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麗東南信莫儔

本文轉自:中工網

薛冰

我最初見到清馮寧仿楊大章畫《宋院本金陵圖》,是2016年歲暮。當這出自清宮秘藏的十米長卷在我眼前緩緩展開時,那感覺是震撼的。此後又得到了這幅長卷的電子版,可以細細揣摩。最近又讀到德基美術館編、故宮出版社2021年7月版《石渠典藏·金陵圖》,從左邊開啟,是印刷精美、縮印成八米的《金陵圖》長卷,折為十一開冊頁,既可展開一覽全貌,也可逐頁細細品賞。

梁白泉先生闡述南京歷史文化,將這“盛世都會全景式記錄”與《清明上河圖》《南都繁會圖》等風俗圖畫長卷、與《紅樓夢》等文學名著的文字描述兩相比照。聶崇正先生介紹了清宮畫師仿畫《宋院本金陵圖》的經過及謝遂、楊大章、馮寧三位畫家的生平。邱士華先生對上述三種仿畫作了藝術上的分析與比較,由此想象宋院本金陵圖的原貌。張震先生漫談乾隆、嘉慶朝宮廷書畫收藏與創作。徐吉軍先生解讀長卷畫面並引證相關文獻,從多方面介紹宋代南京城市建設、經濟生活及社會文化。蕭平先生從這一“具有記錄性、敘事性的民俗特色畫卷”談到金陵勝景圖的繪畫傳統。

據《石渠寶笈·續編》記載,清乾隆三十年(1765)春,清高宗第四次南巡途中,在江寧(今南京)為《宋院本金陵圖》題寫引首,並作《題宋院本金陵圖》七絕六首,以表喜愛之情。清高宗並多次命宮廷畫師仿畫《宋院本金陵圖》。1922年遜帝溥儀以“賞賜溥傑”的方式盜竊故宮文物,清單中即有此卷,後流落民間,為東北金融家彭賢收藏。

《宋院本金陵圖》如今已無蹤跡可尋。現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有乾隆五十二年(1787)謝遂《仿宋院本金陵圖》、乾隆五十六年(1791)楊大章《仿宋院本金陵圖》並曾展出。2015年,馮寧仿楊大章畫《宋院本金陵圖》在保利香港秋季拍賣會露面,紙本設色,高35釐米,寬1050釐米。南京德基美術館斥巨資競拍,將這一映現南京城市歷史風貌的長卷帶回南京,作為鎮館之寶。

儘管我們無緣得窺《宋院本金陵圖》的真相,但清代宮廷畫家的奉旨仿作,即或在技法上與原作會有相差,畫面內容上應該不會有太大的變化。也就是說,可以相信這一畫卷中的景象,即是宋代金陵城的真實風貌。《金陵圖》十米長卷,山川城闕,市井風物,歷歷在目,繪有人物五百餘,動物近百頭,商鋪宅院四十幾處,舟船車輿二十多駕,“一例東京錄夢華”,可說是南京的“清明上河圖”,對於我們瞭解南唐金陵城規模格局、宋代建康府市井風貌,都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南唐所建、延續宋、元的金陵城,文獻記載不多,圖畫資料絕少。《景定建康志》中的“府城之圖”等只是粗略的示意圖。《金陵圖》則是形象生動的彩畫長卷。畫卷自右向左,以兩處城門為分隔,可分為三個部分,左、右兩端都是鄉野風光,中部是繁華都市。這兩處城門也成為我們判斷圖中區域的地標。左邊一處並列著陸門和水門,城門外水面浩蕩,不遠即山石起伏,可以肯定是金陵城西垣南門龍光門(亦稱龍西門,今水西門)和秦淮中支入江口的水門柵寨門。從《景定建康志》卷五《府城之圖》中可以看出,位於龍光門之南的下水門,與龍光門之間尚有一段距離,而北邊的柵寨門與龍光門相連。江岸山石則是石頭山(今清涼山)餘脈。

《金陵圖》長卷構圖嚴謹,疏密有致,建築、器物造型準確,人物神態生動,畫面色彩清雅。我們可以看到形象生動的宋代南京風貌,廣涉城市建築、交通運輸、商貿經濟、手工業、農業及生活日常、風物風情等多個方面,其意義遠不止於地域文化史和美術史,對經濟史、建築史、交通史、風俗史研究都會有所裨益。而這部《石渠典藏·金陵圖》的出版,使更多的人有了仔細觀賞與深入探索的機會,相信也會激發更多的研究成果出現。

TAG: 金陵院本長卷楊大章龍光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