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他因“菩薩託夢”用43年自建寺廟,一雙鞋穿了40年仍捨不得換

太湖縣是佛家的福地。她位於安徽省的西南部,由於人傑地靈、經濟富饒,所以文化積澱很深。在這裡,佛家的文化更是源遠流長,且不說慧可、弘忍等高僧都在此開過道場,這裡也是前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的故鄉。

在這個佛教之鄉里,提起陳多興這個名字,大多數人均覺名不見經傳。但是提到安徽太湖縣的正覺寺,近代修習禪宗的人應該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正覺寺的創始人覺定法師的俗名便喚做陳多興,人們都親切地稱他為“大阿公”。

1981年,他因“菩薩託夢”用43年自建寺廟,一雙鞋穿了40年仍捨不得換

覺定法師

寺院本是清靜無為之地,是信徒唸經祈禱之所,更是主持僧侶恢弘佛法之地。但是近幾年來,國內的部分寺院卻逐漸向商業機構看齊,一時間各種設定攤點,擺放功德箱等名目並起,甚至有些佛教聖地都不能免俗。

有些千年古剎的僧侶已搖身一變,成為了生意人。而負責看護寺院的和尚,則成為了標準的景區管理人員。

這正覺寺和其他的寺廟不同。自覺定法師創立之日時,便立下了規矩,寺內的僧人不化緣,不得設定攤點和售賣門票,對於抽籤占卜更是嚴令禁止。進入寺廟不收門票,無任何售賣行為,在寺廟的顯眼位置都豎有標語,提示遊客們不要隨意放錢。

覺定法師定期對僧侶們普傳佛法,同時又送資質較高的僧人們外出遊學。對於遠到而來的造訪者,覺定法師和徒弟們均以禮相待,給他們免費提供齋飯和住宿。因此,雖然只是十幾個人的小寺廟,但在安徽境內頗有名氣。

1981年,他因“菩薩託夢”用43年自建寺廟,一雙鞋穿了40年仍捨不得換

覺定法師與人交談

覺定法師目前已至耄耋之年,但還是精神矍鑠、談吐不俗。這就不由得讓人好奇——他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覺定法師俗名為陳多興。其祖上為安徽當地的名門望族。祖上能人輩出,有德高望重、桃李滿天下的教書育人之人,也有研習武藝、除暴安良的練武之人。經過好幾代的積累,在清朝時,他家良田七十餘頃,大院深宅富麗堂皇、雕樑畫棟,成為當地的富豪之家。

但是好景不長,由於清末戰亂,陳家家道中落,到陳多興父親這一輩更是家產散盡、生活窘迫。由於家庭貧困,陳多興兄弟四人沒上過一天私塾,大字不識,只以苦力維生。

陳多興自幼家貧,但與佛法頗有緣分。在5歲那年,他遇到一名高僧,見他天資聰慧且與佛有緣,便點化他向佛。幼小的他也對勸人向善的佛法很感興趣,於是便經常隨信佛的姑母到附近的寺廟——塔納庵燒香拜佛、聆聽佛法。

1981年,他因“菩薩託夢”用43年自建寺廟,一雙鞋穿了40年仍捨不得換

覺定法師與僧侶

一來二去,佛祖已早留在了陳多興的心中。在寺廟聽佛法的過程中,他對氣象莊嚴的寺廟建築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每次在山上撿柴的時候,他便用石塊和瓦礫做寺廟的模型,一來二去,倒也做的有模有樣。在家裡幹農活之餘,也愛好雕刻木魚和泥塑佛像。平日閒暇時間做的最多的事情,也大多數是燒香拜佛,到寺廟中學習佛法。

這樣到了16歲,陳多興對於佛法達到了空前的崇拜,於是毅然決定了卻塵緣,拜塔納庵主持為師,受戒出家。主持以其性情沖淡平和、心無雜念,賜他法號“覺定”。至此,覺定法師白天干活孝敬父母,晚上在寺廟中研習佛法。哥嫂們看見覺定出家,便合計分家,把父母分給他來贍養。覺定法師早已受師傅教導,要積德行善。

1981年,他因“菩薩託夢”用43年自建寺廟,一雙鞋穿了40年仍捨不得換

覺定法師和他設計的寺廟

俗語云:“百善孝為先”,孝敬父母是最大的行善。一個人如果連自己的父母都不能盡孝,那何談與別人相處。孝順有三重境界,一是讓長輩吃穿不愁,二是讓長輩心情愉悅,三是讓長輩活的有意義。覺定法師在義無反顧地擔負起了贍養父母的義務之後,便盡力朝這個方向努力。只要有一口吃的,他都要端到父母的面前,讓父母先享用。平日裡對父母唯命是從,不敢稍做忤逆。在孝敬父母的加持之下,他對禪宗要義的領會也一路精進。

1957年,覺定法師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見一個巨型貝殼從天而降,上有莊嚴寶色,上書若干古文,玄妙不可名狀。此時尚在夢中,但覺定法師並不認識字,便將古文暗暗記下。

