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老師解密:(8)牛河梁積石冢之謎

孟老師解密:(8)牛河梁積石冢之謎

孟昭凱: 牛河梁積石冢之謎

“冢”就是墳,墳上堆土積石稱積石冢。牛河梁遺址有編號的遺址16處,其中14處被確定為積石冢。那麼你知道積石冢有何特點,又是如何建造的嗎?

牛河梁積石冢的特點

一是積石冢都置於山崗頂部。每個山崗上的積石冢數量有所不同。有的一崗一冢,如牛河梁第三地點;有的一崗雙冢如牛河梁第五地點;有的一崗多冢,如牛河梁第二地點。

二是積石冢內設有中心大墓。中心大墓位於冢的中央部位,有寬而深的墓穴。有的墓穴為達到一定深度而不惜開鑿風化基岩,有的並起臺階。有大型石棺,有隨葬玉器。玉器數量多、種類全、選料精、工藝講究。如牛河粱第三地點中心大墓,隨葬玉器3件:頭下枕一斜口筒形玉器,胸部置一玉琮形器,右腕戴一玉鐲。牛河梁第五地點中心大墓,隨葬玉器7件,勾雲形玉佩置於右胸部,為豎直,背面朝上,下壓一箍形玉,右腕上套一玉鐲,頭部兩側各置一大型玉璧,兩手各握一玉龜。牛河梁第十六地點中心大墓,隨葬玉器6件。頭下枕一板狀玉鳳,左胯下一玉人,右腕套一玉鐲,胸部置一玉箍,綠松石墜一副2件。這是牛河梁已知規模最大,營造最難,結構最獨特的大型墓葬。

三是積石冢的中心大墓具有唯一性,即有冢群的山岡上,不管有幾個冢,只有一個冢內設定中心大墓。如牛河梁第二地點共6個單元,但只在二號冢內設有中心大墓。第五地點有東、西兩個冢,也只在一號冢內設中心大墓。中心大墓的主人,地位最高,應是當時部落首領,也是當時以玉事神的大巫,是政權和神權集於一身的王者。

四是積石冢一冢多墓。如牛河梁第二地點1號冢已發掘墓葬27座,東西中軸線上對稱排列兩座大墓,中軸線以南有4排石棺墓計25座。

五是積石冢墓上封土積石形成土石狀丘頂。一般情況是墓地的主體部分埋葬完後,即在墓上封土,土上積石,從而形成地上建築,冢頂積石以石塊堆砌。

六是積石冢上豎置成排無底筒形陶器。這種筒形陶器都為泥質紅陶,它的最大特點是皆無底部。一般為成排地豎置於冢界牆內側。

七是積石冢唯玉為葬。目前在已發掘的屬於上層積石冢的54座墓中,有隨葬品的墓27座,其中有玉器隨葬的墓26座,佔有隨葬品墓95%以上,而且中心大墓和其他較大型墓都只葬玉器,表明只葬玉器已是牛河梁積石冢埋葬的一種特定製度。

積石冢地層堆積

積石冢地層堆積。從上到下依次是,冢頂覆蓋著表土層,厚約5釐米。這一層又分兩層,第一層為耕土層,有零星的石塊和陶片。第二層為腐殖土層,夾雜著冢體散落的碎石和陶片。第二層下為冢體,冢體下為生土層。

積石冢的型別

目前牛河梁遺址發現的積石冢有四種類型,長方形、方形、圓形、疊壓形。如第二地點一號冢外輪廓平面為一東西橫向的長方形。方向正南北。推測冢的範圍為:東西長約34米、南北寬約22米,佔地面積約750平方米。第二地點二號冢外輪廓平面為正方形。以外界牆廓定的冢體範圍為:東西寬17。2米,南北長19。5米。第三地點是一座近圓形的單體積石冢,其範圍:東西長約26米、南北長約29米,面積約754平方米。

第二地點四號冢結構較為複雜。冢體由下層積石冢、上層積石冢兩大部分組成。下層積石冢共發現10個冢,冢的營造方式比較特別。它是一冢一墓,墓的周圍放置一週陶筒形器,墓葬之上,陶筒形器之內平鋪一層角礫碎石。這是牛河梁遺址早期墓葬的一種形制。可稱為“敷石冢”。敷石冢北部被上層積石冢所疊壓。上層積石冢分三個冢體,較早的冢體是冢界牆緊連的東、西兩冢,均為圓形。西冢之上又疊壓了一座較晚的方形積石冢。

