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彼德·漢德克的詩及創作歷程

天欄

2019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彼德·漢德克的詩及創作歷程

當地時間10月10日,瑞典文學院宣佈,2018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奧爾加·託卡爾丘克(Olga Tokarczuk),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彼得·漢德克(Peter Handke)。

獲獎理由是:

他兼具語言獨創性與影響力的作品,

探索了人類體驗的外圍和特殊性。

2019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彼德·漢德克的詩及創作歷程

Peter Handke

彼得·漢德克

生於1942年

奧地利著名先鋒劇作家,小說家

20世紀德語文學最重要的幾位作家之一

被稱為

“活著的經典”

1973年獲畢希納文學獎

2009年獲弗朗茨 卡夫卡獎

漢德克不僅是奧地利大師級的作家

更是一位

世界級先鋒戲劇家

他創作的

《卡斯帕》

堪與貝克特的《等待戈多》相提並論

被譽為創造“說話劇”與反語言規訓的大師

2019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彼德·漢德克的詩及創作歷程

厄普代克曾評價彼得·漢德克說:

毫無疑問,漢德克具有那種有意的強硬和刀子般犀利的情感。

在他的語言裡,他是最好的作家。

2019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彼德·漢德克的詩及創作歷程

國內引進的部分彼得·漢德克著作

他參與編劇的

《柏林蒼穹下》

成為影史經典

2019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彼德·漢德克的詩及創作歷程

他根據自己作品改編的

《左撇子女人》

獲戛納電影節最佳影片提名

2019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彼德·漢德克的詩及創作歷程

《左撇子女人》

在小說之外,彼得·漢德克也寫詩。

1983年《詩刊》社編選的《世界抒情詩選》收錄了綠原翻譯的彼得·漢德克的詩

2019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彼德·漢德克的詩及創作歷程

2019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彼德·漢德克的詩及創作歷程

顛倒的世界

彼得·漢德克

綠原 譯

我醒著入睡了;

我沒看東西,是東西在看我;

我沒動,是腳下地板在動我;

我沒望鏡中的我,是鏡中的我在望我;

我沒講話,是話在講我;

我走向窗戶,我被打開了。

我站著躺了下來;

我沒張開眼睛,眼睛卻張開了我;

我沒聽聲音,聲音卻在聽我;

我沒吞水,水卻在吞我;

我沒抓東西,東西卻抓著了我;

我沒脫衣服,衣服卻脫掉了我;

我沒用話語來勸服自己,話語卻勸阻我相信自己;

我向門走去,門柄按住了我。

百葉窗升起了,夜卻落下來,

為了喘口氣,我沉沒到了水底。

我在石板上踏步,下陷到髁骨那麼深;

我坐在馬車的駕駛座上,把一隻腳放在另一隻前面;

我看見一個打陽傘的女人,夜汗出了我一身;

我向空中伸出一隻手臂,它著了火;

我赤著腳走路,感到鞋子裡有石子;

我從傷口撕去橡皮膏,傷口在橡皮膏裡;

我買一份報,我被瀏覽了;

我嚇死了一個人,我卻講不出話來;

我把藥棉塞時耳朵裡,我叫喊起來;

我聽見警報在嚎叫,基督聖體節的遊行隊伍從我身旁過去了;

我開啟雨傘,土地在我腳下燃燒起來;我跑向郊外,我被捕了。

我在鑲木地板上絆倒了,

我張著大口講話,

我捏緊拳頭抓東西,

我吹起顫音口哨笑,

我從頭髮尖端流血,

我翻開報紙就堵住氣,

我嘔吐出美味的食品,

我講述未來的往事,

我對事情說話,

我看穿了我自己,

我殺了死人。

我還看見麻雀在向槍射擊;

我還看見絕望者幸福;

我還看見吃奶的嬰兒抱著希望;

我還看見晚上送奶的人。

而郵遞員呢?在打聽郵件;

而牧師呢?被驚醒過來;

而行刑隊呢?靠著牆排列著;

而小丑呢?向觀眾扔出了一顆手榴彈;

而謀殺呢?等有了見證人才發生。

而殯葬承辦人在為他的足球隊打氣;

而國家元首在暗殺麵包師傅的徒弟;

而元帥在按街道起名字;

而自然在忠實地描摹圖畫;

而教皇站著被髮放掉—

聽吧,表走到錶殼外面來了!

看吧,燒短了的蠟燭變大了!

聽吧,呼喊在囁嚅!

