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後隨想:只此青綠,不只希孟而已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見習記者 劉玉涵

在看《只此青綠》之前,我以為我會看到一部王希孟的傳奇故事。但這部舞劇告訴我,《千里江山圖》不只屬於王希孟。

觀後隨想:只此青綠,不只希孟而已

當展卷人徐徐展開《千里江山圖》的時候,希孟走了出來。而隨著畫卷進一步地鋪開,在如畫絹又如時間齒輪一般的軌道上,緩緩轉出了五位被定格的無名匠人。展卷人和希孟對望,更和那些無名匠人對望。

這一幕擊中了我。

觀後隨想:只此青綠,不只希孟而已

《只此青綠》一共分了七個章節——展卷、問篆、唱絲、尋石、習筆、淬墨、入畫,娓娓道來,用舞姿展現了宋時作畫的每一步工藝。所以與其說是看希孟如何作畫,不如說是看宋人如何作畫。

篆刻人精雕細琢,織絹人絲絲心血,磨石人訪山研石,制筆人分毫細選,制墨人千錘百煉。無數工匠窮其一生、工於一事,才能讓這些上好的絹紙、墨石、畫筆等等材料都鋪陳在了希孟面前,任君取用。

山林雨幕之下,希孟恣意天地、瀟灑潑墨、酣暢起舞,而後席地而臥、聽任風雨,一派張揚的少年意氣。

而正是這些匠人的支撐,這位天才少年才得以如此,隨性揮毫、盡展天資,取山水入墨、蘸人間下筆。

觀後隨想:只此青綠,不只希孟而已

匠人們的心血化作繪畫的工具陪伴著希孟,但他還需要一方施展的天地。

於是,一群穿著粉色衣袍、頭頂簪花的書生出了場。這是翰林書畫院。

和希孟一樣的畫生們在這裡各展其能,又都有著年輕人的活力和激情。他們一會兒研究著自己的繪畫,一會兒圍著老師討教,一會兒又三三兩兩嬉笑打鬧、談笑風生。

他們簪著花、搖著扇,搖搖擺擺、翩翩起舞,輕盈自在。一幅靈動、活躍、自由的文化氣象就這樣被搖了出來,我忽然就看到了,宋時開放包容、欣欣向榮的精神面貌。

觀後隨想:只此青綠,不只希孟而已

胸中有丘壑,筆下盡山河。希孟有,宋朝有,所以我們看到了《千里江山》。

所以,希孟找到了青綠,明亮的、純粹的、過目難忘、千載流傳的青綠。

它是希孟的天才之作,它是無名匠人們的心血精華,它是宋時物質文明、精神文明高度發達的代表,登峰造極、璀璨千年。

所以舞臺上,希孟說:“此畫,與天地眾人共繪,往來者,但見青綠足矣!”

足矣。

觀後隨想:只此青綠,不只希孟而已

只是在觀劇後,我個人還感到一點遺憾。

舞劇把重點更多地放在了作品的展示上面,充分利用燈光舞美完成了一個完美的視覺表演。但是在劇情和編舞方面就相對較弱,如果可以賦予舞蹈更多的想象力,像希孟、像這幅青綠山水那樣,更大氣張揚一些就更好了。

(圖片來源於官方劇照)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路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TAG: 希孟青綠宋時匠人作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