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守護,讓古建築傳承城市文脈

當初冬的陽光照在北京中軸線上修繕一新的正陽門箭樓上時,在“國門”首都機場附近的一處院落裡,幾座最早至唐代時期的古老建築,也被用楠木以模型完成了精細還原。作為建築人,幾十年來,他們為日新月異的城市建成了多個標誌性的新建築,但也看著承載著城市文脈的古建築不斷老化,甚至不可修復。保護古建築,保護建築文化和中華文化,就成了北京建工集團一直承擔的使命。

“我們有一句話:一條長安街,半部建工史。北京建工集團作為首都建設的中堅力量,承建了北京市絕大多數標誌性工程。”北京建工集團副總經理張傳成在接受中國經濟網記者採訪時曾表示,在歷史文化名城的北京建築群落保護中,北京建工六建集團古建工程分公司團隊完成了近百項修繕任務,是北京建工“宮牆紅”中的基礎色。

古建公司,我們在中國修、建“城市文物”

北京建工六建集團古建工程分公司創立於1992年。古建工程分公司經理李萬博介紹,古建工程分公司2004年獲得國家文物局首批頒發的文物保護工程施工一級資質,是一支集古建築維修保護、近現代文物建築維修保護、油漆彩繪和中式古典裝飾裝修、可移動文物保養修復於一體的工程施工企業。

匠心守護,讓古建築傳承城市文脈

古建工程分公司經理李萬博接受記者採訪。中國經濟網記者 王蒙攝

中國的古代建築,承載著千百年來的歷史資訊,是一個地區的文化記憶,成就了一個城市的文化底蘊。古建工程分公司成立近三十年來,承擔了北京相當比重的古建築修繕工程,特別是在北京中軸線上完成了如故宮神武門修繕、慈寧宮和寧壽宮修繕、端門北廣場改造,包括正陽門箭樓修繕工程等,以“萬萬無一失”和“精精益求精”的工作標準,將傳統工匠精神和現代資訊科技融合,走出了專業化道路。

此外,古建工程分公司還積極“走出去”,學習國外著名歷史建築的設計和建造理念。近幾年,成功地完成了華為在廣東、北京園區的特色建築施工專案。古建工程分公司還注重科研與施工相結合,每個專案設立科技發展基金,鼓勵專案人員進行科學研究和技術革新,仿古建築膠溶性地仗施工法曾獲得北京市級工法。

匠人匠心,方寸之間傳承古建築魅力

在今年服貿會上,北京建工將建造於北宋時期熙寧年間的山西著名古剎開化寺大雄寶殿的楠木模型在展區展出,模型按照1:20的比例製作,整體造型深厚大氣,做工精美,每一處細節都遵從原建築形制,門可開合,窗可透光。令現場觀眾讚歎不已,連連稱奇,成為北京建工展區最能體現工匠精神的一個特殊展品。

匠心守護,讓古建築傳承城市文脈

古建工程分公司經理李萬博介紹古建模型。中國經濟網記者 王蒙攝

李萬博介紹,古建模型製作是一個考驗功底的工種,它需要師傅有著多年的木工木匠經驗,慢慢的將建築學、結構力學等多學科融會貫通,將這些實際操作的經驗搬到工作室裡,在大量詳實的勘測資料的基礎上,按照比例縮小,將實景原封不動地復原。

在服貿會上展出的開化寺大雄寶殿楠木模型,是古建工程分公司近年來完成 的130多個具有重要文化地標意義的古建築木質模型之一。他們也以建築人的工匠精神,“原汁原味”地呈現了古建的造型和結構,真實反映了文物建築的藝術與魅力

