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智者,應該具備2種“定力”

文章作者:琢磨君

什麼樣的人可以稱之為“智者”?老子《道德經》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大學》第一章便說: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可見,一個真正知曉他人、懂得人性,並且能夠內心篤定,有原則、有底線、有定力的人,才可以稱得上是“智者”。

一個人,首先要心安定,然後氣才安定;氣要安定,然後精神才安定;精神安定以後,身體才會安定。真正的智者,應該具備以下2種“定力”。

真正的智者,應該具備2種“定力”

第一:謠言止於智者的定力。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到一些未經證實的謠言,有些人不管事情真假,就四處傳播。成語典故“三人成虎”就是這樣出來的,如果我們自身的定力與智慧不夠,就會在無形中幫人傳播謠言,甚至是“助紂為虐”。

孔子學生當中,有個叫曾參的人,在他家鄉還有一個與他同名同姓的人。有一天,與曾參同名同姓的那個人,在外鄉殺了人。頃刻間,“曾參殺了人”的謠言便席捲了曾參的家鄉。

第一個鄰居跑去告訴曾參母親,說道“曾參殺了人”,曾母完全不相信,置之不理。第二個鄰居又跑去告訴曾母“曾參真的在外面殺了人”,曾母依然置之不理,很淡定地在織布機旁織布。

等到第三個鄰居又去告訴曾母說“你兒子真的殺人了”,曾母心裡驟然緊張起來,急忙扔掉手中的梭子,關緊院門,端起梯子,越牆出門,從僻靜的地方逃走了。

可見,謠言是很可怕的,如果內心的定力與智慧不夠,連母親都會懷疑自己的親生兒子,更何況是其他關係呢?

真正的智者,應該具備2種“定力”

還比如,朋友A過來訴說朋友B的壞話,你又無法證實真假對錯,就不要輕易被A牽著鼻子走,更不能幫助朋友A傳播B的壞話,這也是聰明人的做法——謠言止於智者。

更何況,古語有云“來說是非者,必是是非人”,朋友A喜歡背後說人壞話,議論他人是非,他自己就很有可能是喜歡搬弄是非、挑撥離間的小人。

所以,對於那些道聽途說的小道訊息,我們首先要定住內心,冷靜思考,不要摻雜任何情緒,不能隨便站隊,然後做到不傳謠、不信謠,靜觀事情的最終發展結局,這才是智者為人處世的正確做法。

真正的智者,應該具備2種“定力”

第二:不讓批評之箭中傷自己的定力

對於謠言,智者應該做到不信謠、不傳謠,那麼謠言就不攻自破了。

對於批評,其實也是如此,我們管不住他人的嘴巴,不能讓所有人都喜歡我們,但是我們可以做到不受批評之箭的干擾,保持內心的定力,“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

真正的智者,應該具備2種“定力”

有這麼一個小故事:父子二人牽著小毛驢去縣城,路人A說:“你們好傻啊,為什麼不讓兒子騎在毛驢上?”於是乎,兒子騎驢,父親牽著驢走路。

又過了一會,路人B說:“這個兒子真不孝順,為什麼自己騎驢,讓父親走路?”於是乎,兒子和父親對調,父親騎驢,兒子走路。

不一會,又有一位路人C說:“這對父子真傻,為什麼不一起騎毛驢,這樣就更省力了。”父子二人覺得有道理,於是都騎在毛驢身上。

沒過多久,又有路人D站出來挑理,說道:“這對父子真是殘忍,把毛驢給壓壞了,不知道心疼毛驢”。於是乎,父子二人乾脆把小毛驢抬在肩膀上,把自己累得半死。過河的時候,毛驢突然受到驚嚇,掉入水中,淹死了,父子二人的心裡也是難受極了。

從這個小故事我們可以發現: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的角度不同,看法也不同。如果我們沒有自己的思想與主見,輕易被他人的批評或指責左右了,那麼我們最後就註定會身心疲憊,一事無成。

真正的智者,應該具備2種“定力”

只要我們自己認為是對的,就不要太在意他人的批評與指責,因為只有我們自己可以完全對自己的人生負全責。在他人的世界,我們永遠是配角;同理,在我們的世界,他人也永遠都只是配角,而且他人幾乎不對我們負半點責任。

對於他人無端的批評與指責,我們該如何應對呢?

卡耐基在《人性的弱點》這本書中說,很簡單,只是四個字:一笑置之!

林肯更是說:只要我們不對任何攻訐做成反應,這件事就到此為止。

可見,不僅是謠言可以止於智者,連批評和指責都可以在智者面前終止。因為智者的格局夠大,度量夠大,他們非常懂得如何避開他人的批評之箭——寵辱不驚,去留無意。

真正的智者,應該具備2種“定力”

如果我們內心足夠強大,認為自己沒有受到傷害,那麼他人的無端批評與指責就對我們造不出任何傷害。

最後,把金庸先生的一段名言送給大家,與諸君共勉:他強由他強,清風拂山崗;他橫由他橫,明月照大江;他自狠來他自惡,我自一口真氣足。

關注“國學新導航”,用國學開啟屬於你的人生新導航!

和琢磨君一起,每天學習一點,每天進步一點。

文中圖片來自網路,版權屬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 聯絡刪除

TAG: 智者定力他人批評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