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富春:從《論語》看自然的智慧

一個君子有三達德:仁、智、勇。這也就是說,君子在有仁愛之德的同時,還有智慧和勇敢。孔子說,仁者無憂,智者無惑,勇者無懼。這是對於君子三達德的闡釋。

彭富春:從《論語》看自然的智慧

■ 文| 彭富春

與西方的神性智慧不同,中國的智慧是非神性的智慧,是自然性的智慧。自然顯現為天地。因此自然之道實際上是天地之道。它是日月的執行,四季的變化,是天地自行給予的,是非人類和非人工的。但什麼是自然之道?它實際上是本性之道。這就是說,天地萬物皆依從自己的本性而存在。天作為天,地作為地,萬物作為萬物。

自然之道雖然是顯明的,但是非語言性的,是朦朧的、暗示的和模糊不清的。將自然之道的非語言性而轉化成語言性是一個開端性的創新工作。這隻能依賴於聖人的言說。他代天立言,替天行道。人遵循聖人之言,沿著自然天地之道而行。人依照自然的本性去存在,也意味著依照人的本性而去存在。

人們一般將中國的思想分為儒道禪三家。儒家的聖人追求仁義道德,道家的理想是參悟天地之道,而禪宗認為,最高的智慧在於自我覺悟,亦即發現自性。

作為中國思想主幹之一的儒家經歷一個漫長的演變過程。儒家的創始人是孔子,他的繼承者包括了孟子和荀子,他們一起構成了原始儒家。孔子的核心思想是關於仁愛的學說。比較而言,孟子主張性善論,建立了內聖的心性論;荀子則主張性惡論,倡導了外王的禮樂論。漢代的儒學的代表為董仲舒,他將儒學與陰陽家相結合。宋明儒學一方面吸收了道家的學說,另一方面也接納了佛教的理論,為儒學的基本思想建立了各種本體論的根據。如張載的氣本體、程朱理學的理本體、王陸心學的心本體等。二十世紀的新儒學實際上是新宋明儒學。它們力圖返本開新,主要是開出民主與科學。

但作為儒學思想的核心文字是孔子的《論語》。

《論語》是語錄體,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錄。它雖然都是片言隻語,但其中心卻不離大道。它的所有話語都是道的現實化、日常化的展開和顯示。孔子的道既包括了天道,也包括了人道。天道是天命,也就是天的無言的命令和規定。人道就是禮樂傳統,也就是關於社會的法律、道德和信仰的規範。作為一個人,就是要去學道,知道,行道,併成為一個有道的人。

孔子所講的道具體化為仁愛之道。仁者,愛也,因此仁愛並列。

去愛就是去給予、去奉獻,甚至去犧牲。仁愛在孔子那裡主要包括了三個層面:第一、愛親人。親人是具有血緣關係的人,是天生的且具有等級關係的人。愛親人主要是愛父母,愛兄長。這就是孝悌。其中尤其是孝道是根本。作為子女對於父母的愛,孝可以理解為對於自己生命本源的感謝與回饋,因此孝道一向被理解為天經地義的。第二、愛他人。這主要是愛君臣,愛朋友。他們是在父母兄弟之外的人,並不具備血緣關係。君臣是在王朝政權中形成的權力的上下等級關係;朋友則是那些志同道合的人。他們雖然不是親人,但類似親人。如君臣如父子,朋友如兄弟。第三、愛天地萬物。它們不是人,而是物。這主要是天地間的一切存在者,如山水、植物和動物等。孔子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這其中包括了人對於天地山水的愛。

一個具有仁愛之德的人就是君子。不過孔子指出,一個君子有三達德:仁、智、勇。這也就是說,君子在有仁愛之德的同時,還有智慧和勇敢。孔子說,仁者無憂,智者無惑,勇者無懼。這是對於君子三達德的闡釋。

《論語》是一本君子之書,教人如何成為一個君子。

本文作者系武漢大學哲學教授,著有系列學術專著“國學五書”(《論國學》、《論老子》、《論孔子》、《論慧能》、《論儒道禪》,均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與發行)。本文選自《論大道》,標題為編者所加。

如果喜歡文章,點下方卡片關注我

TAG: 孔子君子仁愛之道儒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