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二郎神“聽調不聽宣”,這是一個什麼概念?

《西遊記》:二郎神“聽調不聽宣”,這是一個什麼概念?

《西遊記》作為一部神魔小說深受大眾的喜愛,而其中的神仙妖魔更是個性鮮明、呼之欲出。二郎神是《西遊記》中著墨不多卻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的一個。

《西遊記》:二郎神“聽調不聽宣”,這是一個什麼概念?

《西遊記》中的二郎神姓楊,是玉帝妹子與人間楊君私自結合所生。楊二郎劈山救母、威鬥悟空、大戰九頭蟲,是一個既有神仙的神通廣大又有凡人的血性情感的神靈。

在很多關於二郎神的文學作品中,對二郎神的神勇都有描述,將二郎神斬蛟的英雄氣概和伏魔的神異超凡展現在讀者面前,令人敬畏。《西遊記》更是對二郎神的神力不遺餘力地大加渲染,以生花妙筆,將讀者帶入一個神奇瑰麗的想象世界。

《西遊記》:二郎神“聽調不聽宣”,這是一個什麼概念?

楊二郎與孫悟空的鬥法,扣人心絃,變幻莫測,二人在大戰三百回合後以變相繼續爭鬥,孫悟空變為麻雀、大鷀老、魚、水蛇、花鴇、土地廟,二郎神亦步步緊逼,變為餓鷹、大海鶴、魚鷹、灰鶴等,其場面光怪陸離,炫人眼目,深得讀者的喜愛。

孫悟空的變相機巧伶俐,二郎神的變相矯健敏捷,孫悟空的變相再高明逼真也始終矇騙不了二郎神銳利的眼睛。兩相比較,孰高孰下,一目瞭然。

時至今日,民間仍有俗語云:“孫悟空七十二變,二郎神比孫悟空多半變。”民眾對二郎神神通的肯定、欽佩,由此可見一斑。

《西遊記》:二郎神“聽調不聽宣”,這是一個什麼概念?

另外,《西遊記》還對二郎神進行了創造性的重塑,增添了其他文學作品中沒有的描寫:聽調不聽宣。

有學者對“調”和“宣”解釋道:

“調,是調他勤王,應付緊急情況,他責無旁貸,完事就得回家;宣,是宣他入朝聽政,屬日常公事,不得形成慣例。”

這主要是從玉帝、從統治者的角度,對“調”和“宣”的含義作了闡釋。

如果換個角度,從二郎神的立場上來解釋的話,就又可以認為是:

宣,是上級對下級的命令,含有等級、尊卑的意蘊在內;調,更多注重的是被調人員的卓絕超眾,是對其能力的肯定。

聽調不聽宣,頗有李白“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的桀驁不馴的風範。

《西遊記》:二郎神“聽調不聽宣”,這是一個什麼概念?

二郎神聽調不聽宣與他“心高不認天家眷,性傲歸神住灌江”的傲岸個性有直接聯絡。正是因為他心高性傲,才不願趨奉權貴、奴顏婢膝,而是順心隨性、遺然獨行於世。

聯絡明代的社會現實來看,商業經濟繁榮,商品生產與交換的自由原則,使人們逐漸擺脫社會的種種限制拘囿,獨立地走向市場。而這種平等、自由交換的原則必然引起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從而培育了人的嚮往自由、重視個性的精神。

在社會結構和力量對比上,市民階層的力量不斷壯大。在社會思潮上,市民意識勃興高漲,個性解放思潮滋生蔓延。人作為獨立個體的自主意識、自尊意識得到強化,崇尚本真、張揚個性成為時代風尚。

二郎神的聽調不聽宣當是這種時代思潮的外在體現。

《西遊記》:二郎神“聽調不聽宣”,這是一個什麼概念?

然而,“聽調不聽宣”也告訴讀者,

二郎神雖有叛逆的一面,卻仍不脫效忠天庭、聽命玉帝的恪盡職守的傳統正規化。

《西遊記》的作者吳承恩寫過《二郎搜山圖歌》一詩,此詩為二郎為何要聽命玉帝、效忠天庭作了很好的註解。詩中寫道:

“少年都美清源公,指揮部從揚靈風。”

“野夫有懷多感激,撫事臨風三嘆息。胸中磨損斬邪刀,欲起平之恨無力。

救月有矢救日弓,世間豈謂無英雄?誰能為我致麟鳳,長令萬年保合清寧功。”

詩以言志,詩中流露的是作者對二郎神英雄氣概的讚賞,抒發了作者希冀人間也能出現像二郎神那樣的英雄豪傑,斬除世間妖魔,建立清平治世的強烈願望。

正是基於對二郎神的推崇之情和作者自己的拯世救民之願,在《西遊記》裡,二郎神自然而然地擔負起作者所賦予的濟世安民的使命,斬妖伏魔,力保天庭安寧。

《西遊記》:二郎神“聽調不聽宣”,這是一個什麼概念?

總之,作者在塑造楊二郎的追求自由、張揚個性的形象的同時,並沒有完全跳出封建正統思想的藩籬,而不可避免地帶有時代的侷限性,與封建的倫常綱紀有著割不斷的聯絡。

透過聽調不聽宣這個側面描寫,二郎神身上的複雜性得以生動形象地體現,使得楊二郎的形象更加豐滿充實,超越了以往文學作品中對二郎神單一個性的刻畫。

《西遊記》:二郎神“聽調不聽宣”,這是一個什麼概念?

《西遊記》透過對“二郎”原型的改造與重塑,成功地塑造出一位既桀驁不馴又維護天庭利益的,融抗爭與順從於一體的頗具人性的複雜的二郎神的形象,在眾多二郎形象裡獨佔鰲頭,為世人所津津樂道,成為眾多二郎中最有個性色彩、最有生命力的一個。

《西遊記》對神話素材的吸收與熔鑄,改造與創新,由此可見一班。

TAG: 二郎神西遊記二郎聽調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