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溪十八澗-俞樾

READ

九溪十八澗

九溪十八澗-俞樾

凡至杭州者,無不知遊西湖。然城中來遊者,出湧金門,日加午矣。至三潭印月、湖心亭小坐,再至嶽王墳、林處士祠,略一瞻眺,暮色蒼然,榜人促歸棹矣。入城語人曰:“今日遊湖甚樂。”其實,謂之湖舫雅集則可,謂之遊湖則未也。西湖之勝,不在湖而在山。白樂天謂冷泉一亭,最餘杭而甲靈隱。而餘則謂九溪十八澗,乃西湖最勝處,尤在冷泉之上也。餘自己巳歲,聞理安寺僧言其勝,心嚮往之,而卒未克一遊。

癸酉暮春,陳竹川、沈蘭舫兩廣文,招作虎跑、龍井之遊。先至龍井,餘即問九溪十八澗,輿丁不知,問山農,乃知之。而輿者又頗不願往,蓋自龍井至理安,可由翁家山,不必取道九溪十八澗。溪澗曲折,厲涉為難,非所便也。餘強之而後可。逾揚梅嶺而至其地, 清流一線, 曲折下注,號號作琴築聲。四山環抱,蒼翠萬狀,愈轉愈深,亦愈幽秀。餘詩所謂“重重疊疊山,曲曲環環路,丁丁東東泉,高高下下樹”,數語盡之矣。餘與陳、沈兩君,皆下輿步行,履石渡水者數次,詩人所謂“深則砅”也。餘足力最弱,城中雖半里之地,不能捨車而徒。乃此日則亦行三里而遙矣。山水移情如是。

作者簡介

這是作者罷官後,於清同治年間在杭州主持詁經精舍時所寫的一篇遊覽九溪十八澗的隨筆。

文章起勢平易,意在寫九溪十八澗之勝,故引而不發,先說遊西湖,隨後筆鋒一轉,引出湖雖佳然則山更勝的話題。接著,作者又故意宕開一筆,襯以白居易謂冷泉亭為餘杭之最的評價,然後才點明西湖最勝處乃在九溪十八澗。這一轉一襯,猶如烘雲托月,在讀者審美心理上造成蓄勢。

接著,文章透過問路探幽和車伕畏難不前的描寫,婉示九溪十八澗的冷僻和跋涉之難。至此,作者才正式展開了一幅藏而不露的畫卷:但見群山籠翠, 但聞流水琤淙, 清流如注,彷彿吟唱著一首幽邃脫俗的歌,洗得山澗空靈絕塵。重疊之山、曲環之路、丁冬之泉、高下之樹,各種意象交叉疊映,渾成似夢一般的幽美意境。置身此景,作者似已“物我兩忘”,心神完全與大自然融合為一。他棄輿步行,履石涉水。讀至此,我們恍然明白,前文所寫的循徑問路及車伕畏難之態皆非閒筆,意在層層鋪墊。試想連慣行崎嶇山路的車伕亦覺路途艱難,何況是“城中雖半里之地,不能捨車而徒”的作者? 然而他不惜棄輿而行,可見山水之勝,鼓起了老人極高的遊興,所以說“山水移情”。

文章不足500字,卻是尺水興波,層層遞進,恰如實地探幽訪勝,一步一振,移步換景,漸入佳境。文中毫無藻繪炫惑之辭,而於清簡質樸的敘述中,見出作者在罷官後留連於山水世界、忘情於人世俗務的灑脫的情懷,而那種人與自然互慰、互諧的情趣浸透字裡行間。

俞樾(1821年12月25日—1907年2月5日),字蔭甫,自號曲園居士,浙江德清城關鄉南埭村人。清末著名學者、文學家、經學家、古文字學家、書法家。現代詩人俞平伯的曾祖父,章太炎、吳昌碩、日本井上陳政皆出其門下。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進士,曾任翰林院編修。

俞樾後受咸豐皇帝賞識,放任河南學政,被御史曹登庸劾奏“試題割裂經義”,因而罷官。遂移居蘇州,潛心學術達40餘載。治學以經學為主,旁及諸子學、史學、訓詁學,乃至戲曲、詩詞、小說、書法等,可謂博大精深。海內及日本、朝鮮等國向他求學者甚眾,尊之為樸學大師。所著凡五百餘卷,稱《春在堂全書》。除《群經平議》五十卷、《諸子平議》五十卷、《茶香室經說》十六卷、《古書疑義舉例》七卷外,其《第一樓叢書》三十卷、《曲園俞樓雜纂》共百卷。《清史稿》有傳。

品讀好詩詞

九溪十八澗-俞樾

品讀經典 品讀好詩詞

品讀、鑑賞經典詩詞歌賦

分享、交流精美原創文學

TAG: 九溪十八品讀西湖之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