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傳世的藝術品看歷史,我們能學到什麼?

很多人會覺得讀藝術史就是讀“藝術史”,但如果你真正讀“藝術史”,那種感覺其實極為乏味。一旦涉及藝術史,很多專業名詞讓人眼花繚亂,更何況,縱使在當代,藝術本身也是有閒階級的“玩物”,既然牽扯到“有閒”,那必然與普羅大眾有那麼點距離。當然,這種距離感還在於書的厚度和價格。

舉個例子,

加德納藝術通史(2019年典藏版),全書達1300多頁

,活動價在450元左右(大概等於某些手遊的20連抽),如果平時能背在身上行動,不僅能起到鍛鍊身體之奇效,危機時刻還能向敵方擲出以促成板磚致命的美妙時刻。

透過傳世的藝術品看歷史,我們能學到什麼?

毫不誇張的講,除了從事藝術專業相關的人,真正沒事兒願意抱著一本重達數斤甚至十幾斤的“磚頭”的人極少——如果你身邊有這樣的人,恐怕就是個深不可測的“咖”,可以考慮與之保持互動,因為以後有可能需要“抱大腿”!

不過,藝術這東西本身不需要搞的那麼高冷,繪畫、雕塑什麼的,也只是世俗生活的抽象化。毫不誇張的講,

《蒙娜麗莎》和各種美少女的青春靚麗照,都可以算“私房藝術品”

透過傳世的藝術品看歷史,我們能學到什麼?

可能你會問,私房照是藝術嗎?當然是!而且,論給大眾帶來的賞心悅目感,

美少女的嬌羞清澈帶來的怦然心動感

,肯定是要高於《蒙娜麗莎》的。

更為重要的是,這幅畫的尺寸並不大(縱77cm,橫53cm),只比80*80的地磚小一圈兒,而且,如果真想去盧浮宮一睹真容,恐怕你要面對的場面是這樣的。

透過傳世的藝術品看歷史,我們能學到什麼?

對於大多數普通人來說,知道《蒙娜麗莎》並不能極速提升所謂的“藝術品味”,何況,“品味”這種東西是要依靠日積月累才能有所昇華的——

它就好像懷孕,時間久了才能讓人一眼看出來

不過,關於《蒙娜麗莎》為何會藏於法國盧浮宮,義大利愛國青年曾偷了她,這個女子的真實身份等花邊故事,才是更吸引人的。當然,如果在提升一些底蘊,自然是這幅畫的創作時代,和那個時代的往事。

透過傳世的藝術品看歷史,我們能學到什麼?

讓我們來個折躍,從16世紀的法國跳轉到10世紀的南唐,這個時代很出名的一幅畫叫《

韓熙載夜宴圖

》,這幅畫其實深挖起來也有不少故事。

當時南唐的君主是著名的李煜,韓熙載是李煜的朝臣,更是南唐三朝元老,這幅畫“有趣”的地方在於——韓熙載的這次夜宴屬於私人性質,本應沉溺於歷史長河中不為人知。為何畫家顧閎中要用畫筆記錄下【韓熙載】“轟趴”的全景?

透過傳世的藝術品看歷史,我們能學到什麼?

後世有兩種解讀,第一,是李煜希望名士韓熙載能振作精神,莫要聲色犬馬;第二,是李煜擔心韓熙載這位來自北方的大佬被敵方策反,韓熙載為了自保故意每天開趴體用來打消君王的猜忌。

不管是哪一種,歷史的真相早已被埋沒。表面上,我們可以從這幅畫中去觀察那個時代人的穿著、陳設、娛樂活動;深挖一些想,創作此畫之時,北方的趙匡胤已經建立宋朝,南唐權貴無論出於何種目的還願意如此“享受人生”,可見朝廷已然岌岌可危,這個東南之國的覆滅指日可待。

透過傳世的藝術品看歷史,我們能學到什麼?

以當代角度看,一切皆為藝術——尤其那件陶瓷藝術品“誕生”之後,事實上,我以為,當一切都是藝術之時,藝術就什麼都不是了。在我自己翻閱厚重的藝術史時,不免會想到,從古至今的那些傳世藝術品,都有獨特的時代背景,與其是看藝術品,可能我們只是看到其形,但如果我們對比同一個時代不同地域的藝術品,就能比較出時代大背景對藝術品的影響。

如果我們強調以史為鑑,那藝術品本身的學問可就多了

透過傳世的藝術品看歷史,我們能學到什麼?

我最近在將西方藝術與東方藝術比照著看,說實話,

大部分藝術品

其實與老百姓,也就是平民生活關係並不大。

先來看看西方,比如各種名人雕像,不管是大理石還是青銅的,要麼是為權貴立個形象,要麼就是特定建築的裝飾品;至於享譽全球的不少宗教建築,雖然肯定有其藝術價值,但其設立初衷還是強化宗教對於民眾的思想控制,要麼是讓民眾老實生活,要麼是鼓動民眾參與“東征”,要麼就是藉此搜刮民脂民膏。

總之,當我們後人看到那些美輪美奐的珍品時,不要忘了其時代背景。那些未能留下名字的工匠們其實是更偉大的藝術家。

透過傳世的藝術品看歷史,我們能學到什麼?

