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識誰家吹玉笛——有關太炎夫人湯國梨的兩個問題

不識誰家吹玉笛——有關太炎夫人湯國梨的兩個問題

太炎夫人湯國梨

不知誰家吹玉笛,一處花開兩處香。關於湯國梨,有兩個問題首先要說清。

第一個問題是:湯國梨到底是哪裡人?

在湯國梨口述,胡覺民整理的回憶文章中,有一句她的原話:“我是浙江吳興烏鎮人。”這短短九個字,要說清楚殊為不易。因為浙江吳興烏鎮,今天來看,這三地隸屬脈絡並非一支。

先說湯國梨是浙江烏鎮人,那麼屬於今天的嘉興桐鄉。

現在的烏鎮,斐聲海內,作為古鎮旅遊執牛耳者,幾乎無人不曉這一處“江南最後的枕水人家”。然而,你以為你所知道的烏鎮就是烏鎮全部嗎?非也!

烏鎮,是江南古鎮中一個很特別的巨鎮,以南北流向的車溪市河為界,在民國以前分為烏青兩鎮,西為烏鎮,隸屬湖州府烏程縣,東為青鎮,隸屬嘉興府桐鄉縣。

兩鎮雖有政區阻隔,但當地人習慣合稱為烏青鎮。在康熙《烏青文獻》的“疆域”中,張園真就對烏青鎮的疆域和四至有著清晰的表述:“市逵縱七里,橫四里,青鎮縱與烏等,橫半之”,“至於數十里中疆域所至”,民國年間,也有《烏青鎮志》發行。

兩鎮隔河而居,居民也時相往來。明中葉即有“宛然府城氣象”的規模,名為小鎮,實可與湖州、嘉興相媲美。有聯稱烏鎮地界特點:“屏藩兩浙(宋兩浙路),控制三吳(古代會稽、吳、吳興三郡合稱)”

在明嘉靖年間一則《請分立縣治疏》中,就能看到當時宛然府城的盛況:

烏鎮大市,地僻有稠,商賈四集,財賦所出甲於一郡……烏程、歸安、桐鄉、秀水、崇德、吳江等六縣輻輳,四通八達之地……宛然府城氣象。

湯國梨父親湯家,有說是湖州歸安人,有說是湖州吳興人。那麼來梳理一下這些地名的歸屬。

歸安是古縣名,在今天的浙江省湖州市。982元(北宋太宗太平興國7年),為慶祝錢氏吳越國向大宋的歸順,將湖州府烏程縣東南15鄉分出新置歸安縣。

歸安、烏程二縣同城而治,歸安縣衙舊址在位於今湖州市中心駱駝橋東堍。明、清時期,歸安與烏程兩縣同為湖州府首縣,仍然同城而治。至1912年(民國元年)撤廢歸安縣,與烏程縣合併為吳興縣(今湖州市市轄區)。歸安縣自置縣起至與烏程縣合併成吳興縣而退出歷史,共存在了930年。

基於這樣的情況,很多回憶湯國梨父親家的文章,會出現歸安、吳興、烏程、湖州等多種說法,又因湯父去世早,湯國梨在父親去世後就隨母親回到了位於車溪河西的沈家生活,故而一直沒有正式釐清父親湯家的地域歸屬關節。

現在留下來的湯國梨舊居,位於現在的烏鎮南柵。她回憶少女時代的詩詞中,多次出現過烏鎮的風物景緻,她曾有詩《過王家莊——在烏鎮南柵外》:雞犬聲相遞,幽幽一徑通。柔桑低礙發,細竹亂驚風。款語逢村女,行歌羨牧童。桃源在人境,莫更問漁翁。田園風味,令人心怡。

湯國梨的母親弟妹親屬,少年時資助她赴滬上求學的舅舅家,都在烏鎮歷史上查有此人。《桐鄉縣誌》、《烏鎮鎮志》……都將章太炎夫人湯國梨先生醒目地列為桐鄉名人鄉賢,所以,湯國梨當然是桐鄉烏鎮人。

再說湯國梨是浙江吳興人,那麼吳興屬於今天的湖州。

所以湖州人說,湯國梨是湖州人,那也是對的。

湖州之湖,乃太湖之湖。湖州北靠太湖,是太湖周邊城市中唯一以太湖命名的東南望郡。湖州水鄉特色非常明顯,城西南是東西兩苕溪環繞,城外水系與城內諸條河港各有貫通,河港成網,四通八達。湖州居民也擇水而居,因水成市,因水而興,家家臨水戶戶通船,都是“苕上人家”。