夢醒之後不久,覺定法師遇到一名遊方老者,二人言談極為投機。於是覺定便將夢中之事告訴老者,並把自己記下來的那幾個古文寫與老者知曉。老者頗有學識,在仔細辨認之後,告訴他這幾個字為“二三四六你莫愁,結拜之交要到頭”。之後再三叮囑覺定法師務必要將這幾個字銘記在心,或許就是覺定一生的寫照,以後定會應驗。

1960年,時值三年困難時期,全國上下受到大面積災害,導致糧食短缺、經濟困難。這對於本不富裕、在貧困線之下的覺定法師一家更是雪上加霜。父親患了重病,覺定法師衣不解帶,目不交睫,在旁服侍,但最終還是不治身亡。此時,覺定法師才25歲。

禍不單行,29歲時,覺定法師家又遭重創,母親患病不起。他四處奔波尋訪名醫,但收效甚微。所幸的是,他無意中從江湖醫生中得到一個偏方,說母親的病唯人肉可做藥引,加以治療。

看見母親在病榻上氣若游絲,生命已如燈盡油枯。覺定法師突然想起了觀音大士割肉救母的故事:觀音菩薩在俗世為天竺某國的三公主,出生後為宰相所害,流落民間。在16歲那年,她聽到自己的母親得了不治之症,需要親生兒女的肉來做藥引子。在其他子女都不願提供藥引的情況下,觀世音將自己的肉獻給了自己的母親即王后。隨後,王后痊癒,母女相認。自此,觀音大士的一片孝心感動上蒼,最終修成正果。

這本是一個佛家傳說,但對於一籌莫展的覺定法師,卻不啻於綸音玉詔。他想到觀音大士能夠割肉救母,自己是大士信徒,當效仿之。於是他找來利刃,忍著劇痛在自己小臂上剮下肌肉,給母親熬了肉粥。至今,80餘歲的覺定法師的小臂上一道深深的傷痕宛然在此,那是他捨身為母的明證。

奇蹟發生了,覺定法師的母親在喝了肉粥後,病情竟然大為好轉。過了幾日,母親竟霍然痊癒。這件事對於覺定法師的影響很大,自此他對於禪宗的神蹟堅信不疑。而正在此事之後,似乎便有隱隱神靈,在暗中指引著他求佛精進之正途。

1966年,全國開始了“破四舊”活動。佛教名勝聚集的太湖周邊,所有寺廟均遭浩劫,小小寺廟塔納庵自然也不避免受到了損壞。人們搗毀了寺廟中所有的雕像,並推掉了廟宇。在要燒燬寺內的佛經善本的時候,覺定法師留了一個心眼。他將大部分的佛經和善本謄寫下來,埋藏在野外田地之下,為之後重建寺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81年,他因“菩薩託夢”用43年自建寺廟,一雙鞋穿了40年仍捨不得換

覺定法師

塔納庵的主持也由此被趕下山來。為避免俗人騷擾,覺定法師念及師徒情分,暗中將主持接到一處隱秘的靜屋,並親自侍候她兩年,直到主持的親戚將其接走。覺定對師父的教誨不忘於心,在閒暇時間常去看望,直到師父圓寂於俗家,方才罷休。

時局變幻,等到1980年時,終於雲開霧散,由於悠久的禪宗傳統,太湖周邊佛教又逐漸興起。此時覺定法師已在生產隊做工4年,雖然平日勞頓辛苦,但他每時每刻都想著弘揚佛法。在這個時間點,他覺得重建塔納庵的時機已經成熟了。

在此關鍵時候,覺定法師又做了一個夢。在夢中,觀音大士飄然而來,一路指引,他渾渾噩噩隨其前行。等走到金龍山附近時,觀音大士駐足不行,拂塵一揮,指點他此處人傑地靈,適合修建寺廟。

覺定法師定睛觀看,此處山嶺聳峙,中間一塊平地,西邊一怪石好似大鵬金翅鳥,下邊一石恰如木魚石鼓,果然形勝。觀音大士向他交代幾句,又飄然而去,在臨走之時用淨水瓶中的竹竿向金龍山的腹地劃了一個圈,讓他把寺廟建在此間。

夢醒之後,覺定法師燃起檀香,向觀音大士祈禱。在祈禱之時,他突然靈機一動,想起之前老者給他說的兩句偈語,即“二三四六你莫愁,結拜之交要到頭”,突然福至心靈,恍然大悟。

原來這兩句話的意思就是23歲到46歲之間,覺定法師本人必然會經歷坎坷曲折的磨難。自此之後,他若還是一心向佛,人生路將會峰迴路轉,必然有重修寺廟,恢弘佛法之日。

也許是巧合,1981年,農戶可以承包責任山的政策落地,覺定法師修建寺廟的想法有了可行性。由於太湖周邊當地佛法信眾的群眾基礎較好,周邊的農戶十分贊同將山承包給覺定法師建設寺廟。

