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平時低調,關鍵時候寫首得罪皇帝的詩,40字就有兩個千古名句

唐代文壇,群星璀璨,但要在其中找到幾個為人低調的,卻並不容易。李白狂、劉禹錫豪、白居易做事張揚,杜牧風流任性,王勃囂張得很,個個都不是低調的主兒。真的能用上為人低調這個詞的大詩人,大概只有杜甫了。

如果按人物性格來看,杜甫頗有點兒如今的IT技術男的感覺。他為人話不多,行事穩重,看見好友李白做人太張揚,他還專門寫了句“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來勸他。不願飛揚跋扈,就是杜甫的性格。但再悶的技術男,到關鍵時候該出手時,也還是得出手,杜甫也一樣。

杜甫平時低調,關鍵時候寫首得罪皇帝的詩,40字就有兩個千古名句

公元751年前後,唐王城正處於繁盛時期,這時候上至唐玄宗,下至朝臣,內心都處於對唐王朝極度自信的階段。所以這段時期,唐玄宗制定了一系列的沙場計劃,意欲擴張,當時上上下下對這些計劃都是很樂觀的。但杜甫卻對此不以為然,家國情懷讓他更關心戰事讓百姓受的苦,所以他一向不主張盲目擴張。就在這關鍵時候,他寫了首得罪皇帝的掃興詩,讓我們來看一看:

《前出塞九首·其六》(唐。杜甫)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

杜甫平時低調,關鍵時候寫首得罪皇帝的詩,40字就有兩個千古名句

筆者第一次讀這首詩時,還真不敢相信這是杜甫寫的,是真沒想到感覺挺文弱的杜甫會寫出“擒賊先擒王”這樣的句子。全詩40個字,就有兩個千古名句,讀懂整首詩後,讓人不由得對杜甫肅然起敬。

詩的前4句,寫的都是沙場上該如何制敵。首句一開篇就是千古名句,“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現在已經成為一個諺語,比喻做事要做得出眾,用人要用他們的長處,這10個字成為很多企業主的座右銘,但很多人沒想到第一個提出這個想法的是杜甫這樣一個詩人。

杜甫平時低調,關鍵時候寫首得罪皇帝的詩,40字就有兩個千古名句

三、四兩句是第二個千古名句,“擒賊先擒王”是36計中的一計,36計中的第18計就是擒賊擒王。但是36計裡並沒有把它與“射人先射馬”聯絡起來,這是杜甫的首創。這10個字,後來也成為了一個兵家常用計策。

詩的後兩句就很得罪皇帝了,擴張計劃是唐玄宗的主張,但杜甫卻偏偏唱反調,寧可得罪皇帝,也要寫這樣幾句詩。這兩句的意思翻譯成白話就是:殺人也該有個限制,不能盲目,各地都有自己的邊界,我們只要能制止敵人來犯就行了,又為何要多殺人呢?

杜甫平時低調,關鍵時候寫首得罪皇帝的詩,40字就有兩個千古名句

或許有人會覺得,杜甫真的是一介婦人心腸,自古以來不就是成王敗寇,哪有這麼多道理可講。但若瞭解了杜甫此時的心境,或許就不難理解他為何會這樣想。

杜甫此時為了考進士,已經客居長安10年之久,在這段時間裡,他家道日衰,他也從一個名門之後,變成了一個落魄的民間才子。與朝堂上那些不食煙火的大臣相比,他很清楚百姓需要什麼樣的生活。所以當王昌齡等人,都樂衷於寫些豪情萬丈的邊塞詩時,杜甫卻並沒有受他們影響。他的邊塞詩,沒有“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氣勢,只有“苟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式的思考,這是杜甫與唐代其他詩人完全不同的地方。

杜甫平時低調,關鍵時候寫首得罪皇帝的詩,40字就有兩個千古名句

很多朋友不懂,杜甫的詩作水平這麼高,《登高》等作品更是被譽為七律第一,為何在盛唐就是火不起來,直到兩宋才有了地位。其實讀懂了杜甫的這首邊塞詩,就能窺見原因,因為他寫的詩總是那麼“不合時宜”。大唐的繁盛,讓詩人們或豪情萬丈、或囂張任性、或風流灑脫,他們的詩作往往氣勢磅礴,只有杜甫永遠是那麼哀哀怨怨。別人看到的是金戈鐵馬,他看到的是百姓疾苦,並寫下了《石壕吏》、《新婚別》、《垂老別》等詩作,這三吏三別就是他的泣血之作。喜歡寫這樣的詩,在繁盛的大唐顯然是紅不了的,想來他自己也應該清楚這一點的。

杜甫平時低調,關鍵時候寫首得罪皇帝的詩,40字就有兩個千古名句

“不合時宜”讓杜甫一生困苦,以他的筆力他不是寫不來豪情之作,那句霸氣十足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就是證明,只是他不願意一直寫這類詩而已。寫他人之不願意寫,寫他人之不屑寫,寫他人之不敢寫,這才是杜甫會被後世尊為聖的原因。這樣的詩人,怎能不讓人敬重?杜甫這首詩大家喜歡嗎?歡迎討論。

TAG: 杜甫1036擒賊先擒王邊塞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