水路的通達帶來舟揖的便利,清中葉以來,湖州經濟的發展便逐漸興盛,名享東南,冠絕一時。湖州主要以民間絲織業為興盛,城中響遍織機聲,湖州甚至有個地方要織裡。到了晚清時,五口通商,由於水路與大上海的通達便利,湖州吃飽了上海通商口岸的紅利,更刺激了絲綢業的發展。

由於商業的不斷髮展,經商致富的現象越來越多,社會對於商人的看法也越來越傾向於重視。據湖州史志記載,鴉片戰爭前後,湖州產生了五大望族:包氏、翁氏、高氏、畢氏、湯氏。當時湖州流傳一句話叫“包貴湯富”,是說包氏顯貴,而湯氏富裕。湯氏雖然排在五大望族之末,但錢財卻是最多,只不過社會重農抑商的觀念還是頑強存在而已。

湖州湯氏人稱中山湯氏。鴉片戰爭時期,是湖州湯氏的最鼎盛時期,所擁有的房產據說佔據了湖州半個城,人們稱之為“湯半城”。湯家開設錢莊、當鋪,邑中甚至有“太太要囥(音同抗,藏起來的意思),老爺要放,開了三十六爿當”,指的就是當時的湖州湯家。

不過到了湯國梨父親這一輩,湯家各房漸漸都已經衰落了。

湯國梨父名叫湯其澄,因地方上商貿傳統興盛,在家鄉無法做出大事業的湯其澄與家中兄弟,也就是湯國梨的叔叔,早早就外出經商了。

據湖州宿儒、著名書畫家譚建丞先生回憶,他母親湯琴就是湖州中山湯氏人,族中經商人多,讀書人也多,最著名的就是出了後人成為章太炎夫人的湯國梨。

海上畫家,有“湯牡丹”之稱的湯兆基先生也是湖州人,他在與譚建丞先生聊天,譚老還跟他回憶湖州湯氏的顯赫:湯家祠堂座落在現湖州府廟東北面,是清代湖城最大的祠堂,堂內的傢俱均是用紫檀、紅木製成,非常名貴。但祠堂疏於管理,這些名貴傢俱常常失竊,但他們是少了就補。到後來整個家族經濟衰落,無力再補,只能用鐵鏈將這些傢俱穿連起來。有一次,湯氏家族中有一家兄弟分家,所有的東西均分好,就是一顆乒乓球大小的夜明珠兩兄弟均要,沒辦法,請了蘇州工匠分割成兩半。簡直是敗家子暴殄天物!

清末民初,湯家的許多人外出謀生。湯兆基先生的祖父到上海從事金融、房地產和絲綢經營。湯兆基先生父親湯增熹,字吟蓀,自幼喜歡書畫,曾求教於民國時有“海上四大家”的吳待秋,與沈尹默、方介堪等名家也交往很多。湯增熹後來成為民國政府中央銀行高階職員,他稱湯國梨為姨,章太炎先生曾有對聯贈他:“河東世擅鵷雛譽,江左人瞻竹箭才 ”,草書七言,上款是:吟蓀囑書,下款為:章炳麟,鈴印兩方:章炳麟、太炎。

所以,湯國梨父親是湖州中山湯氏人。她出生在上海,童年時隨父親輾轉在江陰、漢口等地。湯國梨晚年自號“苕上老人”,曾作詩《有懷故里》:“少孤多難飄零久,白髮蕭然未得歸,夢裡苕霅煙水闊,故鄉雖好故人稀。”“苕上”、“菰城”、“苕霅”,都是湖州之稱。

所以說湯國梨為湖州人,也理所當然。

不識誰家吹玉笛——有關太炎夫人湯國梨的兩個問題

湯國梨夫婦和兩位母親合影,章太炎前為沈太夫人,湯夫人前為鄒太夫人

第二個問題:湯國梨母親到底姓沈還是姓鄒?

有一張許多人都看到過的相片,是章太炎與湯國梨新婚不久,與家人的合影。新婚夫妻站在後排,前面一左一右兩張太師椅上,端然坐著兩位老太太,照片下的說明是“1913年夏天章太炎、湯國梨婚後與湯國梨的兩位母親沈太夫人和鄒太夫人的合照”,據章家後人辨認,章太炎身前坐著的是沈太夫人、湯國梨身前坐著的是鄒太夫人,以左為尊,故沈太夫人為尊,而鄒太夫人為次。

“兩位母親”這樣的說法,普通人一定是難以理解的。那麼,湯國梨母親,到底是姓沈還是姓鄒呢?