在油畫方面,這就更值得一說。很多油畫家的作品都是有錢人的定製品,有錢人往往是富商、皇室、權力階層等。當然,關於底層民眾的畫作也有,但這類藝術家的生活基本還有一定保障,要麼是有朋友、家人贊助,要麼就是還有其他類別的作品能“恰飯”——否則,這類人早就流落街頭、死於飢寒交迫中了。

咱們東方藝術品也差不多,比如我們現在能在博物館看到的國寶,很多都是達官顯貴的陪葬品,要麼就是宮廷玩物——瓷器,就是最典型的代表。

透過傳世的藝術品看歷史,我們能學到什麼?

當然,這也很符合邏輯,傳世的瓷器肯定都是極品,普通人肯定是消受不了的,也只有權貴家中才會有這些。看兩宋的歷史,我們會覺察到兩宋的制瓷水平很高,陸海貿易都很發達。但兩宋出現的內外交困也是相對最令人扼腕的。

或許,我們也要禁不住想,貿易的確讓宋朝有了足夠多的錢,但這些錢似乎都沒用在軍事上,如果朝廷的錢能多用在提升軍隊戰鬥力,而不是過高提升士大夫俸祿上,也許就不會有那麼多令人心碎的歷史往事。

再者,很多制瓷的手藝已經失傳,我們只能在博物館看那些國寶。更何況,很多寶貝因為清末遭遇列強入侵而流失海外,這也讓人禁不住反思,當國家連自己的安危都無法保證,有再多的藝術珍品又有什麼意義?

擱在今天說,藝術品和藝術,只有在國家強盛的基礎上,才更有存在和發揚光大的現實意義

透過傳世的藝術品看歷史,我們能學到什麼?

這又不免想到乾隆皇帝,我在國家博物館、故宮博物院、南京博物院等地方看到很多華美的瓷器都曾是乾隆的獨家專供“玩具”,此外,我相信你們也知道,乾隆在位期間不斷網羅天下珍寶,還喜歡在各種傳世名畫上題字。

乾隆執政前期的確沒出什麼毛病,甚至開創了康乾盛世以來的最高峰。但這並不是他一人的功勞,乾隆爺爺康熙、老爹雍正給他打下了足夠堅實的基礎——對比起來,崇禎接手的是一個爛攤子,用強力膠水糊都救不了的帝國。

透過傳世的藝術品看歷史,我們能學到什麼?

但是,清朝出現轉折也是在乾隆統治中後期,吏治敗壞、多地爆發起義——當然,你也可以說是盛極而衰。但如果我們細品歷史,但凡鍾情於藝術領域的帝王,基本都在為王朝埋下禍根,著名代表人物有南唐後主李煜、宋徽宗趙佶,考慮到世傳唐玄宗李隆基作《霓裳羽衣曲》,姑且也算好了。

我想,我們看多了歷史,在前朝後世的七零八落中總能找到相似的脈絡。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國家昌盛,文化必然繁榮,藝術必然隨之發展。但藝術畢竟只是普通民眾生活的調劑品,一旦反客為主,也就難免滋生弊端。

透過傳世的藝術品看歷史,我們能學到什麼?

對於大多數普通人而言,藝術概念和藝術品本身還沒有各種唾手可得的八卦故事有吸引力,換個角度看,某個藝術品承載的往事也正是那個時代的“風流韻事”,與其聊藝術和藝術品,倒不如聊藝術品背後的故事。

我想,並沒有多少人去在意什麼三角構圖的穩定性,告訴你達芬奇的草稿需要用一面鏡子來看才是重點——因為左撇子達芬奇的文字都是映象文字,是倒著寫的。從側面也說明了天才就是天才,不管做啥都讓我這樣的凡人望塵莫及。

透過傳世的藝術品看歷史,我們能學到什麼?

當那些傳世的藝術品,鋪滿了歷史的塵埃,大家會被嗆著嗎?

”這是我一直在想的問題,7月我就想做個關於藝術的系列,但遲遲未能整理出一個綱要。

原因就在於,我想不到一個好的切入點,如果只是單純說藝術史,那麼只要將各種大部頭書籍中的內容,加以改良,用更貼近大眾的文字風格編撰即可,但這種內容必然沒什麼流量,何況,不如鼓勵大家直接去看原版書籍,因為圖文並茂,且更有專業性。

透過傳世的藝術品看歷史,我們能學到什麼?

西方的不少雕塑和油畫還與歷史有關,但咱們的藝術珍品寫意的過多,很難說出一整個系列故事。說白了,可以在講述某個歷史事件中,夾帶某個時期的藝術品,比如《清明上河圖》,但以《清明上河圖》為主體,顯然不太好做成影片。

我有時慨嘆的是,明明知道歷史的車輪總是會壓出相似的車轍,自己卻不知道應該怎樣才能把握住機會跟上時代的步伐。著實有點可悲啊!

TAG: 藝術品藝術韓熙載要麼藝術史