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有屋:赤水河多彩的漢代房屋

近年的考古發掘證明,漢代的赤水河,作為國家開發西南夷的大通道,兩岸已經比較繁華,各類手工業、商鋪漸成規模。 資料顯示,這一時期,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較大改觀,“享受生活”不再是富人的專利,平民基本實現安居樂業。 一個時代,反映人們生活水平的重要參考之一,是否能居者有其屋。那麼,漢代赤水河邊的人們,能達到這樣的水平麼?他們又會住在什麼樣的房子裡?

居有屋:赤水河多彩的漢代房屋

▲仁懷出土的漢代吊腳樓式帶斗拱的懸山頂陶屋

由於年代久遠,漢代地面建築消亡,很難找到參考。不過,漢代人“事死如事生”,會把生前生活場景及企望,做成陶製品陪葬,這就為後人研究他們的生活,提供了條件。 仁懷市博物館內,有一件出土於仁懷市境內的漢代陶屋,是當年人們居住的房屋模型之一。該陶屋為吊腳樓式、帶斗拱的懸山頂建築,屋頂鋪蓋大板瓦。

居有屋:赤水河多彩的漢代房屋

▲習水土城出土的廡殿頂陶屋

懸山頂的房屋,是較原始的屋頂形式。早期制磚條件有限,牆垣多用土築,為使外牆免受風雨侵襲,匠人就將屋頂伸出牆外。這種屋頂形式,被大量用於普通民間房屋建造,直到今天仍被使用。 此外,作為該房主要承力構件的兩個斗拱,粗壯醒目,估約佔柱子高度的三分之一。 斗拱,是中國建築的傳統元素,集中體現了中國高超的建築技術和審美,始於西周,探索於漢晉,成熟於唐宋,精於明清。從中國建築斗拱演變史看,早期的斗拱相對簡單,著重解決承重,後期變得繁雜,承重與裝飾並重,至近現代裝飾作用更突出。 出土於仁懷的陶屋,其斗拱還採用了漢代建築中常用的一斗三升結構。這表明,建房技術在該區域日趨成熟,斗拱式結構成為主流形式之一,“住房安全”受到人們重視。

居有屋:赤水河多彩的漢代房屋

▲赤水河流域崖墓上的闕樓圖案

除了仁懷出土的陶屋,赤水河兩岸近年的考古發掘、田野調查中,還發現了不同式樣的漢代建築模型、圖案。比如,習水土城的廡殿頂陶屋、幹欄式建築特徵的陶糧倉,以及赤水河流域漢代崖墓上的儀式性建築圖案——闕樓。 梳理發現,赤水河兩岸出土的漢代時期陶屋,以懸山頂式民居為主。這表明,漢代時期連續八十餘年穩定,中央讓步農民、裁撤官吏,人民負擔更輕。手工業和商貿進一步發展,打工仔“一歲價錢二千五百”,使得人民財富積累增加,赤水河兩岸越來越多的普通人,能夠實現“居者有其屋”。

居有屋:赤水河多彩的漢代房屋

▲中國古代建築的各式屋頂

這些發現還證實,漢代的赤水河兩岸,建築形式多樣,與中原地區同時期建築特點、技術基本一致。同時,從不同房屋的建築形式、規模分析,該地區同期已有足夠的技術、財力保障,能建造大型的廡殿頂建築。這是一種禮制建築形式,通常在王宮、廟宇大殿、祭祀建築上使用,工序繁瑣、技術難度大,需要雄厚的財力作為支撐。

TAG: 陶屋建築斗拱漢代赤水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