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林祭祖 瞭解中國人的生死觀

一個民族的文化精神最重要的,莫過於對生命意義的獨特理解,中國人自古重視對祖先的安置以及祭拜,這是中華社會發展過程中形成並沉澱下來的民俗文化,集中了中國人對死亡的認識、生存的價值、人性親情關於人類本源性的考量,也是中華民族尊敬祖先,講究天人合一,獲得祖先庇護之源。

孔林祭祖 瞭解中國人的生死觀

孔林位於曲阜城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專用墓地,也是目前世界上延續最久,面積最大的氏族墓地。孔子死後,弟子們把他葬於魯城北泗水之上,那時還是“墓而不墳”(無高土隆起)。到了秦漢時期,雖降墳高築,但仍只有少量的墓地和幾家守林人後來隨著孔子地位的日益提高,孔林的規模越來越大。每年都會有來自海內外的孔子後裔回到祖塋孔林掃墓,祭拜祖先。上至孔家七十代“廣”字輩耄耋長者,下至七十九代“垂”字輩的孔子後裔,在“萬古長春”坊前集合,按照歷史記載的墓祭程式祭祀先祖。

來到孔林,環顧四周的環境,不得不感嘆中國傳統文化的力量。曲阜周圍有洙水和泗河兩水環繞流過,這在平洋可謂難得之地,平洋風水以得水為貴,孔林墓地合其風水格局,風水認為這是“平支得水之貴格”。因此孔子及後裔福祿綿遠,孔子2000多年來一直受人敬重。根據孔子世家譜最新登記情況,從2500多年前至今,孔子世家已繁衍至83代,人數達200餘萬。

孔林祭祖 瞭解中國人的生死觀

孔子的後裔也一直非常重視墓地“風水”,光緒三十年(1904年)勘測津浦鐵路,原計劃經過曲阜,靠近孔林西牆。“衍聖公”孔令貽得知這訊息後十分著急,一連向朝廷遞了幾個呈文,說鐵路將“震動聖墓”、“破壞聖脈”,使祖宗靈魂不得安寧。結果,鐵路拐了個大彎向西南繞行而過。

正是因為祖祖輩輩的認真呵護,孔林作為孔子及其家族的專用墓地,2500多年來,葬埋從未間斷過。子子孫孫一代又一代,共計葬埋10萬餘座,孔子受到後世瞻仰,其後代又綿延不絕,且達官顯貴、文人墨客無數,離不開孔家後人對祖先的祭祀和對孔林的保護。

這一次《生活你、我、他》節目組隨孔家嫡系後人拍攝祭拜的儀式,在鏡頭中我們再一次捕捉著神奇的影響,隨著孔家人的手勢、腳步以及頻率,瞬時間一股能量引領孔家嫡系後人進行祭拜,過程中他的眼神、氣色、身體的磁場漸漸的出現了變化,祖先的氣緩緩的從香火中進入他的氣場之中,“衍聖公”的氣場以及孔子的光輝在他身上顯現,達到了一種祖先庇佑的效果。

自古以來中國人注重風水,中國人注重氣脈的流通,中國人的生死觀就源於對“氣”認識和運用。《葬書》中說:“葬者,乘生氣也。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數千年來,中華兒女信奉的是中華文化,死者入土下葬後,真氣與墓穴之氣凝聚而形成生氣,透過陰陽五行的轉化,形成流通的途徑,在冥冥之中影響和左右著在世親人的運勢。陰陽兩氣,昇天為風,降下為水,在地下形成了生氣。生氣生髮,養育萬物。人是父精母血的結晶體,所以人也是陰陽兩氣的結晶體。每個人都有陰陽兩氣,死後肉體雖然消失了,但陰陽兩氣依然存世,所以中華民族視死如生,唯有先祖的墓穴能庇護後代的運程!

孔林祭祖 瞭解中國人的生死觀

此外,中國人的生死觀放在家族的血緣脈絡之中,生和死是連續的,也只有將一代又一代的生命連成一串,才能慎終追遠。一個個個體的生命,串聯成一個群體的生命,成為整個家族乃至整個民族的生命延續。個人的死亡,只不過是下一代“生”的轉換。死後的境界乃死前生活的延續,生前具有的一些人際關係,在死後照舊延續。這兩條並行線就是生命和死亡,使現在與過去永遠平行、糾纏不斷。

中國人為子孫後代而活著、為千秋萬代造福,同時行事做人要對得起祖宗,不辱沒先人,個人的生命意義與死後的價值,都與血緣家族的傳承聯絡在一起。

孔林祭祖 瞭解中國人的生死觀

孔林祭祖 瞭解中國人的生死觀

TAG: 孔子孔林孔家祖先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