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年例習俗之做大戲

吳川人的年曆,文化品味很濃。除了舞獅子、舞貔貅、飄散色巡遊外,還唱山歌、演木偶戲、演大戲。

做大戲

舊時年例,有些村莊請人唱山歌。吳川山歌,擬七言絕句,押韻,語言通俗顯淺。唱歌時,施設歌臺,請三個人唱,一個歌師,一個歌手(女人、稱作姑娘或歌妹。解放前由麻風病人充當,解放初多為盲妹充當)。歌會開始時,歌師、歌妹登上歌壇,先唱賀神歌,然後兩人對唱。所唱的歌,大致分為相思歌、古人歌、字眼歌、物件歌和紡紗傳、落南傳(指到南洋去謀生)等。唱完後與“歌家”對唱(歌攪是群眾中喜歡唱歌的人,很有急才。歌手與歌攪對歌,是歌會的高潮)。筆者小時候(上世紀六十年代末),家鄉年例曾舉行過山歌會,至今仍記憶猶新,可惜山歌會如今在吳川亦已消亡。

湛江年例習俗之做大戲

吳川年例有些村莊還演木偶戲。吳川人叫木偶戲為“鬼仔戲”、“鬼兒戲”。吳川的木偶戲有三種:一種是單人木偶,流行於長岐、淺水、蘭石一帶,另一讚是小班木偶,流行於吳川流不息西南各鎮,唱吳川山歌腔,再一種是大班木偶,又稱粵劇木偶,唱粵劇腔。有些大班,日場木偶演出,夜場演員演出,故又稱陰陽版。小班木偶、大班木偶已基本消亡,還有少量單人木偶班,演員多是六七十歲的老藝人。

演大戲。吳川流不息人稱粵劇為“大戲”。大戲在吳川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幾乎村村有戲班。改革開放後,每逢年例,幾乎村村演大戲。每逢年末,政府都組織粵劇春班訂戲會,來自兩廣粵劇團的演出經紀人瀑滿會場。有的富裕村莊的年例,一場子近十萬元的省粵劇團,能一口氣連演十晚;有的村莊同時邀請兩個粵劇團“雙拍臺”,一連演幾個晚上。

吳川的古老年例活動,雖然帶有濃厚的地方神秘色彩,但其積極意義不容忽略,它既聯絡了親情、友情,增添了喜慶氣氛,弘揚了傳統的地方特色文化,又刺激了誇張消費的增長,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湛江年例習俗之做大戲

TAG: 吳川木偶年例大戲粵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