積石冢的營造過程

儘管積石冢規模較大,但其營造過程還是比較規範的。分選址,築墓,築冢臺,墓和冢臺之上封土,封土之上積石,四周用石塊砌出冢界,形成地上建築——冢體。

選址

積石冢一般選擇在高度適宜、彼此距離相若、視野較為開闊的山崗上。目前,牛河梁遺址各積石冢所在的諸山崗海拔高度約在550—650米之間。

築墓

首先營造中心大幕,所謂中心大幕就是位置居中,規模最大,陪葬玉器最多,墓主人地位最高的墓。墓主人下葬後,在其周圍營造大幕,其次是營造小墓,再次是營造附屬墓。墓的大小不同,位置不同,說明墓主人地位不同,尊卑有別,等級分明。中心大幕及大部分墓安葬後就可築冢臺了。

築冢臺

冢臺就是冢體的基座,它的營造過程是先在四周砌起四面的臺壁。臺壁是在修正後的地表直接起築的,沒有挖槽。外臺壁選用較大的灰白色石灰岩石,最大的石塊長90、寬35、厚20釐米左右,一般的也有長60、寬30、厚20釐米左右。且靠外的一面經過加工,壁面比較整齊,砌出來的牆面也比較規整。靠內的一面未有加工,且較狹窄。因為地面往往是北高南低的坡地,為了保持臺壁頂面的平齊,一般是北面只砌一層,向南逐步增加層數和高度。臺壁延伸到最南端,砌石可達到4—5層,高度達到1米左右。距離外臺壁約1米處再砌內臺壁,內臺壁的砌法、高度、長度、所用石料外臺壁大致相同。內外臺壁之間鋪碎石。臺壁並非完全直立,而是向內稍有收分。

封土積石

冢臺築好後,先封約0。5米厚的土,在封土之上堆積石塊。所用石料的石質較雜,既有石灰岩石,也有片麻岩、砂岩和花崗岩。石塊也大小不一。堆石形狀是從底部向上逐漸內收,頂部也不是高聳起尖的形狀,而是較為平緩甚至平齊的近乎覆鬥狀的形狀。

冢界

冢界就是冢臺築好後,沿冢臺四周修建的石界牆。石界牆與包於其內的冢臺臺壁完全平行,且牆的高度也一致。界牆也是直接在修整的地表上鋪砌的。砌石大部分選用較薄的石板,也有少量的石塊。石質以天然石灰石為主,也有少量的花崗岩石。石塊多為長方形,規格較大,尺寸也較統一。一般長約50、寬約40、厚約30釐米。多數石塊採用錘、剝方式進行加工,主要對石塊的上、下兩面及朝外的一面進行修整,特別是對朝外的一面修整較多,所以,外牆壁非常平齊。石塊的砌築方法講究錯縫咬合,未用粘合物,石塊之間卻能疊壓緊湊,牆體縫隙較小,只在石塊交接的縫隙處填堵小石塊。為保持穩固,冢界牆底部選用了較大和扁長的石塊。冢界牆與冢臺之間,以土填實,墊土與冢界牆同高。這樣,冢界牆與冢臺共同構成了積石冢的基礎和基本形狀。

放置筒形器

冢界放置陶筒形器群是紅山文化積石冢的一大特徵和重要標誌。上層積石冢其位置是在外冢界牆內,沿冢界成行排列,彼此緊貼,幾乎沒有縫隙。下層積石冢是一墓一冢,陶筒形器的擺放是圍繞墓葬,緊貼地表,圍成圓圈形。只是圓圈的大小不同而已。

陶筒形器都是泥質紅陶,上無蓋,下無底。底緣進行過加工,外表繪黑彩。紋飾有勾連花卉紋、垂鱗紋、各種幾何紋等。

覆鬥形積石冢建好後,或圓或方,高高聳立在牛河梁的山崗上,雄偉壯觀,引人注目。它不是一般的墓葬,而是紅山文化部落聯盟的王陵,更是牛河梁一道靚麗的風景。即使五千年後的今天,我們來到牛河梁,拜訪這些遠古的王陵,仍然是蔚為壯觀,依然會使我們頂禮膜拜,肅然起敬。

孟老師解密:(8)牛河梁積石冢之謎

孟老師解密:(8)牛河梁積石冢之謎

孟老師解密:(8)牛河梁積石冢之謎

201502文化朝陽

TAG: 積石牛河梁大墓石塊臺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