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品|不期而遇:書壇“金剛杵”寫出了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

《書法課程》

見諸筆墨 | 達於心靈

不可一日無此君

文化核心 | 中國書法 | 最高藝術

妙品 | 不期而遇:書壇“金剛杵”寫出了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

明代張瑞圖行草《陶詩冊》,果亭山人書《陶淵明飲酒詩句》於審易軒。

【釋文】

有客常同止,取捨邈異境。

一士長獨醉,一夫終年醒。

醒醉還相笑,發言各不領。

規規一何愚,兀傲差若穎。

寄言酣中客,日沒燭當秉。

故人賞我趣,挈壺相與至。

時賴好事人,載醪祛所惑。

觴來為之盡,是諮無不塞。

有時不肯言,豈不在伐國。

仁者用其心,何嘗失顯默。

羲農去我久,舉世少復真。

汲汲魯中叟,彌縫使其淳。

鳳鳥雖不至,禮樂暫得新。

張瑞圖(1570年-1644年),字長公、無畫,號二水、果亭山人、芥子、白毫庵主、白毫庵主道人、平等居士等;漢族,明代畫家,晉江二十七都下行鄉(福建省晉江市青陽下行鄉)人。

萬曆三十五年進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編修,後以禮部尚書入閣,晉建極殿大學士,加少師。以擅書名世,書法奇逸,峻峭勁利,筆勢生動,奇姿橫生。鍾繇、王羲之之外另闢蹊徑,明代四大書法家之一,與董其昌、邢侗、米萬鍾齊名,有“南張北董”之號。擅山水畫,效法元代黃公望,蒼勁有力。

張瑞圖的書法不同於柔媚時尚,而別具“奇逸”之態。他擅長楷、行、草書,筆法硬峭縱放,結體拙野狂怪,佈局犬齒交錯,氣勢縱橫凌厲,構成強烈的力感、動盪的氣勢,時人贊為“奇恣如生龍動蛇,無點塵氣”。

張瑞圖從帖學入手,崇尚的是“狂草”派書風和講求厚重力度的“蘇體”筆法。

清·梁巘《評書帖》曰:“張瑞圖得執筆法,用力勁健,然一意橫撐,少含蓄靜穆之意,其品不貴。瑞圖行書初學孫過庭《書譜》,後學東坡草書《醉翁亭》,明季書學競尚柔媚,王(王鐸)、張(張瑞圖)二家力矯積習,獨標氣骨,雖未入神,自是不朽。”

行草這個書體的高度成熟而蔚為大宗,是以王羲之《蘭亭序》出世為標誌的,其用鋒變化之豐富微妙,早已成為經典。自他之後,除陳隋·智永《真書千字文》略守祖法外,只有唐·孫過庭的《書譜》和宋·米芾強調了這個重要的技法。

綜觀隋、唐、宋、元、明、清的歷代行草大家,固然在用鋒上各有特色,卻均有簡練(或稱簡化)這個技法的趨向,而把精力投注到對不同程度的“新理異態”追求上去。他們的用鋒方法有一個相同的特點,即均是順應著毛筆“尖、齊、圓、健”的天性而作各自的用鋒動作的。

張瑞圖不滿足這種傳統而“常規”的寫法,卻是以一種生拗的意趣作導向,使用筆只在露尖的側鋒上作橫截翻折的動作,從而造成一種激盪跳躍的聲勢和劍走偏鋒的感覺。拓展了用鋒的新變化,清·梁巘《承晉齋積聞錄》曰:“張二水書,圓處悉作方勢,有折無轉,於古法為一變。”

倪後瞻也說:“其書從二王草書體一變,斬方有折無轉,一切圓體皆刪削,望之即知為二水,然亦從結構處見之,筆法則未也。”

張瑞圖還從六朝北碑中汲取了雄勁峻厚的筆法。近人張宗祥《書學源流論》曰:“張二水,解散北碑以為行草,結體非六朝,用筆之法則師六朝。”

張瑞圖奇逸書風的形成,更是時代審美思潮轉捩的產物。

在有明一代姿媚書風佔主流的時尚下,萌發著一股尚醜、尚狂狷之美的思潮,明初張弼“怪偉跌宕”的草字、陳獻章“拙而愈巧”的茅龍筆草書、明中期祝允明(祝枝山)“縱橫散亂、時時失筆”的狂草,都顯現出反正統的傾向。

至明中葉以後,隨著商業城市的繁盛,市民文化的興起,文學中“公安派”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的“獨抒性靈”說以及哲學上李贄等人“異端”思想的出現,使這股反正統、求“狂怪”的思潮獲得進一步發展。

在書法界,湧現出徐渭、張瑞圖、黃道周、倪元璐、王鐸、傅山等一批“狂怪”派書家。

王鐸雖稱遙繼“二王”,其實他的倔強之態業已破壞了“二王”不激不厲的平和風範。

黃道周楷書法鐘王,參北碑,直追索靖,巧拙並施;行草書筆法離奇,遒密高超。

倪元璐對顏真卿、蘇軾作新態的別構,都是從峻其風骨入手。其草書,用筆險絕,風清骨峻,有煙雲之氣。

傅山的“寧拙毋巧”說,更是從理論上予以了提倡。

這些人歷史地轉移了時代的審美風氣,然而走得最遠的,無疑是張瑞圖。他們拋棄中和、優美的姿態與規範,結體支離欹側,以醜為美;筆墨隨興而運,打破藏頭護尾、平正安穩等形式美規律,肆意揮灑,稜角畢露;佈局不求平衡和諧,而是縱橫交叉,散散亂亂。