此事,說來話長。

湖州歸安與桐鄉相鄰,兩地百姓往來頻繁。在湖州歸安湯家, 有一個青年名叫湯其澄,成年後娶了桐鄉爐頭沈家姑娘為妻。這便是湯國梨父親與桐鄉沈家的婚姻。

爐頭舊稱柞溪,這樣兩個地名,至少傳遞出這個地方的兩個資訊。一是,此地多有柞樹,多到成為一種特產,成為一個地方區別於其他地方的標識;二是,爐頭之名,得名於此地的冶鑄產業,明初以來,此地主要生產鐵釜、鐵熨斗等。特別是龍鳳熨斗,乃是沈亦昌冶坊的招牌產品,多年暢銷大江南北。這沈亦昌冶煉坊,便是湖州青年湯其澄娶妻之沈氏的產業。

沈氏是當地望族,在爐頭冶坊開得名聲很大。巧的是,沈氏先祖沈濟,也是湖州人。盧學溥《烏青鎮志》記:考爐鎮冶坊,始於明嘉靖間,有沈濟字繡川者,自湖州遷居爐鎮,創始開設沈亦昌冶坊。”

沈濟,即是沈氏在桐鄉的先祖,至湯國梨父母一輩時,家族更興盛了。相比已衰落下來的湖州湯氏,沈夫人孃家家境比湯家優渥許多。然而,人始終沒有十全十美的,沈夫人溫柔,善良,正直,卻有一個最大的遺憾,就是與湯其澄成婚多年,卻始終未能生育。

某年災荒,鎮上來了一家姓鄒的逃難人家,拖兒帶女一大家子。到得烏鎮,在湯其澄家暫歇幾天。沈夫人是個仁慈的婦人,看到那人家有個相貌清秀、勤快樸實的姑娘,就向那家父母提出來,能否將姑娘留下,給丈夫收作偏房。一來免去了姑娘逃難的辛苦,也給鄒家減輕負擔;二來給丈夫收作偏房,也有望生兒育女,為湯家傳宗接代。

那個時代,家中正妻大夫人,為了給夫家傳宗接代而親自張羅丈夫納妾、娶如夫人,似乎是理所應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就如當年收視率很高的一部電視劇《橘子紅了》中的故事:清朝末年,江南小鎮。由歸亞蕾飾演的大媽(容家大太太)由於不能生育,親自選中佃家的女兒、由周迅飾演的秀禾來做老爺的妾室,大太太操辦決定把秀禾娶進容家,為由寇世勳飾演的容家老爺生兒育女,傳宗接代一樣。

鄒家姑娘就這樣被沈氏夫人留下給湯其澄作了偏房,與善良大度的沈夫人姐妹相稱。

從此,湯其澄凡外出謀生,便是鄒夫人相隨服侍。1883年9月24日,跟隨丈夫在上海打工的鄒夫人,生下了一個女嬰,這是湯其澄與鄒夫人的第一個女兒,取名湯國梨。父親又給湯國梨取了個乳名,喚作“引官”,希望她能引來一個男孩子,才好圓滿了鄒氏夫人為湯家傳宗接代的初心。後來,“引官”引來了妹妹湯國槃後,鄒夫人終於為湯家生下了一個男丁,湯國梨有了個弟弟,取名湯國棠。

鄒氏夫人也是個寬厚善良正直的女子,她從來沒有忘記在烏鎮還有個沈氏夫人,收留了她,給了她一個家。故而,雖然湯其澄多年輾轉謀生,從上海,到江蘇,再到湖北,沈氏夫人常年不在身邊,但湯家姐弟三人,從出生起就知道,還有一個姓沈的母親在老家烏鎮。這就是我說湯國梨有沈氏與鄒氏兩位母親的由來。

湯國梨九歲那一年,父親湯其澄去世。鄒氏夫人只好帶著兒女三人,回到了烏鎮,並投奔沈家。從此,沈氏夫人便和她一起,撫養姐弟三人長大。

失去了丈夫的沈夫人,也只能依傍著孃家生活。所幸沈氏家大業大,面對兩位寡婦帶著三個孩子,沈家對一家孤兒寡母處處照顧幫襯。沈氏與鄒氏兩位母親,拉扯著湯國梨、湯國槃、湯國棠三姐弟,慢慢地長大成人。

據湯國梨的後代說,他們從小稱鄒氏夫人、即湯國梨的生母為“好婆”,稱烏鎮在沈氏夫人為“桐鄉老外婆”,稱資助湯國梨讀書的沈和甫舅舅,為“桐鄉老外公”。

如是我聞我聞如是

TAG: 湯國梨湖州烏鎮沈氏湯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