詬病。

但誠如魯迅所講,《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也就是說此書飽含情緒,於史書中不可再得—人或許會因為生活在困境中而感到痛苦,但我相信這些重複的痛苦是命運賜予我們的不可多得的額外財富。

2019年,我的第一部著作《先秦諸子述林》由中國致公出版社出版,我忙碌地和編輯溝通細節,從文字內容到封面設計,迎接我心願單裡的第一件盛事。只是那時我還不知道,在這本書出版之後,等待我的竟然不是喜悅,而是失落——本以為在首本書出版之後,我離以文字為生的計劃更近了,但書成之後依舊是等待,而且已經是沒有目標的等待。

留言獲贈書|常明:《水滸瑣語》

《先秦諸子述林》

所以我繼續投稿,試圖找到一些連載自己作品的機會。那時候看到古代小說網的投稿啟事,幾乎沒有抱有任何希望地、麻木地將《品水滸》系列的文稿投了過去,沒想到不久之後,小說網的創辦人苗懷明老師就回復了我的郵件,並以“水滸瑣語”為名連載了這部作品。

我在大學讀書時受到老師的青睞,他將最後一學期最後一堂課的時間交給我,由此終結兩年的文學史課程。我準備的題目是“品茗〈紅樓夢〉—〈紅樓夢〉問題的產生與紅學流變”,苗懷明老師的《風起紅樓》是我的第一本參考書。我萬沒有想到自己有朝一日會在苗老師主辦的小說網上連載自己的作品,而老師在回覆郵件時親切關心的態度尤其使我感到溫暖。

在小說網連載文章,對我而言是一次重要的成長經歷。如果說,之前十年的部落格和公眾號寫作中,我希望的是表達,那麼在小說網連載文章,對我來說,更多地意味著分享。所以在其後的一段時間裡,我開啟了自己的學術文章寫作計劃,並逐漸投付小說網發表。

與之前寫的部落格相比,雖然沒有那麼強的時效性,卻多了很多的沉澱,對每篇文章得到的評論也抱有很大的期待。雖然我的部落格也榮幸地與許多前輩老師互相添加了好友,但我以前幾乎從未經歷過一篇文章發表之後有如是之多的前輩老師和同輩好友們閱讀,給予我鼓勵、指教和善意的批評,這是我在文章連載的短短一年中積累下的無窮財富。

留言獲贈書|常明:《水滸瑣語》

桃花塢年畫《水滸梁山一百單八將》

文章連載期間,一些讀者朋友抱著關心的態度,同我探討一些問題,提出一些質疑,我自然也在後續的專輯中作了一些回覆,知我罪我,則任憑諸君。

最初,我並沒有做《水滸》研究的意思,有的大抵只是意氣,所以行文間或影射歷史上的某人,或點評公眾關注的某事,借古人之醇醴澆我心中之塊壘。比如《殺人的裁縫》一篇就是因“622”杭州莫煥晶縱火案而寫,《正說郝思文》則乾脆是說我自己為什麼在公司裡不上進的。

這些事當然和《水滸傳》沒太大關係,我不過是借題發揮,因為不管是《水滸》的世界還是當今社會,在某種意義上都是江湖。秦始皇之所以焚書,一個重要的理由是讀書人“偶語詩書”(辛德勇老師訓“偶”為“寓”),意即借題發揮、借古諷今。所以“偶語詩書”不但是把書讀活、把學問做活的精神,也是讀書人世代相承的勇於犧牲的好靈魂。

《水滸傳》的作者生於亂世,懷著強烈的憂患意識,他的著書是對自己身處時代的解讀,這自然是他的歷史責任所在;而我生活在一個完全不一樣的時代,也不敢對讀書人的責任有所推卸。

留言獲贈書|常明:《水滸瑣語》

四川綿陽水滸人物版畫

“歷遍艱辛不作弊,受苦也煉成造詣。因此說人生在世,運程難預計。但能入世,培養聰慧。”李克勤的這幾句歌詞正是此時之我的真實寫照,讀好書,做好學問,不斷努力,不斷提升,不辜負幫助和支援我的人的期望,這是我唯一該做,也是我唯一能做好的。

時值年終歲尾,正是21世紀20年代的第一個冬天。回想過往的十年,我由一個學生成長為一名教師,由一個讀者成長為一個作者。有朋友問:“假如可以重來,你是否會放棄漢語言文學專業,選一個更適應就業市場的專業?”我告訴她,自己不曾後悔。

如果有機會同十年前的自己對話,我想分享薛凱琪的那首《給十年前的我》:“你害怕,會靈驗了長輩警告那段話。飾演幾年牛或馬,早給生計馴服了吧?你害怕,市場無更好的人,仍得屈就嗎?但我連續在情路碰釘,也未化。”十年來,執著地走著,愛著,堅守著,終於能夠在此刻與正在讀書的你以這種方式相見。

留言獲贈書|常明:《水滸瑣語》

《水滸傳》郵票

感謝你能翻開這本書,感謝你能讀到這裡,看完這些話。多謝讀者!

未來見!

2020年12月3日

個人簡介

留言獲贈書|常明:《水滸瑣語》

作者近照

常明,筆名雨亭、馭筆峰居士,天津人。代表著作《先秦諸子述林》(中國致公出版社,2019)、《水滸璅語》(浙江古籍出版社,2021),曾在《語文學刊》、《名作欣賞》等刊物發表多篇論文。新浪部落格賬號“馭筆齋”,連載《資治通鑑》、《續資治通鑑》、《明通鑑》評論及《中國文學史十七種評論》等,喜馬拉雅賬號“常雨亭”,主講《宋明理學九講》、《常雨亭跟讀》等,深受業內好評。

為感謝廣大讀者對古代小說網微信公眾號的厚愛,本號將從文後留言中選出三名讀者,每人將獲得常明先生簽名贈送的新書《水滸瑣語》一本,由其免費寄出。截止時間為:2022年1月21日24點整。

TAG: 水滸傳水滸梁山施耐庵連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