這種以醜怪、狂狷為美的書風,在明末清初風行一時。張瑞圖作為其中一員,不僅在“晚明四家”中獨標風範,在這一行列中也堪稱佼佼者。近人張宗祥《書學源流論》評述:“明之季世,異軍特起者,得二人焉:一為黃石齋(黃道周),肆力章草,腕底蓋無晉唐,何論宋、元;一為張二水(張瑞圖),解散北碑以為行、草,結體非六朝,用筆之法則師六朝。此皆得天獨厚之人。”

張瑞圖的書法,在外在形態、筆墨形式上,與黃、倪、王、傅有許多相近之處,呈現出趨同的審美追求。清·楊守敬《跋張瑞圖前赤壁賦》曰:張氏“顧其流傳書法,風骨高騫,與倪鴻寶(倪元璐)、黃石齋(黃道周)伯仲。”

但是,張瑞圖之名不列入風格相伯仲的黃、倪、王、傅流派之中,卻與蹊徑迥異的邢、米、董並稱,這隻能說明張瑞圖的書風與諸家存在同中之異或異中之同的複雜關係。

張瑞圖的字確很“奇逸”,但有時奇得出格,不少字結體狂怪,難以辨認;逸也有些過分,不少用筆縱放無度,猶如畫符。據《桐陰論畫》附註雲:“張公畫罕見,書幅甚多,相傳張系水星,懸其書室中可避火厄,亦好奇者為之。”此說至少說明張瑞圖書法很怪。但日本書壇亦極力推崇。從江戶時代起倭人就因黃櫱的隱元禪師東渡日本時帶去張瑞圖的書跡而熟知其人,對日本書壇影響甚大,張瑞圖被稱為“水星”。日人稱其書法“氣脈一貫,獨自風格”。

張瑞圖反柔媚而走向極端,一味硬倔,過分外露,少含蓄文雅之氣。張氏在藝術追求上的偏激、失度和品位不高,與他政治上的表現有某些相似之處,這無疑是人品對書品的影響。因此,張瑞圖與倪、黃等雖同屬奇倔書風,卻不能歸入一類,更不能並稱。

明代張瑞圖行草《陶詩冊》超清單字欣賞

妙品|不期而遇:書壇“金剛杵”寫出了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

妙品|不期而遇:書壇“金剛杵”寫出了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

妙品|不期而遇:書壇“金剛杵”寫出了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

妙品|不期而遇:書壇“金剛杵”寫出了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

妙品|不期而遇:書壇“金剛杵”寫出了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

妙品|不期而遇:書壇“金剛杵”寫出了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

妙品|不期而遇:書壇“金剛杵”寫出了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

妙品|不期而遇:書壇“金剛杵”寫出了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

妙品|不期而遇:書壇“金剛杵”寫出了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

妙品|不期而遇:書壇“金剛杵”寫出了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

妙品|不期而遇:書壇“金剛杵”寫出了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

妙品|不期而遇:書壇“金剛杵”寫出了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

妙品|不期而遇:書壇“金剛杵”寫出了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

妙品|不期而遇:書壇“金剛杵”寫出了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

妙品|不期而遇:書壇“金剛杵”寫出了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

妙品|不期而遇:書壇“金剛杵”寫出了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

妙品|不期而遇:書壇“金剛杵”寫出了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

妙品|不期而遇:書壇“金剛杵”寫出了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

妙品|不期而遇:書壇“金剛杵”寫出了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

妙品|不期而遇:書壇“金剛杵”寫出了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

妙品|不期而遇:書壇“金剛杵”寫出了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

妙品|不期而遇:書壇“金剛杵”寫出了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

妙品|不期而遇:書壇“金剛杵”寫出了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

妙品|不期而遇:書壇“金剛杵”寫出了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

妙品|不期而遇:書壇“金剛杵”寫出了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

妙品|不期而遇:書壇“金剛杵”寫出了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

妙品|不期而遇:書壇“金剛杵”寫出了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

明代張瑞圖行草《陶詩冊》分解版超清欣賞

妙品|不期而遇:書壇“金剛杵”寫出了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

妙品|不期而遇:書壇“金剛杵”寫出了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

妙品|不期而遇:書壇“金剛杵”寫出了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

妙品|不期而遇:書壇“金剛杵”寫出了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

妙品|不期而遇:書壇“金剛杵”寫出了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

妙品|不期而遇:書壇“金剛杵”寫出了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

妙品|不期而遇:書壇“金剛杵”寫出了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

妙品|不期而遇:書壇“金剛杵”寫出了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

妙品|不期而遇:書壇“金剛杵”寫出了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

妙品|不期而遇:書壇“金剛杵”寫出了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

妙品|不期而遇:書壇“金剛杵”寫出了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

妙品|不期而遇:書壇“金剛杵”寫出了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

妙品|不期而遇:書壇“金剛杵”寫出了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

書法 發現心靈的美好

思接千載 視通萬里 心遊萬仞 精騖八極

TAG: 張瑞圖書法行草草書二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