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佛學小白的“佛門禮儀”學記

“學佛小白”

真的,連在寺院咋個吃飯

見了師父咋個問候

都搞不清楚

一個佛學小白的“佛門禮儀”學記

聽說他們在學完《佛門禮儀》後

站如松、坐如鐘

明白了常被當今年輕人所漠視的

禮儀背後的修行道理

原來,佛教中幹啥都是“修行”!

一個佛學小白的“佛門禮儀”學記

所謂做人,先學規矩。青年佛學會聞燻班的首個課程就是《佛門禮儀》。授課法師通胤法師講得言辭真切,他將自己學佛的經歷,毫無保留地分享給大家。學員們感動且感恩,打心底裡生起了敬畏之心。

法師教導,若能懂禮儀,守本心;能變通,結善緣;行善事,惜當下,便能未來可期。以實心達本為依據,以方便善巧為妙用。在舍與得之間,吃盡人間苦,方能成長。

一個佛學小白的“佛門禮儀”學記

我們常用的佛門禮儀有哪些呢?

恭敬三寶

合十:即合掌,以表示自心專一、不敢散亂。

禮拜:五體投地頂禮。

問訊:雙手合十,九十度彎腰作揖。

敬香:以燃香一支或三支,表達對三寶的供養。

稱呼:見了出家人,稱呼“師父”或“法師”;在家佛弟子之間,互稱“師兄”。

日常威儀

日常威儀包括行住坐臥的相關要求:

行如風:行走時要收攝身心,兩眼平視,舉步安詳寂靜,猶如風行一般不偏不倚。

立如松:站立時要注重威儀,身軀挺直,安穩而立,就像蒼松一般巍然不動。

坐如鐘:坐下時要身心安泰,不急不躁,尤其是跏跌端坐時,就像大鐘一樣重心穩定。

臥如弓:躺臥時不得放逸,正確姿勢是右脅吉祥臥。

講堂禮儀

我們在寺院或在家聽經聞法時,需要端坐攝心,以殷重渴望、感恩珍緣的心聽法等。

殿堂禮儀

進殿前先靜心;進殿時不走中門而走左右側門;進殿後先禮拜佛菩薩像;殿內不大聲喧譁,不踏躍拜墊等。

齋堂禮儀

在寺院觀堂用齋時,以“食存五觀”為吃飯的修行綱要;需端身正坐,持誦《供養偈》;吃飯時不說話,用“龍含珠”“鳳點頭”的拿筷、端碗規矩,以及手勢要求,完成飯菜新增。

這些基本的佛門禮儀,你掌握了多少呢?來看一位聞燻班學員的感受吧。

共 情

法師以自己從小學佛的經歷,講述了世俗中人親近佛法的過程,頗多妙趣,改變了大家對佛教是迷信、玄學的認知,將佛法真切地放在生活中,這正契合聞燻班學員初入佛法的狀態。

看似“擺龍門陣”,實則學員們在不知不覺中已受到薰陶,真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所謂佛門禮儀的教學,不僅不是用規矩樹立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而是用真誠與智慧,拉進了彼此的距離。

得魚忘筌

學員問法師:“行住坐臥皆有禮儀,如何時時保持禮儀,刻在心頭?”

法師回答:“我都沒刻。”

問得妙,答得更妙,頗有禪機。

“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法師分享,借恭敬三寶以去驕慢之心,而成包容之心、恭敬之心、虔誠之心。“禮儀”就是恭敬三寶的具現,是筌;成包容之心、恭敬之心、虔誠之心,是恭敬三寶的本意,是魚。

只求心存恭敬,何必拘禮?初學佛的人,以筌得魚,先如禮如法,生恭敬心,而後禮隨心生,大概就能隨心所欲不逾矩了吧。

割捨與報德

僧有五德,其中有永割親愛之德,謂出家之人割捨父母親情之愛,而一心積勤修道,以報父母生成之德,兼能為世間之福田。

我對此很是困惑,割捨與報德,既已割捨,何來報德?

法師說,父母非一世之父母。《梵網經》講:“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意思是說,一切眾生從過去生到現在生,都曾做過我們的父母。所以菩薩道的踐行者廣度眾生,等於孝敬父母。

恍然大悟,佛教用語與我們日常用語的概念是有出入的。可以常理揣度,不可以常理臆斷。

一個佛學小白的“佛門禮儀”學記

自 省

學佛,是認識自己的過程。入聞燻班,就是要給自己一個認識自心的機會。修行有沒有進步,不在於外部的評價,而是對自己的認識。

古希臘人幾千年前就感嘆:“人啊,認識你自己!”大部分時間,我們都被潛意識所支配。清醒地意識到當下,甚至進一步在“學習和思考”的狀態,去“反省”和“認識自己”,殊為難得。

由此而言,每週聞燻佛法,實在機緣珍貴,願且行且珍惜。

志求大成

早年曾放言“欲以此生成大道,未肯將身輕予人”,但最終還是娶妻生子,柴米油鹽。

妻子初聞我報名學佛,反應很大:“你要出家當和尚?”隨後又補刀:“去吧,俗物留給我就好。”真讓我哭笑不得。後來,與她講在文殊院遊玩、面試、皈依、做義工,聽課,進而邀她來皈依。她說好,我無限歡喜。

唯願無論在家、出家,不負韶華,勇猛精進,志求大乘,度己及人。

TAG: 禮儀法師恭敬之心佛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