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少年為籌款救母,被迫殺死家中老牛,老牛卻主動匍匐受死

引言

沈石溪是我國著名作家,曾以許多動物小說獲得多項兒童文學獎,筆下描寫了各種各樣的動物與人之間的羈絆和糾葛,唐代劉禹錫在《唐故相國李公集記》寫道:“今考其文至論事疏,感人肺肝,毛髮皆聳。”在沈石溪筆下的故事,也常常令人讀後覺得感人至深。

沈石溪是上海人,出生於1952年10月,在他初中畢業時,正好遇上了上海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運動。當時他們那一批知青有多個地點可以選擇,由於對動物的喜愛,所以沈石溪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雲南。沈石溪插隊到了西雙版納時,住在當地一戶傣族的獵人家中。

佤族少年為籌款救母,被迫殺死家中老牛,老牛卻主動匍匐受死

▲沈石溪照片

01

當地民風淳樸,待人寬厚熱情,沈石溪跟著老獵人,在西雙版納原始的野生世界中探索著各種關於動物的故事。西雙版納有著美麗的熱帶雨林,在那裡有各種各樣的動物和植物。沈石溪從老獵人一家以及村民身上學到了許多關於叢林和動物的知識,這片熱土和生長於這裡的無數生靈,在沈石溪心中留下了美麗又深刻的印記。

在當知青的時候,沈石溪學會了捉魚、犁田、插秧,1972年,他在當地當上了小學老師,後來先後從事過宣傳和文學工作。沈石溪在西雙版納生活了18年,對於當地乃至於整個雲南的風土人情、民俗習慣,以及動植物有非常深刻的瞭解。沈石溪創作了許多與動物相關的小說,其中有一篇便是以佤族人“剽牛”的祭祀儀式為背景。

佤族少年為籌款救母,被迫殺死家中老牛,老牛卻主動匍匐受死

▲佤族人

佤族是生活在雲南的一支少數民族,他們有著獨特的原始宗教信仰以及祭祀儀式,在解放前,由於當地人民文化水平不高,所以常常為了求得鬼神的保佑,頻繁地舉行各種宗教祭祀活動。每年整個寨子都會有一次盛大的祭祀來祈禱風調雨順,整個祭祀中會有拉木鼓、砍牛尾巴、剽牛等等一系列活動。

02

其中有一項活動被稱之為‘’,意思就是所有氏族成員一同參加剽牛舞。關於剽牛舞,在雲南一些地方有一個傳說:曾經在獨龍江流域發生過一起大瘟疫,人們紛紛死去。巫師告訴人們,大家在安居樂業後忘記了向天神獻祭,所以天神便大為惱怒,降下瘟疫來懲罰人們。於是村民們急忙舉行了盛大的祭祀儀式,並且以幾頭牛“剽牛祭天”。伴隨著祭祀儀式,所有的人向天神跳起虔誠的舞蹈,以示敬意和歉意。在幾天幾夜的狂舞之後,天神終於息怒收回了瘟疫。此後這個習俗便一直延續了下來。

佤族少年為籌款救母,被迫殺死家中老牛,老牛卻主動匍匐受死

▲剽牛儀式

在這一項祭祀儀式中,剽牛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所謂“剽牛”,就是用一種比較特殊的方式將牛殺死,然後把牛頭獻祭給上天。被選中作為祭品的牛要先被牽著繞主人的房行走幾圈,一般來說牛的主人都會非常捨不得這頭牛,他們會哭泣著對牛表示告別和感激。

隨後牛會被牽到剽牛場拴在柱子上,由實行剽牛的祭司先砍掉牛尾巴,再用標槍扎進它的心臟,將牛殺死。與此同時,村民們圍成一個大圈,在周圍起舞。最後這頭牛會被全村人分食,牛頭用來祭祀上天。不過隨著生產力的提高,佤族類似這種古老的祭祀儀式已經越來越稀少。

佤族少年為籌款救母,被迫殺死家中老牛,老牛卻主動匍匐受死

▲祭祀上天的牛頭

03

而在雲南生活多年的沈石溪,曾經以剽牛為背景,創作過一篇同名小說《剽牛》。小說的主人公是一個十五歲的佤族少年,為了給母親治病,少年答應一位到村子裡來拍攝紀錄片的導演實施一場剽牛。這頭牛是自少年出生起便一直陪伴他長大的老牛番迪。少年對番迪有著深厚的感情,但是為了得到給母親治病的金錢,他不得不選擇親手殺掉番迪。

導演要求一場真正的剽牛,少年就必須先砍掉番迪的尾巴,番迪並沒有反抗少年抓住它的尾巴,但是當少年揮刀砍去尾巴之後,番迪吃痛狂怒。在此後的搏鬥中,少年失手砍斷了拴牛的繩子,番迪揚著巨大的牛角,向少年衝來。但是就當少年的生命危在旦夕的時候,番迪卻停下了腳步:“面對一刀一刀剮割它的仇敵,它寬恕了,它剋制了,它沉默了。”

佤族少年為籌款救母,被迫殺死家中老牛,老牛卻主動匍匐受死

▲少年與牛

隨後又是一輪慘不忍睹的搏鬥,少年使出吃奶的力氣,也不能將牛殺死,絕望與疲憊拖垮了他,他癱軟在地上無法抑制的號啕大哭。少年為了自己的母親而哭泣,為了番迪而哭泣,為了自己的軟弱而哭泣。老牛番迪走到少年面前跪下,主動將自己致命的軟肋暴露……或者說,將自己的生命奉獻給了少年。

結語

《剽牛》這個故事的結局是少年最終殺死了番迪,在沈石溪的許多小說中都以生動的筆觸反映了人與動物之間的關係。這些故事對於一些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和動物習性都有詳細描寫,有著很高的故事性和閱讀性,不過如果作為兒童讀物,可能有一些家長難以接受。

參考資料:

《唐故相國李公集記》

《剽牛》

TAG: 沈石溪剽牛少年番迪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