匠心守護,讓古建築傳承城市文脈

古建工程公司師傅正在製作古建模型。中國經濟網記者王蒙攝

開化寺大雄寶殿楠木模型,是常年在故宮參與修繕的木工師傅團隊,耗時近三個月完成的。一塊塊小木料,經過他們的精雕細琢,專業構建,就變成了一座玲瓏剔透的微縮古建築模型。他們和木頭打交道三十多年,從木工學徒到在故宮參與建築修繕,從事了十幾年、二十幾年的“大木頭”的活兒,後來開始由大轉小的木工精細活。多年來,團隊參與制作的一百多個古建木模型作品,每座的構造都印在的腦海裡,從屋簷翼角到樑柱窗欞,一遇到“難處 ”,師傅們能琢磨整晚不睡覺。但只要一看到完成的古建築模型,尤其是看到更多人喜歡它們,大家就感覺所付出的心血都值了。

守護古建築,讓更多人愛它承載的中華文化

“中國古建築不僅是建築,也是中國歷史的記憶和文化載體。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新建築不斷湧現,古建築不斷老去,並逐漸消失,留住它們是北京建工一直在做的事情。所以今年服貿會上,我們把古建模型帶到了展會現場,讓更多的人瞭解中華建築文化和北京建工人的技藝和情懷。”北京建工智慧建造中心副主任楊震卿認為,在多年的古建修繕的工作中,北京建工一直在探索傳統與數字化的融合,在這個過程中,建工人更能切身體會到歷史與現在的對話,過去與未來的暢想。

匠心守護,讓古建築傳承城市文脈

古建築數字測繪。北京建工集團供圖

匠心守護,讓古建築傳承城市文脈

古建築模型。北京建工集團供圖

匠心守護,讓古建築傳承城市文脈

師傅正在製作古建模型。中國經濟網記者 王蒙攝

中國古建築中那些飛簷、大柱、窗稜,常常令模型製作師傅們陶醉,使他更加的熱愛這些凝固的“歷史寶藏”。中國有博大精深的建築史,每一棟古建築背後都有一個時期的文化、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建築特色。用模型把古建築留下來,是一份保護文化的責任,更是工匠精神的傳承。每每看著自己和夥伴們一起完成的古建模型,師傅們就在想,要是能讓它們走進博物館、學校,讓更多的人感受到中國古建築的魅力,該有多好呀!

談到技藝傳承的話題時,模型製作團隊的師傅們不無憂慮地說,現在生活節奏快,古建修繕特別是古建模型製作更不會受到年輕人的關注,這是個坐著冷板凳,耐得住寂寞的活,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人能夠關注古建築,並喜歡上古建築。讓古建築模型製作技藝更好地傳承,希望國家能多重視古建築行業人才的培養。

李萬博表示,是什麼支撐這些老師傅們十年如一日,二十年如一日,三十年如一日的堅持?我們把它歸結為情懷,通俗一點就是熱愛。成為他們骨子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對一個事業的熱愛,更是對古建築的一種執著。

“近年來,古建工程分公司探索教學、科研、施工融合發展。公司與江蘇建院等高校深度合作,聯合定向培養人才,接收優秀畢業生三十餘人,接受五人次教師掛職鍛鍊,承接古建專業一百餘人次學生崗前實習,參與教學資源庫建設。”李萬博介紹,在管理上古建工程分公司注重品牌形象和團隊建設,摒棄盲目化發展和世俗商業化的觀念,科學、有序推進,讓工匠精神得以傳承,培育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價值取向,充實企業發展進步的精神源泉。

古建專業,是一個特色專業,小眾領域。傳統古建築模型製作技藝更是小眾中的“冷門專業”,但它不僅為眾多尚存的古建築修繕保護提供了參照和遵循的依據,還具有重要的教學和科研價值,是個特別值得做的事業。李萬博也坦言,一個小眾行業,要讓人瞭解並熱愛,他們作為企業在努力,也希望更多社會力量來關注古建築保護這個事業,為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建築文化,彰顯中國工匠精神而努力。(中國經濟網記者周宇寧 王俊傑)

TAG: 古建古建築模型建工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