看吧,風把草僵化了!

聽吧,民歌被吼出!

看吧,上伸的手臂向下指著!

聽吧,問號用來下命令!

看吧,飢餓者變胖了!

聞一聞吧,雪在腐爛!

而晨光在沉沒,

桌子站著一條腿,

逃亡者盤腿坐著象裁縫,

最高一層樓上有個電車站:

聽吧,死一般寂靜!—正是高峰時刻!

我醒著入睡了,

從不堪忍受的夢逃到了溫柔的現實,

輕快地哼著:抓賊啦!殺人啦!

聽,我滿嘴流涎:我看見一具屍體!

2019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彼德·漢德克的詩及創作歷程

1

戰爭籠罩下的童年

“我醒著入睡了:

我沒看東西,是東西在看我;

我沒動,是腳下地板在動我;

我沒望鏡中的我,是鏡中的我在望我;

我沒講話,是話在講我;

我走向窗戶,我被打開了。

——《顛倒的世界》

1942年12月6日,彼得·漢德克出生在位於奧地利克恩頓州格里芬的外祖父家。出生後兩天,漢德克在格里芬的聖母教堂受洗為天主教徒。他的母親瑪莉亞·漢德克出生在克恩頓州的一個斯洛維尼亞族家庭。1942年,瑪莉亞與漢德克的生父埃利希·勳納曼——當時已婚——相識,而後懷孕。勳納曼當時在克恩頓州服役,後來成為了銀行職員。

在漢德克出生前,瑪莉亞與阿道夫·布魯諾·漢德克結婚,阿道夫因此成了漢德克的繼父——阿道夫是一位德意志國防軍軍官,後來是一位柏林電車司機。對這一家人的影響發生在戰爭進行中的這段時間,當地的斯洛維尼亞人被大批送往納粹集中營,而這一地區偶爾也淪為斯洛維尼亞游擊隊的攻擊目標。

1943年,漢德克的兩個舅舅在戰爭中陣亡。多年後,還在幼年的漢德克從母親那裡聽說了兩位舅舅的故事——他們在希特勒入侵斯洛維尼亞時正是當地的游擊隊員,後來被強行送往蘇聯戰場,為希特勒送了命。其中,大舅曾在南斯拉夫的馬裡博爾(現為斯洛維尼亞的城市)學習過農學。顯然,這兩位素未謀面的舅舅是漢德克心頭揮之不去的影子——在漢德克最重要的自傳性作品《重現》中,他化身為“弟弟”,前往南斯拉夫尋找他那同樣學習農學的“哥哥”。

1944年,無奈之下的母親不得不帶著漢德克前往柏林尋找丈夫,未果後返回格里芬。1945年,戰爭結束,母親再度前往柏林,尋找到從戰爭中返回,已經在柏林生活的丈夫,一家人隨後遷居到柏林的潘科。這段期間,阿道夫並沒有找到什麼穩定的工作。不過,很快,漢德克的妹妹莫妮卡出生,接著,一家人從東柏林搬回了還在克恩頓州的外祖父家。就在這一年的秋天,漢德克上小學了。隔年,漢德克又有了一個弟弟漢斯戈奧爾格。

2

高中發表處女作《無名的人》

“他發現自己有一種奇怪的渴望,什麼東西的價格都想知道。

當他看到食品店玻璃上有白色字型寫出新到貨物及價格時,他就覺得很放鬆。

商店前水果箱裡的價格標籤倒了,他就把它扶起來。

這個動作足以讓人走出來問問他是不是要買點什麼。

——《守門員面對罰點球時的焦慮》

不過,瑪莉亞·漢德克的婚姻並不幸福。在一次媒體採訪中,彼得·漢德克曾經這樣說:“我看到了他酗酒無度的樣子,看到他不停地喝酒把錢都揮霍掉,看到他打我的母親。我十一二歲的時候,能聽到隔壁房間裡傳來的響亮的耳光聲,我永遠忘不掉這一切。”

1954年,12歲的彼得·漢德克進入到坦岑貝格天主教寄宿中學讀書。三年後,他再次有了一個弟弟——小自己十五歲的羅貝特。也是在這一年,漢德克和家人一起搬到了自己家新建的房子裡。

離開坦岑貝格天主教寄宿中學後,漢德克進入克拉根福特聯邦高階中學,每天乘車往返于格裡芬與克拉根福特。1959年的6月13日值得紀念,在這一天,還在上中學的漢德克在《克恩頓州大眾日報》上發表了自己的處女作《無名的人》。這段期間,漢德克陸續在《克恩頓州大眾日報》上發表了不少自己的習作。

