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華和他的“鄉土建築”

陳志華和他的“鄉土建築”

改革開放給中國社會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大解放,各種思潮紛紛湧現。

1980年代,文化界和思想界發生的關於文化傳統的大論戰也激發了建築界人士關於建築的繼承與創新問題的討論

,“尋根”“風水” “天人合一” “文脈” “符號學”等話題與主張此伏彼起。早在1950年代,陳志華就關注中國現代建築的創作思想問題,曾與英若聰(1931—2006) 合著“評翟立林’論建築藝術與美及民族形式’”。在新時期,他針對種種新的建築思潮,又撰寫了更多文章,在呼籲保護歷史遺產的同時,旗幟鮮明地提倡創新,反對守舊,更反對借傳統之名迴歸封建思想與文化。

為了這場論戰,他翻譯了勒 柯布西耶的《走向新建築》和金茲堡的《風格與時代》兩本現代建築的經典著作以及《二十世紀歐洲各建 築流派的綱領和宣言》

,還與汪坦先生合編了《現代西方藝術美學文選 (建築美學卷)》。

透過追溯西方建築的發展,他認為建築的現代化, 主要就是建築的民主化和科學化。他斷言道:“中國建築要現代化,也得走這條路。”

作為一名有著社會學教育背景的建築學者,

陳志華在1980年代就在思考和提倡建築社會學。

1987年初春,教研組一名研究生將去雲南調研大理白族村落和民居,他特別囑咐要借鑑社會學和文化人類學方法。

清華大學建築系1956級校友,曾任浙江省建設廳副廳長和總規劃師的胡理琛先生(1938—)也帶他和同事到自己的老家永嘉縣的楠溪江流域去參觀。

此行將陳志華的學術研究引向了一個全新的方向

。他說:“新葉村和楠溪江中游的村落群使我們非常興奮,我們像考古隊員一鍬挖出了一個地宮,滿眼晃動著稀世的寶藏。……我們又發現,改革開放以來,農民漸漸有了錢,要造新房子了,鄉土建築要給新房子騰地皮了。

歷經風雨,僥倖儲存下來的鄉土建築,在新的建設浪潮沖刷下,很快便會消失。於是我們打定主意,放棄手中眼看就會結出大桃子的工作,趕緊著手研究我們的鄉土建築,搶在它們完全消失之前,給我們的民族留下一份文化檔案。”

陳志華和他的“鄉土建築”

徽州民居前

不久,陳志華的大學同學和工作同事,建築史家和攝影家樓慶西也加入了由陳志華主持的鄉土建築研究團隊。

此後二十多年裡,他們的足跡遍及中國14個省市,近一百個村落。

(摘自《陳志華文集·陳志華小傳》,賴德霖、李秋香、舒楠執筆)

陳志華和他的“鄉土建築”

TAG: 陳志華建築鄉土建築村落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