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讀一遍《論語》(2022.6)

《論語》十講

為原書每一段話備註標引,給每一個標引詞群集類分;

按照一定規則將大類排序,於是有了全新的《論語》。

第一講

共勉篇

《論語》是可以學來用的,用以提升自身修養,用以提高自己待人接物、為人處世的能力。

把“共勉”放在第一講,“勉”是勉勵的“勉”,“共勉”就是大家一起努力。

讓我們一起來學習《論語》,一起來實踐《論語》。

【共勉】

14。10 子曰:“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

窮關不好過,一文錢能難倒英雄漢。家裡窮,手裡沒錢,處處受氣、受欺、受限,沒有怨言需要大胸懷。

而有錢人家,如果大人,或者掌家者,能有這個意識,刻意去培養孩子的優秀品德,還是相對容易的。

當然,難、易都是相對而言的。窮人裡,有有怨的,有無怨的,比例大小而已。富人裡,有驕的,也有不驕的,比例大小而已。

朱子曰:“處貧難,處富易,人之常情。然人當勉其難,而不可忽其易也。”

【共勉】

14。33 子曰:“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

驥,千里馬,善跑的馬。人們誇一匹馬是好馬,誇的就是它能跑,一是跑得快,二是持久。

馬有什麼“德”可稱?訓練有素,配合人意,聽人話就是馬的德?一匹聽人話的馬,跑不快那也稱不上好馬。

如果把“德”解釋為“得”,作“結果”的意思,是不是可以這樣解釋:千里馬不是考察你起跑快不快,而是綜合考察你的速度和耐力,看誰能最先跑到終點。

但是這樣解釋是要強調以成敗論英雄嗎?貌似也不對。

【共勉】

15。12 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遠慮”作長遠打算講是時間上的,也可以從空間上解釋為“前面的路”。

“近”相對應的也可以是時間上的“現在”,也可以是空間上的“這裡”。

“憂”就是“患”“憂患”。

【共勉】

15。15 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躬,自身、自己。

“躬自厚”是“躬自厚責”的省言,和“薄責”相對。也就是寬以待人,嚴以律己,反躬自身的意思。這樣做,怨憤自然就少了。

【共勉】【道】

15。29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道是人追求的目標,人能弘揚道,而道不是拿來幫自己出名的。

【共勉】【道】

15。40 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道不同,是根本原則不同。

根本原則不同,我們就是兩條路上的人,沒有什麼好商量的,也不能一起共事。

【共勉】

15。30 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錯是錯,有錯不改也是錯。錯而能知錯,知錯能改錯,人才能不斷取得進步。

但有些錯自己很難發現,需要他人指出來,所以要聞譽恐,聞過欣。

【共勉】

16。5 孔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也。樂驕樂,樂佚遊,樂宴樂,損矣。”

樂,興趣,喜好。樂於助人的“樂”。

佚[yì]:1。同“逸”,安逸。2。放蕩。3。美。

喜歡用禮樂節制自己的行為,喜歡講別人的好話,喜歡結交有賢德的朋友,這是有益的愛好;喜歡縱情極欲,喜歡遊手好閒,喜歡吃喝唱歌,這是有損的愛好。

孔子用損益之道來指導修身,當是重視《易經》損益二卦的直接結果。郭店楚簡也有類似的文字,《語叢三》:與為義者遊,益。與莊者處,益。起習文章,益。與褻者處,損。與不好學者遊,損。處而無習也,損。自示所能,損。自示其所不足,益。遊佚,益。崇志,益。在心,益。有所不行,益。必行,損。

根據損、益對仗的規律,簡文“在心,益”後,還當有另一支簡講三損。

將這裡的損益與孔子講的三益三損相比較,內容有所不同,但兩者以損益之道提示修身之道是一致的。郭店楚簡《語叢三》的作者,當與孔子一樣,十分重視易之損、益二卦,並且他也將易道與日常生活聯絡起來,提出自己的對修身損益之道的見解。

【共勉】

20。3 孔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立,是立身處世。“三十而立”的“立”。

“知人”是瞭解他人、理解他人。

孔子強調,君子要“三知”:知命、知禮、知言。

知命,命是天命。性自命出,命自天降。

命有兩種,一是死生壽夭,即性命之命,死生有命。二是窮達禍福,即命運之命,富貴在天,盡人事,聽天命。

事實上,人對命,多少還是有一點影響力的,甚至可以預測或改變它們,但歸根結底,這兩種命都是窮人力、竭智巧,而最終尚不能完全操控的東西。

孔子敬畏天命,認為不知命,不能做君子。

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難道說孔子到了五十歲才達到了做君子的這一個條件?

孔子五十歲以前盡人事,五十歲以後聽天命,找到了自己的使命。

禮是社會性的綱常倫紀、行為規範。孔子認為,立身做人,要合乎禮。要做君子,必須知禮。

言是人類交流的工具,不管是寫下來的文字還是說出來的話,人和人的交流,沒有語言不行。要做君子,也必須知言,既會說話,也會聽話。聽話要聽音兒,聽得出言外之意。

程子曰:知命者,知有命而信之也。人不知命,則見害必避,見利必趨,何以為君子?

尹氏曰:知斯三者,則君子之事備矣。弟子記此以終篇,得無意乎?學者少而讀之,老而不知一言為可用,不幾於侮聖言者乎?夫子之罪人也!可不念哉?

TAG: 共勉孔子15君子論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