1961年的夏天,漢德克平生第一次見到了自己的生父埃利希·勳納曼。另一件值得我們注意的事,自然是他在這一年與女演員利普伽特·施瓦茨相識——兩年後,他與施瓦茨完婚,他們生下了女兒阿米娜。不過,這段婚姻終止於1973年12月,之後漢德克和女兒一起移居巴黎。

漢德克的第二段婚姻開始於1990年左右,他的第二任妻子是女演員索菲·賽敏。1991年,賽敏生下了女兒雷奧卡迪——這一年,斯洛維尼亞和克羅埃西亞宣佈獨立。

3

罵完德語作家罵觀眾

“這裡您將聽到的都是您曾聽到的,這裡您將看到的都是您曾看到的。

您將看到的不是戲劇,您的觀賞樂趣將不會得到滿足,您將看不到表演。

——《罵觀眾》

1965年,正在格拉茨大學攻讀法律的彼得·漢德克中斷了自己的學業,準備專心從事寫作。

第二年四月,漢德克這個當時還不太出名的文學青年,購買了一張飛越大西洋的機票,闖入了正在美國新澤西州普林斯頓開會的西德文學作家團體“四七社”的會議現場。

當時的場面被描繪如下:一個穿著皮夾克,戴著一副圓框墨鏡的青年突然闖入了會場……在這次會議上,漢德克發表了頗為狂妄的講話,嚴厲斥責戰後德語文學只會討好批評界,缺乏創新意識,拘泥於舊的傳統,進而批判戰後德語文學軟弱無力。漢德克說:“你們會捱罵,因為罵也是一種與你們交談的方式!”

當時的參會者中,創作了《鐵皮鼓》的君特·格拉斯赫然在列。顯然,這次破口大罵成就了漢德克,也宣告了德國新一代革命性文學的誕生。

這之後,漢德克就推出了自己頗具爭議性的反戲劇《罵觀眾》——這部完全反傳統的戲劇以語言為唯一表現手法,既沒有情節和對白,沒有舞臺場景,沒有戲劇衝突,沒有實際角色,也沒有道具,更沒有人物形象……漢德克將其稱之為“說話劇”。

4

具有刀子般犀利的情感

“當孩子還是孩子時,走起路來,搖搖晃晃,幻想小溪是河流,泥坑是大海。

當孩子還是孩子時,不知道自己是孩子……”

—《柏林蒼穹下》

雖然《罵觀眾》將彼得·漢德克推上了風口浪尖,也讓這位文學青年名聲大噪。當然,漢德克的“說話劇”的代表作是《卡斯帕》,比起之前的作品,這部戲劇有了一點情節,不過它的情節只是一個人(卡斯帕)如何學習說話。他曾經對《紐約時報》說:“我討厭情節,我本就不是一個擅長耍詭計的人。”

當然,對於漢德克來說,這一切都不重要。

進入到上個世紀90年代後,漢德克定居在巴黎附近的鄉村裡。從這個時期起,蘇聯的解體,東歐的動盪,南斯拉夫戰爭也讓漢德克和他的文學作品出現在風口之上——比如漢德克的長篇處女作《大黃蜂》,講述的就是發生在南斯拉夫的故事。

1999年,北約遭受空襲期間,漢德克兩次穿越塞爾維亞和科索沃。為了表示對德國軍隊轟炸的抗議,漢德克退回了1973年獲頒的畢希納獎。這並不是唯一的抗議,2006年3月18日,漢德克參加了南聯盟總統米洛舍維奇的葬禮,由此引發了歐洲一些國家的抗議。對此,漢德克依然堅持自己的創作,並表示: “我在觀察,我在理解,我在感受,我在回憶,我在質問。”

當然,漢德克並不孤獨。

在獲得了卡夫卡文學獎之後,2010年,奧地利聯邦總統費舍爾接見了漢德克,許諾在他返回家鄉時給予支援。

漢德克也沒有停下創作的腳步,就在同年,劇作《風暴依然》問世。之後,在2011年,他又發表了小說《偉大的事件》。2013年,再次傳來他正在進行創作的訊息。就好像“諾獎”得主耶利內克說的那樣,漢德克是“活著的經典”。

文章來源:《北京晨報》

2019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彼德·漢德克的詩及創作歷程

素材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TAG: 德克彼得克恩頓格里芬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