有了地方,覺定法師就開始行動了起來。他首先在距離金龍山五里遠的地賣了若干青磚。為了節省工錢,他一天只吃一頓飯,一人不分晝夜地挑磚建廟。周邊的一些石匠和建廟之人,見他心存虔誠,也力所能及地幫助他。於是,在他自己的艱苦努力和周邊農戶的賙濟之下,幾間磚房終於成了寺廟雛形。將塔納庵遷回金龍寺的願望終於得以實現。

同時,為了自食其力,覺定法師在山上開墾幾片荒地,一部分用來種糧,一部分用來種菜。由於他朝耕暮耘、克勤克儉,田地裡種出來的糧食和蔬菜不但能夠自給自足,而且還頗有剩餘。他將剩餘的地貨挑下山去售賣,賣的的錢財繼續用到擴建寺廟當中。一時間,他既要種糧種菜,又要興建廟宇,忙了個不亦樂乎。但他既然在菩薩面前許下宏願,定要堅持到底。

1981年,他因“菩薩託夢”用43年自建寺廟,一雙鞋穿了40年仍捨不得換

覺定法師住宿極為簡樸

隨著國家宗教政策的進一步推進,覺定法師建廟的精神也得到了大家的肯定。很多太湖周圍的社會名流都自發捐來善款,助他一臂之力。而寺廟的規模也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大。1995年,塔納庵正式更名為正覺寺,依山而建,氣勢磅礴。

如今,踏上金龍山,你會看到一座佔地3500平方米寺廟群,周邊群山環伺、風景秀麗。這是覺定法師43年來嘔心瀝血、不畏艱險,建設的一片淨土。

這座寺廟的所有建築以及片磚只瓦,都是覺定法師親自設計的。莊嚴肅穆的山門也是他一手所創。他雖然不認識幾個字,但是記憶力驚人,很多寺廟門前的楹聯都是他口述所書。他是佛經的一本活字典。

達者兼濟天下。一直以來,覺定法師對於周邊困難群眾和孤寡老人都伸出了援助之手。而如今邁過了苦難之河,他對眾生的悲憫更加顯現了出來。

覺定法師心懷惻隱之心,經常做善事,結善緣。金龍山下有一個年邁的老婆婆,兒子不幸亡故,兒媳離開了家,只留下祖孫兩人相依為命。覺定法師得知此事後,就經常幫她幹農活,並在經濟上接濟她。某次天降暴雨,金龍山下發洪水,覺定法師在路上看到兩個人不慎落水。眼看要被洪水沖走,他忙施以援手,這才救了這兩人的性命……

像這樣助人為樂的事情,對於覺定法師來說就像吃飯和睡覺那樣自然。我們看到很多慈善家,在自己的財富極大豐富的情況下,動輒就捐出大筆善款。或許樂善好施、助人為樂是人類的天性,但似乎都是在滿足自己的情況下。但是覺定法師卻不然,他寧可自己受苦,也見不得別人落難。

覺定法師為了建寺廟、救濟窮人,身上毫無積蓄。他自己穿一身百衲衣,補丁套補丁,破破爛爛,僅能遮蔽身體。一雙鞋穿了40餘年,自己捨不得扔掉,補了又補照常蹬在腳下幹活。從他身上印證了佛家淡泊名利、清靜無為的思想。

1981年,他因“菩薩託夢”用43年自建寺廟,一雙鞋穿了40年仍捨不得換

覺定法師的鞋子

覺定法師曾經許下宏願,80歲之前自力更生,不接受其他人的供養,不給別人添麻煩。但他如今已經80餘歲,身上百病未生,每天仍然荷鋤上山、在田勞作。在他的感召之下,正覺寺內僧尼上下一心,堅持下田種地。

覺定法師一生茹素,相信眾生平等、萬物有靈,愛惜糧食。在食堂裡看到有人不慎落下飯粒,他總要拾撿起來。他主持寺廟多年,存下了許多糧食。在年末的時候,經決算剩餘的糧食,他都主持將其捐給需要的團體或者個人。

1981年,他因“菩薩託夢”用43年自建寺廟,一雙鞋穿了40年仍捨不得換

覺定法師一生茹素

覺定法師生活素簡,對於任何誘惑之事,均能做到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他對別人的財物分毫不取,撿到別人的財物和金錢,總要歷經千辛萬苦,找到失主後送還別人。

有一次,覺定法師在下雨天撐一柄破傘去賣茶葉。後來雨停了,有一個顧客離開茶葉店的時候拿錯了傘,把法師的破傘拿去了。發現之後覺定連忙去找失主換傘。但那位顧客見覺定衣衫襤褸,以為是哪兒的乞丐騙人,便辱罵了法師。法師倒也不急,讓那位失主把自己傘開啟,這才真相大白。

1981年,他因“菩薩託夢”用43年自建寺廟,一雙鞋穿了40年仍捨不得換

覺定法師的精神感召了全國一部分信徒。他們感嘆於覺定的個人精神魅力,每當寺廟修繕,總是紛至沓來。覺定法師已經記不起自己幫助過多少人,但他已經將幫助人作為自己活著最重要的事情。只要自己有餘力,將一直幫助下去,直到涅槃成佛。

TAG: 覺定法師寺廟佛法陳多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