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詠雪,美得令人心醉

古人詠雪,美得令人心醉

雅事莫過於賞雪,比之更雅的當是圍爐讀古人詠雪詩了。

雪花有許多別名,譬如“玉塵”,出自唐代白居易《酬皇甫十早春對雪見贈》:“漠漠復雰雰,東風散玉塵。”譬如“玉龍”,出自唐代呂洞賓《劍畫此詩於襄陽雪中》:“峴山一夜玉龍寒,鳳林千樹梨花老。”譬如“銀粟”,出自宋代楊萬里《雪凍未解散策郡圃》:“獨來獨往銀粟地,一行一步玉沙聲。”譬如“六出”,出自唐代高駢《對雪》:“六出飛花入戶時,坐看青竹變瓊枝。”不過,“六出”之稱始於漢代《韓詩外傳》:“凡草木之花多五出,雪花獨六出。”

歷代詩人詠雪不乏佳作。《詩經·小雅·采薇》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的名句,素為文人擊節稱賞。宋代郭茂倩在《樂府詩集》卷二十四指出:“《雨雪曲》蓋取諸此。”清代方玉潤《詩經原始》亦云:“末乃言歸途景物,並回憶來時風光,不禁黯然傷神。絕世文情,千古常新。”誠然,《詩經》詠雪的詩句不止《采薇》,譬如《北風》有“北風其涼,雨雪其雱”,“北風其喈,雨雪其霏”,譬如《小雅·信南山》有“上天同雲,雨雪雰雰”等句。古樂府繼承了《詩經》的傳統,除了《雨雪曲》之外,還有入“清商曲辭”的《子夜四時歌》,其中的《冬歌》幾乎都是詠雪之作。

古人詠雪,美得令人心醉

談到詠雪,就繞不開謝氏叔侄聯句。自從謝道韞吟出“未若柳絮因風起”的千古名句,後世詩人詠雪,多取比喻。

一是雪如白玉

,鮑照有“白珪誠自白,不如雪光妍”(《詠白雪詩》),王衡有“璧臺如始構,瓊樹似新栽”(《玩雪詩》),任昉有“散葩似浮玉,飛英若總素”(《同謝朏花雪》)等;

二是雪如白銀

,丘遲有“倏忽銀臺構,俄頃玉樹生”(《望雪詩》),張說有“山知銀作甕,宮見璧成臺”(《奉和聖制野次喜雪應制》)等;

三是雪如白蝶

,裴子野有“拂草如連蝶,落樹似飛花”(《詠雪詩》)等;

四是雪如梨花

,岑參有“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等;

五是雪如鵝毛

,白居易有“可憐今夜鵝毛雪,引得高情鶴氅人”(《雪夜喜李郎中見訪》)等。

世人多用鵝毛比喻雪大,李白曾經首創兩個新穎奇巧的比喻:

一是雪大如手

,李白有“地白風色寒,雪花大如手”(《嘲王歷陽不肯飲酒》);

二是雪大如席

,李白有“燕山雪花大如席,紛紛吹落軒轅臺”(《北風行》)。白居易也曾另闢蹊徑:“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夜雪》)他巧妙地選取“折竹”這一細節,襯托雪“重”。

冬夜下雪是件美事,尤其是在你酣然入夢之後,醒來時“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白居易《夜雪》),“傾耳無希聲,在目皓已潔”(陶淵明《癸卯歲十二月中作與從弟敬遠》)。

古人詠雪,美得令人心醉

至於“照夜不知曉”(劉東陽《春雪》)的雪光,古人愛用月光來做比喻,譬如何遜有“凝階夜似月,拂樹曉疑春”(《和司馬博士詠雪詩》),李嶠有“地疑明月夜,山似白雲朝”(《雪》),李白有“海樹成陽春,江沙皓明月”(《淮南對雪贈孟浩然》,一作《淮海對雪贈傅靄》)。

“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雪萊《西風頌》)然而,“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韓愈《春雪》)。儘管“春雪滿空來,觸處似花開”(東方虯《春雪》),但是“君看似花處,偏在洛城中”(劉方平《春雪》)。對於飢寒交迫的窮人而言,“空花只解驚愁眼,溼絮寧堪補敗衣”(史肅《春雪》),甚至於“擁寒愁破被,試淺得孤笻”(劉東陽《春雪》)。

下雪並非冬春兩季的“專利”,有的地方秋天就下雪了。有詩為證:“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南嶺見秋雪,千門生早寒”(劉禹錫《終南秋雪》);“清秋愛看溪橋月,爭如隨喜僧庵雪”(吳本泰《菩薩蠻·秋雪》)……

古人詠雪,美得令人心醉

談及詠雪詩,許多人讚賞韓愈《春雪》,而他自以為《詠雪贈張籍》才是力作,尤其那句“隨車翻縞帶,逐馬散銀盃”最為得意。平原積雪,車輪行經其間,碾出一條一條的痕跡,像白色的帶子一樣;馬蹄踏過之處,踩下一個一個的窟窿,猶如白色的杯子一樣。這種描寫十分細緻工巧,又真實地表現出了雪景的特色,是其所長。不過,前人也指出了它在用字上的缺點。王若虛曾在《滹南詩話》中批評道:“予謂雪者其先所有,縞帶銀盃因車馬而見耳,隨逐二字甚不安。”意思是說,雪是先有的,“縞帶”“銀盃”是後見的,用上“隨”“逐”二字,就好像“縞帶”“銀盃”的出現,並不是由於車馬在雪地上經過,而是車馬本身所帶來的一樣,這樣把先後次序顛倒了,在事理上也就講不大通了。

本文原載於《光明日報》(作者方銘),圖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TAG: 詠雪春雪譬如銀盃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